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UP!UP!UP!
2013/12/10 13:30:10瀏覽220|回應0|推薦9

昨天,經理特地抓了一位熟人要讓我練習出糧,可是我因為過於緊張而呆滯出包,

還重複問客人一樣的問題,找錢時也慢半拍......哇哩咧.......

2位主任1位經理的注視下,我,因緊張集不熟悉步驟的情況下.......完敗.......哭

影響到下一件事....去大帳房買碼....我聽錯另一位同事的話,以為是去還錢不買碼....但還是有填借貸文件.....我就有再確認一次,可我還是誤聽.....所以我回到帳房時....黑黑.....就被.......驚

同事的能力都好強,也許是如此,我覺得我工作起來像是依賴著她們....

但其實每一份工作是要自己獨力完成的.....彼此幫忙跟眼避免出錯.....

我的能力需要努力....

但我不曉得方向....目標為何....

我覺得很徬徨....

我要做這份工作嗎?

不停的問自己....

但一天一天過去....我還是無解....

ROES烏雲罩頂

-------

兩種心態、兩種人生

學者們對科學的議題各自抒己見是一回事,而了解這些觀點可以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上又是另一回事。二十年來,我的研究顯示,你對自己採取什麼看法,會深深影響你的生活方式:可以決定你是否能成為符合自己期望的人、是否能完成自己看重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如此一個簡單的信念,有力量徹底翻轉你的心理、乃至你的生命

定型心態──相信自己的能力先天注定──讓人想急切地反覆證明自己。既然智力、人格或德性的高下都是固定不變的,那麼最好能證明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天賦不差。在這些最基本的特質上,絕對不能表現得遜色,連這樣的感覺也不能有。

有些人從小就給灌輸這種心態。雖然我小時候就很在意自己聰不聰明,不過真正把定型心態烙印到我身上的是威爾遜女士,我六年級的老師。她的想法和比內不同,認為IQ決定一切。教室座位按IQ高低排列,而且只有IQ最高的同學才有資格擔拿旗子、清理板擦、送紙條到校長室的工作。她那種老是在評斷高下的態度除了讓人天天胃痛,也養成班上同學心裡頭只有一個強烈的目標──要看起來很聰明,千萬不可以顯得笨。如果老師每次考試或課堂發問,都可能危及我們整個人的存在價值,又還有誰會去關心樂在學習呢?

我看到許多人就是抱持這種強烈的目標,一心想證明自己──不論在教室裡、事業或人際關上。不論碰到任何情況,他們都得證明自己的智力、人格或德性。任何情況都像在評量他們:成功或失敗?聰明還是愚笨?受到接納還是拒絕?像個贏家還是輸家?

我們的社會不難道重視智慧、人格或品德?想在這些方表表現優秀不是很正常嗎?話是不錯,只不過…
你還可以有另一種心態,不把這些特質視為與生俱來,也不要老想在人前證明自己天賦過人,私下卻擔心自己不過是凡夫俗子。在這種心態中,你的現況只是一個起點,由此開始日後的發展。成長心態的基礎信念是,人的基本素質可以透過努力而培養。雖然每個人在各方面──不論先天的才能、性向、興趣或脾氣──都有差異,但人人都可以經由鍛鍊與經驗而改變並成長。

抱持這種心態的人,是不是相信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只要具備適當的意願或知識,人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或貝多芬?並非如此。不過他們相信,人類的真正潛能難以估量(也無法估量);經過多年的專注投入與苦練,誰也無法預知日後會有什麼成就。

你可知道,達爾文和托爾斯泰幼年與一般孩子看來無異?名列史上最偉大高爾夫好手的本恩‧霍根(Ben Hogan)童年時頑劣不堪?位居二十世紀最重要藝術家之林的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第一堂攝影課居然不及格?還有最出色的女星潔拉汀‧蓓姬(Geraldine Page)曾經遭人以欠缺才華為由勸她及早放棄?

由此可知,如果你相信某些寶貴才華能夠培養、開發,就會充滿學習的熱情。如果可以提升自我,幹嘛還要浪費時間反覆證明自己有多行?為何要掩飾自己的缺陷,而不想辦法去克服?為何只想親近一面倒讚美你的朋友,而不喜歡那些也同時激勵你成長的朋友?為何只敢採行熟悉的方法,而不肯嘗試自我拓展?不斷積極拓展自我,即使遭遇挫折也堅持下去,正是成長心態的特徵。這種心態讓我們經歷人生最艱鉅考驗時,仍然可以從中成長茁壯。

南轅北轍的觀點

為了更了解這兩種心態如何運作,你可以假想自己是個身處如下情境的年輕人:

今天你去上一門很重要而且很喜歡的課,教授發回期中報告,結果你只得了C﹢,讓你很失望。晚上要回家時,又發現接到一張違規停車罰單。你覺得諸事不順,於是打電話給最要好的朋友訴苦,沒想到得到的回應有點冷淡。

你會怎麼想?你有什麼感受?你會怎麼做?

當我詢問定型心態者,他們的回答是:「我會覺得處處遭受拒絕。」「我什麼事都做不好。」「我是個白癡。」「我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我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每個人都比我好。」「我一無是處。」反正在他們眼中,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些事情,等於都在直接評量他們的能力與價值。

他們對自生活的看法就是:「我的人生好可憐。」「我沒有人生可言。」「樓上那個人不喜歡我。」「全世界都和我作對。」「有人要摧毀我。」「沒人喜歡我,大家都討厭我。」「人世間不公平,再努力也沒用。」「人世醜惡,我又愚笨。好事從來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是全世界最倒楣的人。」

對不起,你碰到的是什麼生死存亡的大事嗎?還是只不過是一個不理想的分數、一張罰單和一通不愉快的電話?

難道因為這些人有自卑感?還是他們是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不見得。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可是相當自信開朗──和成長心態者沒什麼兩樣。

那麼他們因應之道又如何?「我以後不會再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好任何事。」(換言之,不要再讓別人有機會對你品評高下。)「什麼都不做。」「大醉一場。」「賴床不起。」「吃東西。」「有機會就對其他人發洩一番。」「吃巧克力。」「聽音樂,嘟著嘴。」「把自己關起來。」「找某個人大吵一頓。」「哭一場。」「摔東西。」「有什麼辦法呢?」

有什麼辦法呢!你知道,當我杜撰上面的情境時,刻意讓成績是C﹢,而不是F;更何況只是期中報告,而不是期末考;而且只是接到停車罰單,而不是出了車禍;還有朋友的回應只是「有點冷淡」,而不是斷然排斥。其實壓根就沒發生什麼嚴重或無法挽回的大事,可是定型心態者感受到的卻是全然的失敗與無助。

我拿同樣的情境詢問成長心態者,他們的反應是:
「我應該更用功一點,停車時更小心一點,也許朋友今天剛好也不太順。」
「C﹢提醒我得多用功,幸好還有半學期可以補救我的成績。」

類似的講法還很多,不過你應該已經可以知道大致的方向。至於他們的因應之道呢?相當直截了當。
「下次考試我會更用功(或採用不同的讀書方法),我會去繳罰單,下次和朋友碰面時會想辦法把話說清楚。」

「我會檢討這次的考試出了什麼問題,下決心爭取更好的成績。我會去繳罰單,也會再打給朋友,告訴她我不高興。」

「下篇報告要更用心,並且向老師請教。停車要更小心,或去查證罰單是否有誤。還要弄清楚朋友究竟是怎麼回事。」

生不生氣和心態沒什麼關係,誰能不生氣?成績很差或受到朋友或心愛的人冷落,當然不是什麼好受的事,不可能有人在此時還怡然自得。可是成長心態者不會因此就替自己貼上標籤,覺得心灰意冷。就算再怎麼沮喪,他們還是準備承擔風險、面對挑戰,努力解決問題。

新意何在?

這算什麼新觀念嗎?我們一向聽過許多格言,勸人勇於承擔風險、堅忍不拔,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次」或「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聽說義大利人也有類似的說法)。但令人訝異的是,定型心態者對這些格言並不認同,在他們心目中,「不入虎穴,安全無虞」、「一試再試做不成,八成你的能力不足」、「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也許根本造不成」。換言之,風險與努力這兩件事,都可能暴露你的不足,顯示你根本就不夠格承擔那些任務。事實上,定型心態者不相信努力有什麼用處,而且到了相當鐵齒的地步。

另外還有一點前人未提過,那就是對於風險與努力的看法,其實是源自更為根本的心態。我們的研究顯示,並不是有的人恰好比較能體認自我挑戰的價值或努力的重要,這些看法是直接出自成長心態。如果我們灌輸成長心態,強調發展的可能性,受教者自然而然就會養成這些正向的看法。同樣地,也不是有人生來就不喜歡挑戰與努力。如果我們讓人們(暫時)處於定型心態,聚焦於無法更改的本質,他們很快就畏懼挑戰並貶抑努力。

我們常看到書店中充斥著《全球最成功人士的十大秘訣》之類的書藉,其中的確可能提供一些有用的招式。不過通常你看到的是一連串片段的提示,像是「多冒一點風險!」「相信你自己!」結果只是讓你徒然欣羨那些有辦法這麼做的人,卻不清楚該如何把這些東西串聯起來,好讓自己也變成同樣的人。你可能因而振作個幾天,接下就又把那些秘訣還回給全球最成功的人士。

然而,一旦你了解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就能把事情的因果關係看得一清二楚 ──因為認定天賦特質無法更改,從而導致某些想法與行動;如果認為某些特質可以後天培養,又會導致另一些想法與行動,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這就是我們心理學者所謂的「啊哈!」(Aha!)經驗,我們在研究時教導人們改採新心態時,親眼看過這種實例, 而且我也經常接到讀者的來信提及。

他們看到了自己:「我讀著你的文章,一再重複說:『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他們看出其中的關聯:「你的文章完全說中了,我覺得自己發現了宇宙的奧秘!」他們覺得自己的心態徹底翻轉過來:「我幾乎像經歷一場思想革命,這真是一種激動人心的感覺。」而且他們可以把這種新觀念付諸實施,為自己,也為別人。:「你的著作讓我扭轉自己與子女的互動,並且從不同的觀點來看教育。」或是「我只是想告訴你,你的傑出研究對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造成了什麼影響──無論在個人或實務層面。」

洞悉自我:看清自己的長處與限制

好吧,就算成長心態者不會認為自己是愛因斯坦或貝多芬,但他們是否比較容易自我膨脹,嘗試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事實上,一些研究的確發現,一般人評量自己的能力時錯得相當離譜。我們近期就做過一項研究,以釐清究竟哪些人最可能犯這樣的錯。結果我們真的發現參與者對自我表現與能力的估計很不準確,但這些誤差幾乎全都發生在定型心態者身上,反而成長心態者的準確度出人意料地高。

再想一下,其實這種結果也相當合理。如果你具有成長心態,相信自己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那麼即使自己現有能力不怎麼理想,也願意抱持開放態度來如實面對。更何況,成長心態者以學習為導向,所以需要務實評估自己現有能力,方能有效學習。但是在定型心態者眼中,凡是涉及個人特質,你要不是很行,就是很爛,自然容易出現扭曲的現象。有些結果給誇大,有些則刻意淡化,所以如果不看清這點,根本談不上認識自己。

霍華‧迦德納(Howard Gardner)在《超凡心智》(Extraordinary Minds)一書中總結道, 不尋常的人「對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特別具有自知之明」。有趣的是,成長心態者似乎就有這樣的自知之明。

書名:心態致勝
作者:Dweck

---------------------------------------------------------------
感謝閱讀志工分享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歡迎來閱讀更多好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ttlefun&aid=984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