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16 22:03:46瀏覽1761|回應2|推薦43 | |
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在這個鬼月來談刑死應該不為過吧。 姑不論人權問題,死刑的歷史由來已久。人類其實是很殘忍的不管對動物也好,對自己同類也是如此,人對人做過吃、烹、剮、車裂數不清。我看柏楊版資治通鑑中提到戰爭死傷外,處斬首戰犯數以萬計。斬首二字跳入眼前是過眼雲煙,因為人命不關己一樣。不痛。但仔細想來也恐怖,過去戰爭的人海戰術,死傷太多,早成整個城鎮如同鬼域,讓人讀起朝代歷史不勝唏噓。 斬首到底是甚麼樣?在唐風的長篇小說"奸臣"裡有對死刑犯斬首的一番描述:..只聽到一聲報喝,..後腦傳來一陣劇痛,旋即腦袋為之一輕。..他只覺得整個視線彷彿都飄飛了起來,可當那無頭頹然倒地的屍身映入眼簾,旋即又看到尚芬那張越來越近的驚恐臉龐時,平生最後一個念頭才在腦海中閃過。這一段是最讓我讀這篇小說最有深刻印象的部分。 斬首從什麼朝代開始有的?不太知道。但是刑罰處決犯人的一種。據維基百科顯示:古代中國的斬首,劊子手必須接受過嚴格訓練,原因有二,首先斬首之時必須斬在骨節之間,另有一說指劊子手必須完全砍斷而不可讓首級與身體的皮尚有連接。 斬首的刑罰現在已經很少使用,原因是其場面過於血腥,且難於清理,亦有不少人認為違反人權。歷史上,自明朝起,而斬首的判決必需經過刑部的覆核。清末的北洋軍人受到西化影響,就流行以槍決代替斬首,民國建立後,1912年法律廢除斬首。清朝時,「大逆」、「大盜」一類重犯,若被判斬立決,需待刑部覆批,然後即著正法。其他一般獲死罪的犯人為斬監候,一律暫緩執行。需待次年秋天,將所有文案交由三司秋審或朝審。待斷定無錯案後,名單交予皇帝勾決。於霜降至冬至期間行刑。 有了槍枝叫做文明,除了作戰殺敵外可以打獵,也以用正當的方式結束一個死犯的性命,就是槍斃。維基百科所述:一個人被判決死刑定讞後,要等待法務部部長簽發死刑執行命令,方才執行。 早年多選在清晨5時到6時,取「不走夜路」之意,但這樣常使死囚一夜難眠,生怕腳步聲,且槍聲又容易驚擾周圍居民,而改至夜間行刑,有些人認為這個作法不錯,因為臺灣民間信仰中「日出時陰司封門,如無鬼差牽引,無法進入地府」。被執行死刑前兩到三小時,獄方會通知死囚「執行命令已經簽發,今日幾時幾分送您上路」,如有信仰者可請神職人員(法師、牧師、神父、點傳師等)來做臨終祈禱或誦經。而此時,執行死刑團隊工作人員往往齊聚一堂,禮拜獄中的地藏菩薩佛像,祈禱執行順利。在祝禱時,常引用歐陽脩的法家名篇《瀧岡阡表》中的名句:「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AA%E6%AF%99) 作奸犯科的犯死後前往陰曹地府,由於《地藏經》中講述了地獄的情況,地藏誓度盡地獄眾生的大願,所以在民間,常把地藏菩薩看成地府的主宰,或稱為「幽冥教主」,甚至認為祂是閻王的上司。因此,一般在舉辦喪事、清明掃墓、過中元節、超度法會等,常供奉地藏菩薩,以祈求亡者得度。另外,在墓地、靈塔,或是戰亂、事故頻發之地,人們往往建築寺廟祭拜地藏,希望地藏王菩薩保佑生人、超度亡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8%97%8F%E8%8F%A9%E8%90%A8) 說真的,死後前往地獄,似乎成了鬼,成了鬼還是蠻嚇人的,不管天堂或地獄,活著的人在當下都不想去,只是希望有所準備個安心護照,以便之後得以成行吧。 斬首或槍斃都是死,死者已矣,有沒有變成厲鬼回來?給人留下來一絲絲可抹滅的印象或震撼。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