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馴獸師】為什麼「他人的幸福」會讓我們感到不快樂?
2015/12/24 18:30:15瀏覽688|回應1|推薦13

 


[心結] 為什麼得到幸福的人不是我

 

老楊結婚了,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多數朋友都以為他還會再遊戲人間幾年,或是當一輩子的不婚主義者。

不管別人怎麼說,事實是老楊結婚了。聚會上,他挽著已經公證過的妻子,接受眾人的祝福。他們之間的相處透著自然的氣氛,彷彿前世早已相識。

在眾多的祝福底下,有些人竊竊私語,以為老楊的運氣太好,自己的運氣太差。看老楊風流一世,傷過無數女人芳心,竟得以善終,不甘、不願、憤憤之情在這些人的嘴邊流動著,周圍的人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火藥味和醋味。

 

 

§ 人天生具有對「公平」的好惡感

人天生就有追求「公平」的本性,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Jessica Sommerville針對1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兩項實Babies prefer fairness – but only if it benefits them – in choosing a playmate,以了解他們對「公平」(fairness)感受。

首先,Sommerville的團隊讓40位嬰兒觀看分配玩具的影片,他們發現七成的嬰兒較喜愛公平分配的影片,勝過分配不公的影片。

從華人熟悉的儒家教育觀,似乎這個實驗結果贊同孟子的「性善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亦即人生來就懂得體恤他人,懂得分辨是非善惡,所以後天教育並不是建立於人性的空中樓閣,而是發揚生而有之的道德良善。[1]

當某些人認為老楊獲得幸福,有不公平之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倒也不需要用高道德標準去談寬容,這種情緒是天生的。那麼,既然是天生的,為什麼不能任由這樣的情緒自由發展?

這裡就牽涉到團隊的第二項實驗。

 

 

§人天生具有對「公平」的好惡感,以及「偏私」

實驗的第二個結果顯示,人天生有對公平的好惡感,但這好惡感並非絕對,而是相對,因為人的本性一方面追求公平,一方面又極其自私。

實驗團隊針對80位,同樣15個月大白人嬰兒觀看分配玩具的影片,不同的是:一半的白人嬰兒看的影片,當中接受分配的是白人;另一半的白人嬰兒看的影片,當中接受分配的是黃皮膚的亞洲人。

結果發現,當分配不公平的情況發生,而得益的是和自己同種的白人,白人嬰兒們對不公平的情況展現更多寬容。

換言之,嬰兒喜愛公平的情況發生,勝過不公平的情況。但當不公平的情況使自己身處的族群得益,他們的標準又有了改變,對不公平的情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設身處地的陰暗面

一般而言,設身處地的意思是希望人際之間,通過彼此站在對方的角度,通過更多的互相了解,降低誤解。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概念,但反過來說,當設身處地的情況難以發生,就會產生人際之間的隔閡與分離。

在不同社經地位背景、不同性別、不同族群、不同語言等等因素,都會造成我們無法輕易的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有時,這反而成為人們用來區分敵我的方式。沒有人真正想去化解彼此的歧見,也懶得嘗試去澄清自己的誤解,而是將錯就錯,將誤解轉化為一個自己認定是正解的看法。

就像Sommerville教授的實驗所呈現的人性面貌,人一方面追求公平,另一方面又受制於自私的本性。人性就在善與惡的兩端糾纏著,衝突著,逐步建立、打破又重建那難以企及的內在和諧。

Sommerville的公平實驗,是對人性的一種警醒:當我們埋怨別人的成功,眼紅別人的幸福。我們可能要先想想,我們除了公平的好惡感,還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畢竟人生本就充滿各種變化。別人的幸福與悲苦,任憑你如何定義,都無關乎別人怎麼過日子。更何況有時我們根本沒有選擇,故我們得選擇面對,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接納社會現實,而不是永遠像個嬰兒,當別人不受我們的控制,環境沒有回應我們的需求,我們就哭鬧,就任性的散播負面情緒。

 

 

§ 澄清你心中「公平的真面目」

當他人的幸福讓我們感到不快樂,恐怕是因為:

 

一個人不斷的在人生中拉低自身幸福的嚮往,當幸福的距離越來越遠,就會越來越不快樂。

他人的幸福,不過是喚起痛感的信號罷了!

 好比不斷延後就業,只為逃避就業的研究所學生。但當他看見提早就業,那些他口中「過去成績比他差,考不上研究所的同學」混得比他好,就會激發他的不快樂。但這個不快樂是誰造成的?是你自己。

往往我們並不了解那個我們所批判的人,我們只是渴望對方幸福的表象。我們無意真正了解那個人的生命經驗,只想簡簡單單的通過眼前所見的表象,藉以表達我們的不滿。

那份不滿充塞的,並不是針對諸多不公平的普遍現象,而是我們內在的怨恨,怨恨自己的不成功,掙扎於社會現實──優勝劣敗──帶來的自卑感,我們要的根本不是公平,而是想要高人一等,想要獲得自身企求的幸福。但我們非但沒有高人一等,甚至比那條標準線更差,然後再把那條根本並非出於公平的標準線稱為「公平」。

最後,你可以問問自己底下四個問題,探問自己到底是在求公平,還是因為他人的幸福激發內心的痛苦,進而不快樂:

「你要的真的是公平嗎?」

「你對待他人和對待自己的標準是否符合口中的公平原則?」

「你是否直面自己內在的真實欲望?」

以及「是否懂得處理自己內在的情緒?」。

進而反思,「我為了什麼讓別人的人生,左右自己的情緒?」

  

[解語] 當你的焦點全盯著別人的幸福,哪有餘光去追尋自己的幸福。




[1]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40195237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25 19:14

人性不分膚色,

這文見解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