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馴獸師】你是否在等待一場華麗的失敗:談「悲劇英雄」情結
2015/09/18 14:27:58瀏覽7610|回應0|推薦20

 

[心結]:人要認命
 

阿泉談起過去經歷的挫折,臉上會露出一種奇妙的微笑,像是看淡了一切,卻又對失敗的降臨無可奈何。他曾經是一位年輕有為的老闆,開著一輛車,在中國各地鄉下,尋找能替他製造出最佳性價比的毛衣代工廠。曾經不到三十歲,阿泉就為自己賺進大把的銀子。

這些都過去了,阿泉和我見面的時候,除了一身名牌行頭。他住在處於分手邊緣的女友家,四處跟朋友借錢。他改不了生活上的品味,而且唯有在一個經濟能力普遍強大的圈子,他更容易蹭到飯,找到棲身的下家。

談起事業上的挫敗,阿泉歸因於命運,歸因於大環境的時不我與。他那部悲劇英雄的故事,取得某些人的同情和信任。

似乎失敗非但是阿泉的命運,還是唯有少數人才有的禮讚。

 

§悲劇英雄情結:用謊言捍衛脆弱的自尊

「悲劇英雄情結」是一種心理面對現實環境,缺乏自我調節與正確歸因的狀態。通常會將遭遇的挫折歸咎於外在原因,解釋上會認為這些外在原因完全超出自己可控的能力,因而自己的失敗是被迫的。有悲劇英雄情結的人在陳述失敗時,會同時陳述自己內心的遠大抱負,誇大自己遭遇的困難,以此區隔自己和常人失敗的不同,表現一種自己儘管失敗,仍舊高於他人的優越感。

自以為是悲劇英雄的來談者,他們對失敗的歸因,透過「我的失敗,不是我的原因」達成一種卸責的效果。因此帶著悲劇英雄情結的人,並非真正的英雄。他們不像普羅米修斯,明知會遭受神的懲罰,仍願意為人類盜取能夠帶來光明的天火。

當我們聆聽懷抱悲劇英雄情結的人們,往往他們不會強調面對命運的勇敢,以及持續性的堅持,而是試圖通過將自己的失敗合理化。可以說,他們各有各的故事,並且他們沉浸於自己的故事,且沒有要脫身的意思。

更甚者,他們嚐到訴說悲劇故事勾起他人同情心帶來的好處,他們成了「華麗失敗」的說書人。他們開始對自己的悲劇故事加油添醋,對失敗帶來的意外之喜有所上癮。最終他們沉溺於失敗,悲劇不再是從天而降的意外,成了有意無意間,刻意為之的行為。

 

§命運是命運,改變命運是選擇

有句話說,「命乃弱者藉口,運乃強者謙辭。」道破悲劇英雄情結的邏輯矛盾,真正的強者不會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反而會用運氣好等說法,謙虛的面對自己努力的結果與一路走來受到的幫助,以及一些偶然從天而降的幸運。這份謙虛,就在於成功的歷程帶著許多失敗的教訓,在一次次的堅持中,理想的輪廓逐漸清晰。

人生就像一個不斷解決困境的冒險,通過遭遇問題,解決問題,並形成與提昇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趨近生命的終點。建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人能否走向卓越的關隘。

我們不妨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功者的歷程,在美國學習研究與教育實踐委員會出版的《人是如何學習的》(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一書中,心理學家對專業人士優於一般學習者之處描述道,「能夠監控和調整自己的理解過程,使他們不斷學習適應性的專業知識。」

學習的目的不是增進智力,而是使學習者「從學校向日常環境順利遷移」。

考驗總是存在,環境不斷轉變,人的一生便是在轉變中成長,不斷找出新的生存之道。並且在學習中培養自學的能力,所謂終身學習,不是一輩子都在學校,而是永保自主學習的動機與習慣。

 

§合理的容許失敗

我們不是在責怪失敗者,單純的責怪就像單純的悲劇英雄情結,對人生缺乏正向意義。正如學習的目的,我們需要從失敗中找出能夠好好活下去的方法。

為失敗找理由,實則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使我們在極度的悲傷中找到一個能說服自己「接受傷害」、「容許失敗」的理由。就像失戀的時候,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獲得一個真正分手的原因,但有時只要給我們一個能接受的理由,生活就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更何況,有時失敗與挫折真的無法找到一個理由。美劇《紙牌屋》中,男記者因為女友意外死亡,不斷的尋找她死亡的真相,可是無論怎麼找,永遠與真相緣慳一面。男記者的老長官對他說:「悲傷讓我們想找出一個原因,但有時候原因真的不存在。」

所以我們不應該將悲劇英雄情結妖魔化。為自己的痛苦找藉口,其實是在為我們脆弱的心智找慰藉。但我們得避免將「找理由」變成一種習慣,放棄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

 

§擺脫悲劇:肯定平凡的價值

精神病理學家Willard Gaylin在論及達爾文演化論時,對人面對逆境的能力,說道:「我們可以改變現實環境中的基本性質。在某種層次上,我們是自身未來的規劃者之一,不須被動地臣服於現實環境。」

整體人類的演化,個體的成長,皆源於人類主動改變環境的動機與能力。能夠改變,在於我們怎麼解釋我們面對困境所做出的選擇,也就是我們的心態。

擺脫悲劇英雄情結,才能讓我們成為自己生命真正的「英雄」,亦即心態的轉變:

第一、保持自尊,但承認自己的失敗。

第二、盡本分。

第三、不要通過失敗帶來的同情獲利。

第四、在失意時對失敗保持沉默。

 

讓自己沉溺於失敗,會消耗他人的同情。導致懷有悲劇英雄情結的人越來越孤單,而一個孤單的失意者,會增強一個人的心理壓力與負能量。

正常即是偉大,並非一定要擁有好萊塢電影般的人生,才叫精彩。

我們可以尋找慰藉心靈的理由,但切莫誇大。生活本身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挑戰,越過這些挑戰便使得我們有所成就。一位盡責的CEO和一位盡責的洗碗工;電視上的政治領袖和一邊做家事,一邊看電視的母親同樣偉大。

了解為何失敗,以失敗為邁向成功的必然過程,把訴說悲劇的欲望留待功成名就之後。我發現真正成功之後的人們,他們反倒不會執著於訴說失敗,他們知道該在合理的範圍內找理由自我安慰,但時間跟精力不該花在謀求同情,而是更專注在自己要走的道路上,即使那條道路看似平凡,微不足道。

 

[解語]:盡自己該盡的本分,做自己生命的英雄。

 

 

讀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讀者信箱投稿規範】

1. 來函者接受我方在保護來函者隱私的前提下,經匿名與節錄後刊載。

2. 請盡量將情況詳細交代,充分說明更易於諮商師分析與回應(包括性別、年龄、所在城市、職業等。)

3. 有鑑於來函十分踴躍,故只能每個月挑選少量一至兩篇回應於此專欄。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3064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