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馴獸師】朝三暮四有錯嗎?——成熟的信任關係,能讓兩個人避免變成貪婪的猴子
2015/09/04 13:05:35瀏覽945|回應0|推薦13

[心結]:對他許諾的未來,我沒有信心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列子‧黃帝》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對一般人都不陌生。養猴的老人(狙公)和他養的猴子(狙)感情甚篤,為了提供猴子充分的飲食,甚至不惜削減用於家人的餐費。後來家庭情況實在堅持不下去,老人便和猴子商量,要減少餵養他們的食物。老人起初說的方案是「早上給猴子三顆橡實,傍晚給四顆。」猴子聽了很生氣,於是老人改成「早上給四顆橡實,傍晚給三顆。」猴子這才開心的接受。


這個成語原意指的是外在世界有時並沒有具體的改變,但隨著人自我內心的心態變化,才致使我們對外在環境有了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反應。還有人拿這個成語形容那些不明究理,只看表面就輕易上當受騙的人。或是用來諷刺那些只顧當下享樂,見識狹隘,缺乏長遠目光的人。
然而,《列子》中「朝三暮四」一文還有下半部,這一部份的論述,我發現經常被人們忽略:

眾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籠,皆猶此也。聖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若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列子以養猴的老人比喻為「聖人」,猴子比喻為「愚民」。聖人以其智慧管理愚民,通過採取各種手段滿足愚民膚淺的需求,乍看愚民為自己爭取到更多好處,實則聖人所掌握的利益與權力,以及內心想要達到的具體目的,並沒有因為表面上的讓步有絲毫減損。 
從後面列子的評論來看,朝三暮四除了描述聖愚之別,也忠實的反應了人在面對外在選擇時的心理狀態。

§猴子經常忘了自己是猴子

我有個朋友叫阿洛,他大學畢業後,在公家機關任約聘工作。他家境小康,平日住在家裡,不到三萬的月收入無須供養父母,也沒有租房壓力,父母還不時提供零用金。

阿洛存了一筆錢,計畫買車。買車的理由,主要是為了平時可以接送女朋友,週末假期有空可以載她出去玩。以他的年紀和經濟能力,談買房子太遙遠,買車雖然要負擔五十萬左右的車貸,可增進生活樂趣,尤其是和女友之間的兩人世界,買車似乎是個最有效益的決定。

對於自己的想法,阿洛在朋友間遭遇兩個聲音,一派人鼓勵他買,早買早享受;另一派人認為他應該要趁工作初期多存點錢,為未來發展做充分計畫。他沒辦法下決定,於是來詢問我的意見。

我跟阿洛說了朝三暮四的故事,接著問他怎麼看待故事裡的猴子。阿洛剛開始覺得我怎麼問他這麼愚蠢的問題,朝三暮四的故事誰都知道,誰都「懂」當中的道理。但他基於對朋友的尊重,耐著性子回答:「那些猴子很笨,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還是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根本沒有差別。」

我接著說:「之前地方政府財政窘迫,我還聽過某個地方政府給約聘的薪水延擱半年,一次發放六個月。你有印象嗎?」

「有啊!最近苗栗就是如此。」

「那麼,有天你的主管告訴你,因為縣府財政捉襟見肘,因此我們打算調整薪水發放的方式,共有兩個方案:方案一。前半年每個月發放百分之五十,等半年後中央分配款下來,再把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一口氣補上。你會同意嗎?」

「這……很難說,誰知道半年之後情況會怎麼樣。」

「如果我們現在把猴子換成你,然後把裡頭養猴子的老人換成政府。你還會認為猴子笨嗎?」

阿洛當下露出震驚的表情,然後陷入沉思。

§活在當下?

古老的故事,反應古老的環境。當這些故事用於現代,我們需要考量現代環境,提出不同的解讀,才不會限制我們對故事做出更多的省思。

心理學探討的眾多現代性(psychological modernism)危機之一,Thomas Moore指出「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可能是缺乏健全的價值意識。」我們身處的時代,我們通過網路和通信軟體獲得大量的資訊,在數量上超越前人,但資訊數量無法等同於智慧,智慧通過內省,必須經過個體內在轉換。

資訊爆量帶來的,反而是一種信任感的喪失。

股市投資人面對眾多信息,但這些信息可能來自少數人的操弄,背後有著錯綜複雜的秘而不宣的機密。據說,每年初股市專家做的股票漲跌預測,和年初讓猴子射飛鏢選出來的上漲股票,兩者年末驗證結果的準確率差不多。

人們信任銀行與專業信託機構,所以將自己辛苦賺的錢放在銀行裡頭,讓銀行擔保資產不被瞬息萬變的環境無聲無息的吞噬。但歷史上如美國次貸風暴,或近期歐元區希臘等國已經引爆和即將引爆的金融危機,把錢交給銀行等機構似乎不再保險,就連政府也不是一個終身可以信任的組織。

這時候,選擇暮四朝三,比起朝三暮四更能避免未來存在的風險,如此看來,猴子非但不笨,還很聰明。換言之,很有可能猴子根本不信任老人,或者從老人提供的選項中,反應了猴子內心的不安。

§成人的棉花糖

然後我們可以再重新解讀六零至七零年代,美國史丹佛大學有名的棉花糖實驗。心理學家給孩子棉花糖,告訴他們只要獨處時等待十五分鐘,不吃棉花糖,之後就會多給他們一顆棉花糖。經過長期追蹤,心理學家發現那些能夠忍住當下吃棉花糖欲望的孩子,日後的成就比較大。

針對幼童的棉花糖實驗,乍看讓「延遲滿足」成為一種成功的必要德性,其實當中存在一個盲點。然而,做心理學實驗的幼童對於執行實驗的大人有信任感,他們當下只是簡單的處理自己的內在的欲望,尚無法意識到「大人可能失信」的潛在風險。

現實生活中,當個體逐漸成長,我們對於世界與他人的信任感將不斷遭受衝擊。甚至連自己都不見得能夠信賴自己,就像口口聲聲認為絕對不會偷吃的男人,很可能當「棉花糖」送上門來,把持道德操守的自信立即被打破。

朝三暮四,放到現代心理學來說,其實就是一種對於信任感的實驗。其核心意義是:這個人能否提供、激起並維持對方的信任感。

大導演李安在事業起步之初並不順遂,但他的妻子支持丈夫,這當中說明兩人之間的信任感十分深厚。別忘了,李安自己都一度失去對自己事業的信任感,他曾經在妻子獨立養家期間,報名社區大學的電腦班,想轉行以幫助家計(幸好後來沒有發生!)。

故當有些男人埋怨碰到的女人見利忘義,很有可能並非她們真是如此,而是她們沒有辦法在這些男人身上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如前述李安的故事,如果李安的電影夢一直只是嘴巴上說說,哪有女人能從他身上洞見未來的幸福?

 

§看不見的信任

我和阿洛長談了一下午,內容並非用以幫助他下決定。買車與否,不是阿洛真正困擾的核心議題,而是他今天想為了女朋友買一輛車,那麼他想要從這段關係中獲得什麼。後來,阿洛發現他其實是在建立與女友之間信任的力量。他的女友之前交往的對象有車,幾次她癮隱約約談到自己過去有車接送,或是同事偶爾跟男朋友開車出遊等等,讓阿洛內心很不安,他想要證明自己值得信賴。

所以他需要先釐清到底在女友心中,維繫兩人愛情的重要性是不是一輛車,還是其他價值,進而把力氣花在真正能建構兩人信任與安定感的事情上。

「為什麼有些人提出的保證,別人能夠相信?」

「為什麼有的人願意跟一個物質條件沒那麼好的人在一起?」

這不是朝三暮四或暮四朝三的問題,而是你是否能夠讓人放心的相信,跟你在一起,所有的誓言都會在不遠的未來實現。

如果今天一個男人讓伴侶有安全感的基礎建立在一輛車上,但車是隨時可以得到,也能失去的東西。車也有便宜的國民車跟昂貴的歐洲車,而安全感的建構是讓一個人內在真正有所感,而不是讓自身被外在事物控制的束縛。

[解語]:不要空談未來,未來奠基於建立信任的具體作為。


◎讀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讀者信箱投稿規範】
1. 來函者接受我方在保護來函者隱私的前提下,經匿名與節錄後刊載。
2. 請盡量將情況詳細交代,充分说明更易於諮商師分析與回應(包括性別、年龄、所在城市、职业等。)
3. 有鑑於來函十分踴躍,故只能每個月挑選少量一至兩篇回應於此專欄。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94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