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1 11:10:01瀏覽2305|回應9|推薦7 | |
一年之前不知有沒有人敢講大陸股市成交金額不久會變成世界第一,但陸股做到了。7/29日中國股市的成交金額暴增至630億美元,為有史以來首度超過美國、英國及日本的加總580億美元,這是否顯示中國經濟過熱致股市的投機,或者隱含了其他重要信息,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圖1〉7/31日上證指數日線圖(圖片來源:新浪網/股市/大盤/日K線http://finance.sina.com.cn/realstock/company/sh000001/nc.shtml) 一般來說要掀起滔天巨浪除了要有大風而且海水要夠深,因此中國股市除了經濟成長快吸收了熱錢並且股票市值也要夠大,否則成交額無法達世界級的程度。受2008年9月全球性金融海嘯影響,全球各大證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均出現不同程度縮水,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只是自今年初全球股市皆反彈以來,中國股市漲幅比較大。至7/28日收盤上海、深圳兩市的總市值為23.6兆人民幣(合3.45兆美元),一舉超過3.2兆美元的日本股市成全球第二市場,雖然美國因金融海嘯金融和消費類股因而爆掉,使得美股市值自2007年7月的19.1兆美元大幅萎縮41%,但11.3兆美元市值仍居全球首位。 陸股能大幅揚升因中國金融業受海嘯的影響較小,而且大陸正在實施人民幣4兆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對於銀行承作貸款與消費金融,給中國經濟帶來上揚力道,致使上證綜合指數今年飆漲了87%,證券開戶數以18個月來最快速度成長。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在7/8日發佈的報告中指出,2008年中國和日本GDP分別為4.4兆美元和4.9兆美元,預計中國經濟增長率今年將為7.5%,明年為8.5%,而日本今年GDP實際增速為-6.0%,故今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會超過日本,中國將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所以證券市場的規模與經濟體的大小是息息相關的。 因為中國經濟開始快速發展的時間並不長,目前仍處於成長的階段,不像歐、美、日已經是一個發達成熟經濟體,自然中國再高速成長的機會就大。因此有專家預測,中國將於2020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若以PPP(購買力平價) GDP計算而且2008年初未經世界銀行的銷減,其實中國經濟體與美國已相差無幾。 現在中國股市雖然有點高,但隨著經濟的成長則企業獲利依然可以攀升,加以中國13億人民投入股市的熱忱,因此股市榮景依然可期,接著國營企業勢將推出規模更龐大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大陸股市的IPO活動必將逐步活躍起來,中國股市規模也將迅速膨脹,按這節奏進行中國數年後可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股市。所以若以此做推估基礎,則中國股市正處多頭的開始,所以每次拉回都是買點。我在2/21日為文 中美股市分道揚鑣下的台股 與2/28日的 艱困歲月釀大行情 均有提及。 金融海嘯使歐、美、日銀行業深陷巨額虧損,世界上多家大銀行有些倒閉有些被拆分,同時它們的股價也大幅下跌,於是導致市值嚴重縮水,但大陸金融業卻因涉入有毒資產較輕,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三大國有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得以佔據全球市值前三名的席位,把昔日的巨無霸三菱UFJ、滙豐控股、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等都擠出去。全球的金融格局隨著金融危機重新洗牌,正也給健康的銀行開拓了一個新的空間,因目前國外知名大行的市值已經縮水成為低價股,此時有總市值優勢的中資銀行到海外去收購正是一個良機。 7/3日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表示,今年底大陸銀行業資產規模預計可達人民幣80兆元(約11.7兆美元),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業市場。這裡就發生了一些有趣的問題,根據中國人行在2007年統計,全球的GDP約為63兆美元,全球股票市值是62兆美元,全世界一千大銀行總資產約68兆美元。中國的GDP為4.8兆美元,股市市值3.5兆美元,銀行業資產規模為11.7兆美元;相較於美國的GDP為14兆美元,股市市值11.3兆美元,銀行業資產規模推估為11兆美元,雖然美國銀行隱藏了較多難以估計的有毒資產。依GDP/股票市值/銀行業資產三者比較,全球與美國的比值是相近的,而中國的銀行業資產顯然是偏高的。所以未來中國的銀行業資產被拉低,或是GDP與股票市值被拉高,這是有趣的課題。 大陸股市成交額成為世界第一,雖然只有一天,但在大陸經濟條件各方面都呈正向發展之下,成交值冠全球的情況將由「偶而」轉為「時常」,最後將呈常態性發展。何況中石油今年5月超越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深具有象徵意義,因為唯有深海才能藏養蛟龍。 因為2008年一場重組全球經濟版圖的金融海嘯,讓美、日、歐等工業大國陷入經濟衰退泥沼,而中國卻能力保8%的經濟成長,然而經濟實力就是金融市場壯大的保證,所以中國從全球第7大股市連蹦帶跳躍升為第2大市場,顯然第二大市場還不是它的定位。現在台灣再來談前進卡位大陸金融市場雖然有些遲了,但仍然是台灣的機會,因為只有尾隨大陸而行台灣才能分到一杯羹。 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還一直在扭曲放大簽署ECFA的弊害,假如不簽的話不是對台灣不利而且會有更深遠的傷害?難道此時的台灣能自絕於大陸經濟自活?台灣已浪費十餘年光陰究竟還能在原地打轉多久?當然政府是應該聽聽那些部分會受到傷害的團體,適當的補貼也應該。還有簽署中的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也要積極一些才好,否則只憑台灣市場台灣股市是站不穩7000點的。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