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本益比的本質
2009/06/17 19:40:34瀏覽996|回應2|推薦3

買賣股票的人都知道本益比(P/E Ratio)是什麼,因為本益比是推估股票價值的依據之一。本益比係股票價格與其每股稅後純益之比,例如甲股票的本益比為20表示甲股票之市價為其每股稅後純益的20倍。在計算本益比時,每股稅後純益通常採用最近一年的每股稅後純益,亦有採用預估的每股稅後純益的;然而股票上市時之參考價,則採最近三年之每股稅後純益平均值。由於每股稅後純益為公司每年之獲利能力,故甲股票的本益比20,表示投資人必須付出該公司每年獲利能力20倍之價格才能擁有甲股票。所以本益比愈高通常表示其成長性愈高,故成長型的公司其未來發展較具潛力,因此會高於成熟型公司之本益比。

有人常以本益比的高低,來說明個股股價是否合理或具投資價值,雖然本益比已成為衡量股價是否合理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但它會受時空環境不同而發生很大的差異性,故不可能放諸四海皆準。所以運用這項指標時必須因地制宜,不可以一視同仁。

        本益比低不等於股價便宜 

台股去年受金融風暴影響2008/11/21日曾經重挫到3955點,造成很多個股本益比大降,但本益比低,不一定就代表股票便宜。大盤這波急跌,許多個股股價紛紛回到好幾年前的低點,甚至有不少個股一再破底。所以有愈來愈多個股的本益比降到10倍以下,降到4-7倍不等的更可說是比比皆是。但不能驟然下定論說股價已經很便宜,因為今年有很多公司每股稅後純益不只會變0,而且還會變成負值,所以本益比實際上是很大的。

是以投資人在選擇這些本益比已偏低的個股時,務必深思熟慮,不宜在過度衝動下決定買進。因為本益比低,並不一定代表股票就便宜,「低本益比」和「股價便宜」也不一定就相等故不能劃上等號,兩者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盡相同,這二者關係並非一體適用,必須經過嚴格的檢視。

本益比會隨類股不同、環境變遷、多空頭等因素有異而不同。茲分述如下:

類股不同本益比不同

在各類股和族群中,除了像晶圓代工、DRAM、面板、IC設計、發光二極體等電子次產業,因為技術門檻較高,具有技術層次進階提升,可讓成本大幅下降,並激勵公司獲利具有爆發力或高幅度成長,而使這些族群享有較高本益比外,其他電子業如筆記型電腦、主機板、手機組裝,以及傳統產業和金融業,因為技術門檻不高,獲利不易有長期的爆發成長力,通常市場上認同的本益比就會比較低,一般標準約在8-10倍。

多頭空頭解讀本益比高低不同

同樣一國的股市,在多頭與空頭市場,隨股市高低激烈波動,會有很大的差異,解讀更是不一樣。比如,民國83年聯電每股純益高達8.3元,當年股價最高漲到154元,市場給予的最高本益比高達18.5倍,隔年每股純益提高到10元,但當年最高股價僅來到139.5元,市場給予的最高本益比僅逾13倍,但至年底跌到最低時為62元,本益比剩下6倍。至85年,聯電股價一度再大反彈,可是隨後拉回,最後跌落到40元以下,原因是在反映聯電自第二季起獲利開始往下滑。民國83年正處多頭市場,所以聯電有較高的本益比。

       最可怕的情況是,某些個股股價愈跌愈低,但其本益比卻愈來愈高,投資人也許只考慮其股價大跌,但未考量其高本益比就砰然心動的買進,到時候恐怕得不償失,這種情況,通常是在反映其整個產業或個別產業之未來獲利會衰退,投資人不可不察。

一般來說,傳統產業、金融股與成熟型的部分電子產業,都會受到景氣循環影響,市場視之為景氣循環股。這些景氣循環股,市場給予的合理本益比通常在8-10倍,除非未來產業景氣能見度仍高,且榮景還可延續3年以上,否則市場不太可能給予太高的本益比。         

       本益比高或反映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

影響投資人在股票市場進出的因素甚多,消息面、技術面、籌碼面、市場面…等各有其擁護者,但都不能脫離基本面,包括產業現況、發展前景、企業獲利及成長潛力…等,尤以股票市價與每股獲利之比的本益比最具指標性。依一般定義,本益比意謂依照公司當前經營狀況,投資人可透過取得紅利回收投資的年限,本益比愈低,表示投資回收時間愈短,愈具投資價值;反之,本益比愈高,代表的是投資人承受的財務風險愈高,可能面臨的修正壓力也愈大。然而,本益比是以當時經營狀況為基準,而投資人買賣股票所願付出的對價是看「未來」,因而當下本益比的高低,更是反映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本益比愈高,也表示愈看好其成長性。

        國度不同本益比也不同

本益比不只適用於個別上市上櫃公司成長潛力的比較,還能將之擴大應用於整個市場,更可看到一個國家的成長潛力。若用以往台股為例,與國際主要股市相比,除了日本長期高本益比的特例外,其實台灣本益比不算低,顯現了這個市場的成長發展性。但是,近年台股本益比有走低之勢,以近十年表現為例,最高本益比出現在1999年的47倍,當時方值科技泡沬吹得正熱的時期,在全球資訊產業供應鏈上居於關鍵地位的台灣因此受惠。之後,台股本益比即呈下滑,往往本益比都停留在15倍左右的水準,不復往年動輒逾30倍,甚至40倍的盛況。相對的,大陸股市的本益比近年卻呈走高之勢,一度來到40倍。在這一來一往間,不同市場的魅力消長也顯露無遺。

       本益比對上市的影響

台股本益比的走低,最直接的影響是企業籌資成本將因此提高;因為在低本益比下,獲利相同的股票在台灣股市可以賣得的價錢低於其他市場,從資金成本的角度來看,這代表了相對較高的權益資金成本。受此影響,企業為提高籌資成效,就有可能選擇到其他市場掛牌籌資;而當愈來愈多企業到其他市場掛牌籌資時,缺乏新供給的台股將失去再成長的動力,進而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整個市場萎縮。所以前幾年開始台灣的大陸子公司不是選擇在大陸上市就是到香港掛牌,在眾多的可能影響因素中,台股高本益比魅力不再正是其中之一。

       台股低本益比是長期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台股本益比踟躕不前,會否由短期現象轉化為長期問題。其實,當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漸趨成熟後,本益比原本就會趨於穩定。然而,相對於美國等工業先進國家,台灣仍屬發展中經濟體,產業、企業發展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及效率也優於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卻無法獲得投資人較高的評價,顯示有其他因素困擾了投資人的判斷。

       台灣經濟危機亦是轉機

其中之一就是政治面的干擾,自9年前民進黨奪取政權後,一些僵固的思想制約了台灣經濟充沛的活力,因此從那時起台股盤勢就沒有創新高過,除了總統選舉,立法委員的改選亦會影響到政策。其實,政局紛爭並非台灣特有,關鍵在於台灣的政黨意識形態很對立,對統一與台獨之理念太過顯明,因此政權輪替之後政策往往不連續,所以執政者常缺乏化解紛爭的誠意與勇氣。因而短期內台股本益比想要大幅提升,恐怕不可能。

另一重要因素是大陸的影響,並且是台灣特有。因為兩岸經貿往來未能正常化,提高了企業的營運成本及風險,促使企業在成本考量下外移,台股想要取得企業上市選擇中的優勢地位,在政府對兩岸經濟互動處處設限下,根本缺乏有利籌碼。而且大陸經濟的發展性及穩定度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日增,台股本益比的變動多了外部因素的干擾。其中會有利益的一面,也會有不利的一面,兩年前大陸採行強力措施為過熱的經濟降溫時,台股即成為國外專業投資機構優先大舉調節的目標;反之,今年大陸採行強力擴張措施為冷凍的經濟升溫時,台股又成為投資機構優先加碼的目標。

因為台灣經濟日益受到大陸影響,故台灣經濟發展漸趨受到限制,市場也日趨僵固,故台股高本益比時代已難重現。但我們的努力還是可以降低台灣經濟發展的風險,所以馬政府上台之後立即「三通」,三通實現對台灣未必立即有大利,但不通對台灣則必大不利;又如最近要簽定的ECFA「全面性經濟合作協議」,因為明年東協加一(中國)即將生效,若不簽定ECFA的話,台灣的產業必受嚴重傷害。這些努力都可以提高效率以及強化穩定經濟運作,並可讓本益比提高。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andy&aid=3051761

 回應文章

蕭金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貴的東西不一定好
2009/06/20 08:37
相差幾週或幾天就貴了許多,總有被騙的感覺。生意人總是買便宜貨。
linandy(linandy) 於 2009-06-20 09:29 回覆:

您講的沒錯。

但您說的是短期,而我說的是長期。


蕭金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益比只是基本參考價值,並非全部。
2009/06/19 13:19

我喜歡低股價低本益比,這是股市空頭時最佳寫照。

linandy(linandy) 於 2009-06-19 16:41 回覆:

呵呵!多數人卻喜歡高股價高本益比的多頭市場。

因為處在這種情況百業興盛,人人都能增加消費,是以大家都感覺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