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京都的煎茶道之旅
2014/05/20 10:13:56瀏覽12|回應0|推薦0

京都的煎茶道之旅

作者:  發佈時間:2014-05-20
  剛開始接觸煎茶道,也許因為它和中國工夫茶的飲用方式類似,頗有熟悉感,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幾天觀察下來,還是發現了不同處:對物的珍惜,對茶的收斂,包括“一期一會”的思想貫穿,使得煎茶道還是瀰漫著濃厚的日本思維。


  源於中國明代飲茶方式的煎茶道,在日本發展成了完備的體系,在過去的30年中深刻影響了台灣地區茶人,使得茶道的流傳範圍更廣泛。觀看煎茶道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日茶道就是這樣互相輪換角色,使得茶道一直綿延繼續。

  與抹茶道深處於露地(日式茶道庭院的稱謂)的茶室比,煎茶道的茶室就沒有那麼多神秘性了。我們去的第一個煎茶道空間,是煎茶道裡最早創建流派的小川流的“三清庵”,這是一幢三層樓的木結構空間,處處明亮乾淨,走樓梯上去,就到了足有10個榻榻米大的茶室。顯眼的是主人泡茶的手前座,還有那瓶艷麗的迎接我們的清明插花,是這個時節正好盛開的白色梨花和合歡花科絲絲縷縷的花朵的組合。


  與陰暗狹窄的抹茶道空間比,這裡更現代,更日常——可是,也少了第一次進入抹茶道空間黑暗中隱隱約約能看到竹花入裡插著白山茶的驚奇感。窗外的景緻也與抹茶道的露地不同,是明式園林的雅緻,高低起伏,有佈滿清苔的石階,有來自朝鮮的石燈塔,還有一樹碩大山茶,落在草地的紅色山茶花瓣並不清掃,與抹茶道刻意保持純粹的深淺不同的純綠色庭院不一樣。

  小川流本來的茶道場所,在京都御院附近,20年前卻搬到了這裡。這裡本來有一家破舊的古庵,叫“古腸庵”,小川流當代的家元(宗族宗長)將這裡清理、復建,建設了三層的“後樂堂”。之所以不像一般的京都人,喜歡居住在古老的城市中心,而是搬到離開城市有十幾分鐘的郊區,是因為這裡有口清澈的古井,現在小川流飲水都取自這裡。“甜嗎?”“一點也不。我們要注意水的清澈無味。”因為創始人是醫生,小川流更注重茶的功能。

  其實背後還是茶道觀念的不一樣。小川流的現任家元的兒子,小川可樂先生是位年輕人,穿著完備的和服,可是動作還是很自如,笑起來也哈哈的,沒有傳統茶道中人的嚴肅和靜寂。他說,他們不叫“道”叫“流”——只表示自己是在自由地享受茶,享受茶的真味,而不是“傳道”。小川流的創始者,18世紀出生的小川可進,當時只是發揮了煎茶的品質,覺得茶葉是人間至味,他創造一種獨特的煎茶法,與市面上流行的大壺泡茶不完全相同。

  因為從前是御典醫,所以他創造的方法特別符合衛生保健,迅速在當時的貴族和文人階層流行開來。他自己也放棄了醫生職位,50歲時建立了自己的煎茶門派,“可是他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門派會一直流傳下來,並且發展到現在這麼大”。小川可樂說。他覺得煎茶道的使命感沒有那麼宏大,更崇尚的是享受,也把一期一會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客人來了,慢慢享用這杯茶吧,也許我們一世,就只有這短暫的春天裡的這個瞬間,看戶外的茶花一朵朵地落在草坪上的景象。

  回到茶室內,今天的泡茶法被稱為“清明”,是特意為我們準備的。在日本,清明時節有踏青,做詩文、和歌的傳統,不像中國以祭祀祖先為主。這時候,天氣已經逐漸回暖,而小川流的一大特點,就是茶量和泡法都和外界的天氣、溫度、濕潤程度有呼應,所以,今天準備的器具和茶泡飲法又帶點中國味道,這種煎茶方式可作為神前獻茶,更加特殊,是小川流30多道煎茶法中相對獨特的一種。

  專門為我們煎茶的是位身著和服的中年婦女,她是在小川流中學習已經十餘年的“上級”,有自己的呼吸法,以及“功法”——泡飲還需要專門的呼吸法?“需要。你看看就明白了。” 

  都坐在榻榻米上,看我坐得彆扭,主人再次強調,可以隨意坐。“喝茶就是要享受茶,不能被茶拘束住了。”於是索性叉開腿坐。主人顯然處於輕鬆狀態,隨意說笑,告訴我們她去過中國,觀摩過中國的工夫茶。整個場面非如傳統抹茶道,任何人都不輕易開口。

  她所坐的地方,叫手前座,是主人專用的泡茶座位,現在已經佈置好了各種茶具。雖然主人強調,煎茶道的茶具和工夫茶源流一致,可是顯然日本的精細精神發揮了作用,各種器物極其周到,甚至到了繁瑣的地步,可是細心講究下來,又有自己的功能。

  主人身邊的竹製茶棚就有兩件,一件正對我們的,下邊一層放置了京燒的水注,文采華麗,有春天的櫻花和幾片淡竹葉。上面一層,則是放茶葉的茶盒,還有供倒出茶葉所用的茶則。

  旁邊的茶架,則放置了更多器物,潮州燒製的白泥三峰爐,專門用來燒熱上面的白泥湯瓶裡的井水;泡茶所用的紫砂壺是家族所傳,來自清代中國,已經使用得異常潤澤了,他們稱之為茶瓶。下面所墊的自然就是茶瓶承,與台灣地區所用的壺承截然不同,是專為小川流的煎茶手法製造的,竹子製成,上面墊了白布。旁邊是錫銀合金的建水,是專門用來盛放廢水的。煎茶道的器物,講究井然有序,因此又多了許多“置物”,放舀勺的,放壺蓋的,也有放茶瓶蓋的。

  主人的正前面,是一排日本的手藝人清風與平製作的煎茶碗,其實就是我們的茶盅,可是明顯要比工夫茶杯大些。下面墊的錫托,來自中國潮州,也是傳承有代之物。三個茶碗的下方,是一塊光潔的上面刻有詩歌的木托。

  雖然使用的東西中有許多名物,可是小川可樂卻覺得,整個小川流所用的器物,並不強調貴重,而是強調使用的舒適和方便。“很多茶具是易耗品,我們不需要它一直使用,而是要用得好,所以小川流用東西,強調是和漢新古都使用,用得好就行。”小川可樂拿著自己手中白色的粉引煎茶碗舉例說,你看這種茶碗屬於素燒,很簡單好用,但是也很輕易就壞了,所以我們不講究古董。

  雖然不講究古董茶具,可是由於日本文化中惜物精神在起作用,所以小川流還是留傳了大量的器物:明清的中國茶具,日本大家所做的茶壺、茶則、建水等物。還有些中國已經很少見到的茶具:比如一件古老的籐編的裝木炭的爐子,裝整個茶具系統的藤籃,包括火夾、炭網籃等物。中國已經很少再使用炭火燒水,但在日本仍頑固地保留下來,炭屬於重要的茶道具,每年元旦等節日,還會用炭擺成文字和圖案,放在茶室裡,稱為“炭飾”。

  雖然有這麼多講究,小川可樂還是強調:抹茶道的道具包括飲茶的茶室環境、外界環境都極其精緻化和繁瑣,是大城市裡生活的人的華麗狀態;而他們的煎茶道,基本上就很簡單,是一個鄉下的普通人,處於隱士狀態。他說:“我們做減法,減到最後,留下的都是必需的。” 

  源於中國明代飲茶方式的煎茶道,在日本發展成了完備的體系,在過去的30年中深刻影響了台灣地區茶人,使得茶道的流傳範圍更廣泛。觀看煎茶道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日茶道就是這樣互相輪換角色,使得茶道一直綿延繼續。

  小川流:煎茶道的雅緻

  與抹茶道深處於露地(日式茶道庭院的稱謂)的茶室比,煎茶道的茶室就沒有那麼多神秘性了。我們去的第一個煎茶道空間,是煎茶道裡最早創建流派的小川流的“三清庵”,這是一幢三層樓的木結構空間,處處明亮乾淨,走樓梯上去,就到了足有10個榻榻米大的茶室。顯眼的是主人泡茶的手前座,還有那瓶艷麗的迎接我們的清明插花,是這個時節正好盛開的白色梨花和合歡花科絲絲縷縷的花朵的組合。

  小川流負責煎茶的女主人有10多年的學習經歷,並且練習了專門的呼吸法,據說這樣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與陰暗狹窄的抹茶道空間比,這裡更現代,更日常——可是,也少了第一次進入抹茶道空間黑暗中隱隱約約能看到竹花入裡插著白山茶的驚奇感。窗外的景緻也與抹茶道的露地不同,是明式園林的雅緻,高低起伏,有佈滿清苔的石階,有來自朝鮮的石燈塔,還有一樹碩大山茶,落在草地的紅色山茶花瓣並不清掃,與抹茶道刻意保持純粹的深淺不同的純綠色庭院不一樣。

  小川流本來的茶道場所,在京都御院附近,20年前卻搬到了這裡。這裡本來有一家破舊的古庵,叫“古腸庵”,小川流當代的家元(宗族宗長)將這裡清理、復建,建設了三層的“後樂堂”。之所以不像一般的京都人,喜歡居住在古老的城市中心,而是搬到離開城市有十幾分鐘的郊區,是因為這裡有口清澈的古井,現在小川流飲水都取自這裡。“甜嗎?”“一點也不。我們要注意水的清澈無味。”因為創始人是醫生,小川流更注重茶的功能。

  這點和抹茶道不強調茶本身,而注重茶道的“和靜清寂”很不一樣,煎茶道更注重茶的味道體驗。

  其實背後還是茶道觀念的不一樣。小川流的現任家元的兒子,小川可樂先生是位年輕人,穿著完備的和服,可是動作還是很自如,笑起來也哈哈的,沒有傳統茶道中人的嚴肅和靜寂。他說,他們不叫“道”叫“流”——只表示自己是在自由地享受茶,享受茶的真味,而不是“傳道”。小川流的創始者,18世紀出生的小川可進,當時只是發揮了煎茶的品質,覺得茶葉是人間至味,他創造一種獨特的煎茶法,與市面上流行的大壺泡茶不完全相同。

  剛開始接觸煎茶道,也許因為它和中國工夫茶的飲用方式類似,頗有熟悉感,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幾天觀察下來,還是發現了不同處:對物的珍惜,對茶的收斂,包括“一期一會”的思想貫穿,使得煎茶道還是瀰漫著濃厚的日本思維。

  小川流手前座所使用的茶器。與中國明清飲茶方式頗為類似,只是主人席的陳設更為複雜,帶有日本重器物的風格

  因為從前是御典醫,所以他創造的方法特別符合衛生保健,迅速在當時的貴族和文人階層流行開來。他自己也放棄了醫生職位,50歲時建立了自己的煎茶門派,“可是他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門派會一直流傳下來,並且發展到現在這麼大”。小川可樂說。他覺得煎茶道的使命感沒有那麼宏大,更崇尚的是享受,也把一期一會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客人來了,慢慢享用這杯茶吧,也許我們一世,就只有這短暫的春天裡的這個瞬間,看戶外的茶花一朵朵地落在草坪上的景象。

  回到茶室內,今天的泡茶法被稱為“清明”,是特意為我們準備的。在日本,清明時節有踏青,做詩文、和歌的傳統,不像中國以祭祀祖先為主。這時候,天氣已經逐漸回暖,而小川流的一大特點,就是茶量和泡法都和外界的天氣、溫度、濕潤程度有呼應,所以,今天準備的器具和茶泡飲法又帶點中國味道,這種煎茶方式可作為神前獻茶,更加特殊,是小川流30多道煎茶法中相對獨特的一種。

  專門為我們煎茶的是位身著和服的中年婦女,她是在小川流中學習已經十餘年的“上級”,有自己的呼吸法,以及“功法”——泡飲還需要專門的呼吸法?“需要。你看看就明白了。” 

  都坐在榻榻米上,看我坐得彆扭,主人再次強調,可以隨意坐。“喝茶就是要享受茶,不能被茶拘束住了。”於是索性叉開腿坐。主人顯然處於輕鬆狀態,隨意說笑,告訴我們她去過中國,觀摩過中國的工夫茶。整個場面非如傳統抹茶道,任何人都不輕易開口。

  她所坐的地方,叫手前座,是主人專用的泡茶座位,現在已經佈置好了各種茶具。雖然主人強調,煎茶道的茶具和工夫茶源流一致,可是顯然日本的精細精神發揮了作用,各種器物極其周到,甚至到了繁瑣的地步,可是細心講究下來,又有自己的功能。

  主人身邊的竹製茶棚就有兩件,一件正對我們的,下邊一層放置了京燒的水注,文采華麗,有春天的櫻花和幾片淡竹葉。上面一層,則是放茶葉的茶盒,還有供倒出茶葉所用的茶則。

  旁邊的茶架,則放置了更多器物,潮州燒製的白泥三峰爐,專門用來燒熱上面的白泥湯瓶裡的井水;泡茶所用的紫砂壺是家族所傳,來自清代中國,已經使用得異常潤澤了,他們稱之為茶瓶。下面所墊的自然就是茶瓶承,與台灣地區所用的壺承截然不同,是專為小川流的煎茶手法製造的,竹子製成,上面墊了白布。旁邊是錫銀合金的建水,是專門用來盛放廢水的。煎茶道的器物,講究井然有序,因此又多了許多“置物”,放舀勺的,放壺蓋的,也有放茶瓶蓋的。

  主人的正前面,是一排日本的手藝人清風與平製作的煎茶碗,其實就是我們的茶盅,可是明顯要比工夫茶杯大些。下面墊的錫托,來自中國潮州,也是傳承有代之物。三個茶碗的下方,是一塊光潔的上面刻有詩歌的木托。

  雖然使用的東西中有許多名物,可是小川可樂卻覺得,整個小川流所用的器物,並不強調貴重,而是強調使用的舒適和方便。“很多茶具是易耗品,我們不需要它一直使用,而是要用得好,所以小川流用東西,強調是和漢新古都使用,用得好就行。”小川可樂拿著自己手中白色的粉引煎茶碗舉例說,你看這種茶碗屬於素燒,很簡單好用,但是也很輕易就壞了,所以我們不講究古董。

  雖然不講究古董茶具,可是由於日本文化中惜物精神在起作用,所以小川流還是留傳了大量的器物:明清的中國茶具,日本大家所做的茶壺、茶則、建水等物。還有些中國已經很少見到的茶具:比如一件古老的籐編的裝木炭的爐子,裝整個茶具系統的藤籃,包括火夾、炭網籃等物。中國已經很少再使用炭火燒水,但在日本仍頑固地保留下來,炭屬於重要的茶道具,每年元旦等節日,還會用炭擺成文字和圖案,放在茶室裡,稱為“炭飾”。

  雖然有這麼多講究,小川可樂還是強調:抹茶道的道具包括飲茶的茶室環境、外界環境都極其精緻化和繁瑣,是大城市裡生活的人的華麗狀態;而他們的煎茶道,基本上就很簡單,是一個鄉下的普通人,處於隱士狀態。他說:“我們做減法,減到最後,留下的都是必需的。”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