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1 13:37:43瀏覽1293|回應0|推薦3 | |
死亡對我們的意義在許多研究死亡的說法裡,往往會將中國傳統社會避談死亡的現象歸因於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許多人的理解都是:孔子不願意面對死亡,導致儒家文化影響了整個社會樂生惡死、趨生避死。其實這也沒錯,總得為這樣的問題找到答案,如果我們不願意承認:只要是人,都是害怕死亡的。那麼以孔子的話來消解這樣的問題也不錯。但是,真正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體認死亡對我們的意義!才是重點。而我認為孔子的話恰好就提供了我們認識「死亡對生命意義」的重要路徑,孔子的話一方面回應了人們趨生惡死的現實,一方面也提供了超越死亡的方法! 中國人避談死亡,卻盼望善終。那麼什麼叫做善終?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訂定善終指標為:(1)瞭解自己死之將近(2)心平氣和的接受(3)後事交代安排已畢(4)時間恰當、已準備好(5)完成與親友的溝通告別(6)對過去生活的肯定(7)對身體的照顧及症狀的控制滿意(8)情緒穩定,焦慮與憂鬱得到緩解(9)自主性獲得尊重(10)心願達成,家屬的哀慟可獲得適當的輔導,安然結束詳和往生。 美國研究生死的學者伊利莎白.李(Elizabeth Lee)提出善終的條件包括:(1)自知時至;(2)有勇氣面對死亡;(3)有條不紊的安排好後事;(4)已道別;(5)安詳面對餘生。 成大醫學院的趙可式博士對台灣20位癌症末期病人善終的訪談,提出「能達身體、心理及思想平安地度過臨終期就算善終」,並且認為我們如果能夠在臨終表達「謝謝、對不起、再見」,就是善終的表現。其中包括(1)有身體平安:包括身體的痛苦減至最低、臨終的過程不要太長、身體完整,整齊清潔與能活動等。(2)心理平安:包括接受與認命、放得下、不孤獨、心願已了、無牽掛與在喜歡的環境中享受大自然。(3)思想平安:包括一天過一天而不去想太多事物,亦即「活在當下」、認為自己的一生是有意義的、或認為人生苦海即將上岸等,抱持著正面思想。 佛教徒則認為如果諸事已做,所願已滿,自知時至,能夠從容安排、交代後事、告別親友,再加上能沒有痛苦,壽終正寢,在親友的念佛生中,安詳往生極樂淨土,就是善終。天主教也認為要善生才能福終,視死亡如回歸天家,基督教徒視自己在地上的生活是來他鄉作客,他們心中最盼望的是一個在天上更美的家鄉。 從以上這些對善終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發現,要能善終的兩個重要條件: 第一、努力活著,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讓人生有價值。善生才能有善終。 第二、當死亡來臨時,從容安排,交代後事,平安地告別親友,安詳面對死亡。(要能做到這樣的情況,大部分也必須依賴能實現第一點的要求。) 因此,我們要追求善終的重點在於善生,也就是好好的活在此刻的人生。如果我們同意這一點,那麼當子路問孔子如何面對死亡的時候,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是一種積極面對死亡的人生態度,是非常有生命智慧的。是以死亡對我們的意義,首先就是告訴我們:用心的經營我們的生活,讓生命有價值,好在死亡到臨之前,能夠安詳面對、平安告別。 其次,我們通常會想人死後究竟有沒有世界?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可能性有兩種,就是有或者沒有,而不論有或沒有,我們都必須思考此生我們該怎麼活? 如果人死後有世界,那個世界通常就是如各大宗教所講的:天堂、極樂世界、地獄、火獄……等。但重點仍不在於死後的世界是甚麼樣子,而是死後我們會去哪裡?以目前各大宗教對死後世界的理解,似乎也都是以我們生前的各種行為表現做依據,進行最後的審判或接受輪迴的安排。因此,如果人死後是有世界的,你的生前行為會決定你可以到哪裡!那麼死亡的意義同樣是告訴我們,在死亡來臨之前要好好的把這一生活好,除非你在來世想進入地獄或淪為畜生、餓鬼,不然就得好好的活著,用心的生活,為來世儲存一些善的本錢。並且這其中的關鍵是: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會來,所以死亡對我們的意義還在於提醒我們及時把握人生。所以如果你相信人死後有世界,那麼這個我們未知的世界現在就影響著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生與死是相連在一起的,那麼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就是告訴我們「知生」即「知死」嗎! 如果人死後是沒有世界的,也就是死亡就是一切的幻滅,那麼死亡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死亡就是一切的幻滅,那麼這意謂著我們只有這個珍貴的一世可活,因此我總是會問大家:「如果你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在地球千百萬種生物之中你會想當什麼?」一般的答案總也還是選擇當人。或許有人說他想當神仙,很抱歉,我們的假設是人死後是沒有世界的!也許有人的志願是成為人以外的其他生物,那麼這樣的志願就不需要我們來分析了,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其他生物有沒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果真如此,你如今是依著你的第一志願成為一個人,你為什麼不快樂?你為什麼讓自己不快樂?當人既然是第一志願,你憑什麼不快樂!因此我們面對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為什麼不快樂?我們能不能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快樂,與享樂有何不同? 有人主張人生就是為了追求享樂而活著,即便如此,認識死亡對你還是極有意義的。畢竟享樂需要這個肉體,沒有了健康的身體,享樂也就不可能實現了。要能好好的享樂,那麼健康、安全、長長久久就應該是你要追求的目標之一了。弔詭的是,享樂是需要消耗身體的,是需要付出代價去賺取金錢才能實現的。而且,享樂是容易被取代的,不容易滿足的。因此越是追求物質慾望的享樂,恐怕越不容易做到健康、安全與長久。 但是快樂就不同了,快樂是超越物質與現實慾望的,是不斷累積而不容易被取代的。當人不就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嗎!我們不就是應該追求快樂嗎!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只是假設人死後沒有世界,萬一這個假設是錯的,人死後是有世界的,那麼唯一有可能超越死亡的是我們的精神靈性,而絕不可能是肉體。是以用心的經營我們的靈性生命,才有可能讓生命永恆啊! 當然你可以說不管是快樂或是享樂,只要日子過得好就可以了!沒錯,要讓日子過得好!那麼好的定義是什麼?當你在說「好」的時候就已經是一種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了,而你所謂的好是只要個人好就夠了嗎?還是希望你生活的環境也可以好!於是,你的生活世界裡還需不需要道德?需不需要行善?需不需要美?需不需要真?…… 所以即使人死後就一切都沒有了,死亡對我們意義還是在提醒我們把握難得的人生,死亡其實仍是在告訴我們要好好的活著,讓此生有價值、有意義。畢竟這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啊! 其實死亡的存在還有更多意義,我想最基本的意義應該是死亡的存在彰顯了生命的愛,因為生命的有限讓我們體會到許多的珍貴,讓我們體會到許多的愛。 可是,人生如果沒有死亡呢? 很顯然的,如果沒有死亡的存在,一切就毫無意義了。如果沒有死亡的限制,那麼我們何必要15歲讀高中?45歲生小孩絕不可能是高齡產婦!喔!我們可能不要生小孩,因為大家都不會死。人需要有創意嗎?好壞似乎也不重要了,反正我就是不會死。上班會不會遲到也變得不重要,手錶應該也可以取消,對不會死的人而言,時間是無限的。如果死亡不存在,我們並不需要愛,因為所有的失落都將消失,所有的悲傷都顯得渺小而無足輕重,挫折沒有意義,困頓也消失無形,我們甚至不需要天堂,當然也不需要地獄,因為人間若沒有死亡,人間即似地獄。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的體會:死亡就是生命的動力,生與死應該是不可分的重要聯結。因此「未知生,焉知死?」其實也是在說「未知死,焉知生?」、「欲知死,自生始!」、「若知生,即知死!」由此來思考孔子的說:「未知生,焉知死!」那真是偉哉斯言啊!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