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8 22:15:13瀏覽604|回應0|推薦2 | |
阿海陪著朋友到醫院開刀。友人穿著手術衣從開刀房衝出。 阿海:「你還沒手術,怎麼自己一個人匆促的跑出來呢?」 朋友:「護士說:割盲腸是小手術,我看過很多次,很簡單的啦! 一下子就解決了,有我在旁邊,不用緊張、害怕」 阿海:「護士沒有說錯啦!割盲腸真的是簡單的小手術, 很快就可以手術完成。護士怕你緊張,在安撫你的情緒, 你就放心進去手術吧!」 朋友:「可是~護士這些話不是在對我說,而是在對“醫生”說。」 言語的影響力,常在於無形之中發酵或爆發,而我們未必知曉。俗話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因此聖賢告誡我們要慎言。筆者認為要做到慎言所考慮者有五: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情境)、適當的人、適當的量、適當的深度。同樣一句話,對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卻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護士或許自認為我是對醫生說是適人;正要開刀是適時;在開刀房是適地,可是卻忽略了週遭的存在客體。對於正在手術台上等著開刀的患者而言,是非地、非時、非人,其心情可非一般。 言語需要智慧。而智慧如同一把劍,能披荊斬棘,以正視聽,達良地,收善果。我們常舉起智慧之劍(有可能是自製的,自己認為的真理),很白目的見人就砍,以為在斬妖除魔,搞成劍損人傷(傷人,也傷己),然後氣憤對方不明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