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01 16:38:41瀏覽82|回應0|推薦3 | |
台灣環境大崩壞(一) 台灣陷入經濟小贏,環境大輸的時代 二十一世紀開始,台灣的環境負載容量,己近世界之冠,人多、車多、工廠多,廢氣、廢水、廢棄物漫遊台灣,台灣的綠色資本正在消失,因此台灣競爭力的消失也和污染成正比,令人憂慮。 台灣環境負荷達世界第一名,每平方公里有六百0七人,其中有二.七四家工廠,四百四十二輛汽車,能源消耗達二0七四噸油當量;人多、用水多、能源消耗多,廢棄物也多,空氣污染及垃圾問題極為嚴重。島內有十萬家大小工廠,每年產出一千八百二十萬噸的工業廢棄物,其中有害廢棄物妥善處理率不到六成。 非自來水的不合格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中南部居民約有五百多萬人仍在喝不合格的地下水。地下水質惡化,地面河川的污水下水道處理率僅百分之六;根據衛生署統計,癌症早已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首位,每四至五人就有一位死於癌症。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所長詹長權分析:「肝癌和肺癌,更能反映環境惡化;空氣和飲用水,不管吃進去或吸進去,從污染物質到人體內,都具有肝毒性。」 全球當下瀰漫著對環境的省思,過去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及大量廢棄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影響人們的觀念,人口增加,可用資源及能源日益枯竭,工業及設計都己朝向這方面思考,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交通、綠色建築成為一種必要及流行。 台灣既欠資源,又無能源,長期經濟發展外貿導向下,大量消費,已產生許多環境問題,國土過度開發,水土資源超限利用,導致災害頻頻,每下大雨必有土石流,地盤下陷快要使高鐵效益大減,海岸線消失或水泥化;電子相關產業及石化工業蓬勃發展,帶來耗能、耗水後果,廢氣及廢棄物產生健康危害及醫療費用遽增,如何在高科技發展之同時,維持經濟及社會持續繁榮,並保持我們的生存環境及國民健康,是政府及全民應全力思考的方向。 經濟快速成長,帶來生活品質下降,經濟競賽的輸贏,不應只看國民所得,物質改善,反而應該整體看環境的保持情況,如果地下水下降,毒物流入地下,土壤敗壞,大地下沉,則人民在銀行的存款增加,意義何在?生活在毒化的環境中,怎能算是國家成功? 台灣地下水受污染情形一直很嚴重,曾受一些企業委托調查地下水的專家透露,一些被發現污染的工廠都私下進行整治秘密排放污水。 歐洲百年來一直注意經濟和環境間的平衡點,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創造出政府、人民、企業、環境四贏的局面,關鍵在於政府施政考慮周詳,提出可行性高的平衡政策。例如德國鼓勵節約能源,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徵收能源稅,但減少企業支付的社會福利稅,結果企業成本並未增加;丹麥、瑞典、芬蘭、荷蘭也進行類以稅制改革,不但改善環境,而且透過降低雇主的社會福利稅,達到創造就業的雙重效應,荷蘭的稅收不減反增。 綠色國民所得(綠色GNP) 傳統國民所得僅計算市場交易的價值,不考慮天然資源的耗損與稀有性、污染造成環境品質的下降及未進入市場交易的生產服務,例如許多水缸,我們只比較當年度那一國水缸出水量高,卻沒有比較水缸裡還有多少水,整個社會除了機器廠房的物質產,自然資產、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本錢還剩多少。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柏雲昌說:「我們更關心水缸裡的水量、水質,甚至流出來的水,能不能回流。」綠色國民所得的精神是:「追求永續發展的首要工作,是改變傳統以市場經濟為裡的國民所得指標,改用融合環境保育、社會文化與社會福利三位一體的永續指標。」 綠色國民所得的統計是非常龐大的工程,自然資源存量的調查,例如水、土壤、空氣、荒地、不可再生的資源等,特別是文化財產,觀光美景的維護,都不易換算成綠色國民所得帳。聯合國建議,以修復環境破壞的成本來估計自然資源的價值,許多國家反對,因為自然資源的消失,根本難以估計其恢復所需的成本。 但是生態保育聯盟召集人林聖崇認為:「建立永續發展的指標、綠色國民所得帳,推動生物多樣性都是接下來總統該做的。」 原來我們的總統應該注意的是台灣的長遠生存利益,不光是經濟發展,人民吃飽,而是要人民吃得健康,要不呼吸有毒汽機車廢氣,不要喝到地下毒水,不要吃到毒水種出來的食物,不要吃到化學毒品,不要吃到有農藥餘毒的產品,不要吃到有抗生素的家畜,總之,總統應該發動政府機器,設訂有效政策及方法,目標是儘量替人民生命著想,而不是個人表面歷史的虛名。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