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09 00:33:52瀏覽235|回應0|推薦0 | |
「桂河大橋」和英國士兵的榮譽感
上週空閒時間亂轉電視台,看到一部老片:「桂河大橋」,根據人生的經驗,心中對此片有不同年輕時的解讀。
「桂河大橋」(英語: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影片,發行於1957年,亞歷·堅尼斯等主演,大衛·連導演。《桂河大橋》的電影故事情節是虛構的,只有日本戰俘營的英軍士兵的建設泰緬鐵路是真實的,北碧府因為這部電影而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二戰時日本進攻新加坡,駐地英軍數萬人宣佈投降,電影中的主角英軍少校尼柯森帶領部屬接受命令投降日軍,但在被俘時維持軍隊的紀律及軍官的光榮,拒絕受到日軍的侮辱,不願和士兵一起做工。
日軍指揮官認為,投降還有什麼榮譽可言,不過是貪生怕死。
英國少校在被虐待情形下仍然堅持指揮官的榮譽,寧死不屈。
後來雙方妥協,日軍給英國軍官指揮英軍工作之權力,英軍少校則全力興建桂河大橋;他私下的理由是不合作,則全體可能被虐而死,士兵有工作才能維持士氣,自動蓋一座優良的橋,算是英軍戰俘的成就。
結果英軍戰俘修造了精良的桂河大橋,並不像草草完工的臨時建築。英國少校指揮手下軍士共同努力完成建橋,認為這是英軍榮譽的象徵,雖然被俘虜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吹著輕快的小調,向日本人證明英國軍人的質素。
少校沒有想通,英國軍隊目標是要破壞日軍的運兵鐵路及橋樑,他怎能替日軍建橋?
英國軍隊數百年來爭戰無數,以紀律著稱,軍官有無比的榮譽,因為他們必需身先士卒,走在戰場最前面,口號是「跟隨我衝!」(FOLLOW ME!) ,因此每場戰役各級軍官死傷最多;這和日本軍隊一樣,日本指揮官戰敗必須自殺。 上 一個世紀的強國,英國和日本,有他們成功的因素,這一個世紀是不是要看中國了?台灣的軍隊能上世界的舞台嗎?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