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
一個人希望別人如何稱呼他(她),
其實和他(她)對自己的定位有關,
先撇開婚姻狀態,
對女生來說,
光是別人稱她為小姐或女士,
就在乎得不得了,
畢竟那等於是直接被貼上一枚與年齡相關的標籤。
再扯上婚姻裡冠不冠夫姓,
整個問題似乎就變得複雜了起來,
但其實問題還是一樣,
僅僅只是如何定位自已罷了。
如果妳就是「希望別人看見的接受的都是妳所希望的那樣」的人,
那麼妳會在一開始就堅持別人該如何稱呼妳,
如果不能認同妳的堅持的人該是沒有機會與妳走入婚姻,
除非妳是被逼的。
但話再說回來,
會堅持要以“自己”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人,
就算妳對妳所面對的婚姻對象充滿著不得已,
我也相信妳對繼續爭取相對的理解與讓步絕對不遺餘力,
除非這個過程把妳的自我毀壞殆盡。
但如果妳對於冠夫姓並不排斥,
而是覺得那是一種家族認同的過程與印記,
那麼,
讓別人稱您為某某太太或某某夫人
也就不難想像那是在提醒對方妳現在所處的位置與立場中並不只有妳自己一個人,
還有夥伴或團隊,
這不見得是一種割捨原生家庭的意念,
卻是在既有的原生家庭角色以外再疊加其他角色的感覺,
可我覺得,
即使一個女人選擇在走入婚姻時冠上夫姓並不等於她失去自我,
冠了夫姓也不等於榮耀只歸於夫家,
那不過是一種選擇。
出生在男性為主軸的環境的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一定沒想到在她死了這麼久之後,
竟然會有一個地方會為了要用什麼名字來稱呼她而發生矛盾與混亂,
說不定讓她晚出生個100年,
從波蘭嫁到法國的她也會爭取不冠夫姓,
用本名發表論文,
但也或許她始終認定皮耶居禮對她和在她對家的認知裡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所以並不排斥以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存在。
不過,
當時決定在教科書上只用「居禮夫人」來稱呼這位偉大女性的那位編輯
大概也只是想取巧地與既定世俗接軌,
他如果知道有朝一日會出現這種狀況的話,
應該會先觀落陰下去找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
問問她要以什麼名字讓台灣的學童認識她吧?
那妳呢??
如果有機會讓世人認識妳,妳想怎麼呈現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