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裂 (化)之路 (下)
2010/07/18 06:46:27瀏覽241|回應0|推薦1
成熟後的漢字以會意為主,形聲假借為輔,形成表意而不遷就發音的超穩定結構.在通訊連絡不便的古代,漢字不但是偉大的發明,而且是維護廣土眾民天下一統的最主要元素.因為書同文,語相異便不妨;而且"書同文"帶來文化心理上的歸屬感,成為中國人自然秩序宇宙觀的潛意識基礎,促進儒家文化的傳播與接受.就這個觀點而言,儒家文化實在是漢字文化的衍生產品.

漢字的主要規則之一是常用字不隨意(也不太需要)變動,因為大多數的詞彙都由現有的字組合表達.規則之二則是造字或字型變化時,象形與會意必須優先.若非如此,各地方言不同發音會造成不同的新字,而且中文裏過多的同音或相似音字將無法適切表達而混亂.這種特性也導致漢字成熟三千年以來,類音字有增無減.

有了這些規則,漢字自然成為超穩定結構,楷書發展以來,字數或有增減,但字形幾乎不變,原因即在此.歷史上少數民族也有想借助漢字發展自己的文字,如女真文或西夏文,幾乎沒有流傳下來的,因為超穩定系統只能全取或不要,無法用一半.日文取漢字偏旁做發音字母,與漢字其實無關,就像徹羅基印地安人取英文字母做徹羅基語的字母一般,與英文全不相干.即使如此,早期日本使用漢字書寫的歷史,使日本無法也不想全盤放棄漢字,形成今日漢和相雜的局面(不過漢字上常加註假名).

清朝時中國遭逢數千年為有之變局,體制上思想上之落後一覽無餘,帶給當代人之衝擊遠非今日得以想像.在全面西化的號召下,清末乃至民初知識分子要拿漢字開刀是無可避免的事.在各種稀奇古怪的主張裏,"中文拉丁化"是最有力的一個.無論是由哪一個時代,哪一個政權發動,打從一開始,漢字簡化的過程就深受"中文拉丁化"理論的影響.現今的簡體字與正體字最大的區別在於:

1.大量簡併發音相似字而忽略字義的差別;

2.大量以形聲偏旁取代會意結構

其結果,簡體字的設計徹底將漢字以會意為主,形聲為輔的結構,翻轉為形聲為主,會意為輔的現狀.這種假名式的半拉丁化漢字的優缺點,已經有數不清的文章討論辯駁,在此也不用多加一篇.但有一種效應卻少有人提及,那就是促進漢字的分化.

當漢字以形聲為主時,各地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言來創造新的漢字.實際上,現行陸版簡字已經創造出許多分化的新字.例如"蕭"的簡字原本是"萧",但在形聲即可合併的觀念下,多數人將"蕭姓"寫做"肖姓".所以現在提到"蕭何",要寫成"萧何",但中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要寫成"肖揚",一家變二宗.如果用閩南語,依此原則,亦可作"休何",筆畫更少.其實粵語書寫已經有這種傾向,只是香港長期使用正體字,多少有些約束.另外一個例子是海外中餐廳跑堂記點菜的縮寫,漢字形聲拉丁化已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在美國,隨著各種縮寫的散佈程度,甚至可以有"紐約跑堂漢文","德州跑堂漢文"的各州分化.

現在簡體中文還可以維持一致的局面,其實是因為抗戰勝利後中國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處於封閉狀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蒸蒸日上,中國人的自信達到百年以來的最高點,簡體字也將強勢取代正體字在全世界華人文化中的地位.而簡體字的形聲結構也更容易接受外來語,使正體漢字文化更形勢蹙.但弔詭的是,這卻可能是全球中文分化的開始.

世界歷史上從沒有強盛超過二百年的朝代,這恐怕是人工系統的先天限制.一旦政治力衰退,形聲簡字的中文立刻會開啟"地方化"中文發展的大門.南斯拉夫殷鑑不遠.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randbleu&aid=423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