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精銳部隊
2009/05/19 23:01:07瀏覽11998|回應0|推薦2

一、幽州突騎

漢朝和匈奴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為了能和匈奴騎兵抗衡,漢朝也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這樣的背景下,處於北方邊防地區的幽州,也在戰爭的錘煉當中,鍛煉出了一支精銳的騎兵--突騎。

突騎為漢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秀最初到達河北地區時,兵微將寡,敵不過王朗等地方割據勢力。耿況等人聯絡彭寵,調集了漁陽、上谷四千突騎支援劉秀。

巨鹿城下一戰,劉秀與王朗部將倪宏、劉奉等統帥的數萬人交戰,一開始處於不利境地,況危急,景丹統率突騎猛衝,反敗為勝,王朗軍大敗。看到突騎的善戰,身經百戰的劉秀也不得感歎歎:「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見其戰,樂可言邪?」

以後吳漢又為劉秀調集了幽州十郡突騎。此時天下陷於混戰,僅僅在河北地區,就有銅馬、高湖、重連等武裝勢力,眾至百萬。但是在以突騎為主力的漢軍橫掃下,紛紛被擊破。

劉秀在順水北一戰中,乘勝輕進,陷入重圍,幸虧突騎死戰,又得突騎士王豐將自己的坐騎讓給了劉秀。劉秀才得以突圍。幽州突騎因為這些功績,名揚天下。

後來中國歷代的騎兵中,都有突騎的名號,這裡的突騎,是精銳騎兵部隊的代號,而已經不是特指幽州突騎。

二、生於亂世的雄兵——三國精銳

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將,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劉備增援陶謙的時候,陶謙贈送了數千丹陽兵給劉備。後來隨著劉備轉戰千里的部隊,就是這支精兵。其餘的丹陽兵則在曹豹指揮下誘發了呂布奪徐州的戰爭,估計後來呂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陽勇士。但是顯然還有少許殘留在當地的丹陽兵,他們成為好生食魚鱉的廣陵太守陳元龍部下,就是這點兒丹陽兵,後來竟然擊退了小霸王孫策的渡江攻擊!從劉,呂與曹操的激烈戰鬥看,我的感覺丹陽兵屬於東夷孓遺,基本就是一支廓爾喀部隊,能征慣戰,吃苦耐勞,有項羽子弟兵之風。

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說到陷陣營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主帥高順,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以忠誠聞名,呂布被平滅之後,一言不發而引頸受戮,這在反覆無常的呂佈陣營中頗為罕見,曹操對呂布手下無法勸降而殺的也只有他一人(陳宮是因為深知曹操底細,不能不殺)呂布的確沒有帥才,對高順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陣營的戰鬥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呂布的悲劇,也是這支精兵的悲劇。

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兵,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爭的驚濤駭浪。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揮官陳到,陳到,字叔至,汝南人,隨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後封亭侯,征西將軍,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誌》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後,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鬥力可見一斑。這位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裡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於趙雲的悍將,這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將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只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歷史上「名位常並趙雲,俱以忠勇之將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將二人合併了,於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只好在趙雲的影子裡閃現了。

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只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只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將鞠義殲滅了。公孫瓚是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順便說一句,《英雄傳》記載,袁紹聽到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郃:「雋乂,盍為吾破之!」郃自張望不言–那麼,張頜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紹軍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僱傭軍。

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僱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只是一個象徵——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遊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

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台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日軍中復員的台灣籍高砂部隊成員。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鵰的有利政策,就是徵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正規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華陽國志>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從而在當地建立帶有以夷制夷性質的地方軍隊,當地豪強得到社會地位,遂安於蜀漢統治,出金暮兵,使少數民族得到實惠,緩和了民族矛盾。同時,這些當地失業軍人變成了正規軍,如同在企業中得到了股份,成為少數民族中具備向心力的核心。其組成的軍隊熟悉民俗,較少激發問題。後來張嶷,馬忠等彈壓叛亂,夷漢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處,自然不能讓地方獨享。同時,也為了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歷。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當然,當時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兩萬戶,建寧郡萬戶,朱提郡八千戶,興古郡四萬戶,一下子調走一萬戶能征慣戰的世家,對當地割據勢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無當飛軍是何等形象呢?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家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辟(披)發,號嘯而進。<三國演義>在七擒孟獲中,把這支還沒有誕生的精兵配給了當地豪帥,銀冶洞洞主楊鋒,固然是無稽之談,但大體形象沒有錯的。如此奇裝異服,風俗獨特的軍隊進駐蜀都,肯定也帶來不小的文化衝突,至少廣大士族階層一定是又好奇,又擔心。為了能夠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漢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將,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很少說話。這樣一位既能服眾,又嚴厲而帶點兒陰沉的將軍,實在是僱傭軍太合適的指揮官人選了。

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

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頜於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因為馬謖的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設計圍司馬彝於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施展圍魏救趙的招數,派張頜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儘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只有三千,只有魏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些廓爾喀營式的勇士個個誓死如歸,拚死抵抗,箭如飛蝗,張頜猛攻不下,司馬彝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了。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衝出營地,反擊魏軍後衛,前後夾攻,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將張頜的軍團,居功厥偉。

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了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制了局面。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了。

無當飛軍的最後也極為悲壯,那是姜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了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和末任司令官張嶷進行了最後一戰,全軍戰死,史載殺敵輩之。以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並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了。

最後補充一點,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布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志》記載了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了青羌的歷史,也展示了他們善於守禦的特點。

麴義先登——輕騎兵的剋星

「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

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麴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斗」,也就是熟悉「騎斗」,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

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KB」來形容。

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合「大戟士」面對被麴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麴義來救了袁紹。

西涼鐵騎——西方技術裝備的精銳騎兵

為什麼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對抗曹魏全國?這就是「西涼鐵騎」的威力。「超軍中多高鼻深目者」,其實馬超的部隊中是有羅馬西來的軍人,大量吸取了羅馬軍陣的優點。「馬超軍隊和董卓軍隊的區別,在於董卓軍隊受到匈奴等遊牧民族軍隊的影響較大,注重騎兵和機動」。

標槍,希臘密集軍陣,重裝盾牌,以及軍隊編制和戰法上,和古羅馬十分接近。葭萌之戰,連見多識廣的劉備也對這種戰術十分欣賞。後期蜀漢軍隊戰鬥力強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吸取「西涼鐵騎」的訓練和嚴格紀律性。

其實他們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裝騎兵,所以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對付不了「強弩」,曹操打敗西涼兵主要是計謀,但和其戰術也有關係,那就是築城後,用強弩遠射西涼兵,由於「西涼鐵騎」只裝備標槍,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動。再有一個缺點就是機動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銳「虎騎」較量中處於下風,這和它的重型裝備是分不開的。

虎豹騎——三國真正的王牌之師

「仁弟純,初以儀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

「曹休字文烈,。。。。。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

「曹真字子丹。。。。。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

屢次出現「虎豹騎」,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衛」,其統帥也都是曹氏宗族的傑出人物。那麼這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呢?

「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好可怕,「百人將」做虎豹騎的小卒>_<.「天下驍銳」名副其實。看看他的戰績。

「純麾下騎斬譚首。」短短一句話,似乎沒什麼大不了,可你聯繫《三國誌》的上下文就會明白這是多麼艱難的一仗。我們可以看出這支部隊的攻堅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實虎豹騎在史書中極少的幾次露面幾乎全是硬仗)。

「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翕頓」。千里奔襲,攻之能克,機動力和戰鬥力可見一斑,要知道這翕頓可是號稱「冒頓」再世。

「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率。進降江陵」,可見演義中的追趕劉備那支「五千鐵騎」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騎。他們一晝夜行「三百里」,諸葛亮說是『強弩之末」,結果劉備反而被殺得幾乎全軍覆沒,要不是關羽及時趕到,恐怕歷史就改寫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無遺,這是劉備沒有想到,而尤其令劉備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在如此急行軍後還能有這麼強的戰鬥力。

如今發掘出曹魏「豹騎都督印」,可見這支部隊其實是虎,豹騎。

「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可見在對西涼鐵騎的戰鬥中,虎豹騎也出戰了。因為有後面這一句「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這五千鐵甲就是虎豹騎(騎兵已經是難得,這樣的精銳鐵甲可以說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能大破西涼鐵騎一方面是曹軍「輕裝步兵」頑強的拖住了敵人,為「虎騎夾擊」爭取了時間,但根本上還是他強大的戰鬥力決定的。

在以後虎豹騎就銷聲匿跡了,個人估計他們是歸入了曹公(曹操破馬超後進封公爵「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近衛。後來極可能歸入曹魏精銳五營: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當然,最大可能是驍騎營。(許楮的虎士後來就是歸入武衛營)

這支部隊是先成立,後選帥:「太祖難其帥。純以選為督,撫循甚得人心。」在曹純死後,虎豹騎沒有了統帥,太祖曰:「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遂不選。可見曹操對這支「天下驍銳」窺視已久。

張遼麾下「八百死士」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曹仁的「驍騎」。「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

許褚的「虎衛」,「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

典韋的「近衛甲兵」,「太祖募陷陳,韋先占,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

這幾支雖為精銳,但只是「別部」,難稱「軍」,故不在列。

三、東晉門閥的僱傭兵——北府兵

《晉書·劉牢之傳》:「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

《資質通鑒》:「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東晉大門閥謝家,把北方流民、流氓、以及原駐軍的精銳整合,組建了一支拱衛京師、足以對抗北方騎兵、間接聽命於大門閥的軍隊——北府兵。

謝家對於北府兵的整合,對自己的家族、東晉政治、乃至中國政局都產生很大影響。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符堅宣稱:「以我百萬大軍,即使將馬鞭扔到長江中,也足以讓長江斷流。」

謝玄派譴劉牢之率5000北府軍精銳奔襲洛澗,大破前秦軍5萬,殺敵15000,北府兵初戰告捷。淝水決戰,謝玄的8000北府騎兵趁符堅軍隊後撤,過淝水猛攻前秦軍陣,前秦軍頃刻崩潰,符堅的弟弟苻融戰死,符堅本人中箭,落荒逃走。

淝水一戰,8000北府兵大破秦軍主力,歷史記載:殺散、殲滅前秦軍70萬人!符堅的王朝也因此崩潰。

後來,北府兵收拾桓玄,直到2000北府精兵跟隨劉裕殺到建康稱帝,北府兵影響了中國幾十年。

雖然嚴格意義上講「北府兵」有幾個時期,但總的來說,從謝家整合開始,北府兵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的著名將領如劉牢之、劉裕等人也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哪個門閥能控制北府兵,他就控制了江南漢人政權。

北府兵從謝玄整合開始,就成了大門閥的僱傭兵,東晉朝廷對它的指揮都不靈。

北府兵的入選是因為他同時具備強大戰鬥力和對政局的強大影響。

四、大隋朝的御林軍——驍果

大業九年(613年),煬帝為了擴充軍隊,除征發府兵外,又招募新軍。這批新軍多是關中人,他們身強力壯,驍勇善戰,稱為驍果。《實錄》記載,驍果軍者,隸右屯衛,乃上(隋文帝)之親勳衛率,開皇三年,文皇帝集驍衛與果毅軍,並為驍果衛,撿軍中壯士充任,以血鷹刺左臂。

大業十二年(616年),煬帝下江都時,以虎賁郎將司馬德戡統領一萬餘驍果為禁衛軍隨行,並屯於江都東城。由於瓦崗軍已逼近東都,煬帝無意西歸,但驍果卻思家心切。後煬帝便以江都寡婦和未嫁女子強配給驍果,使其在江都成家,但驍果仍不願留在江都,由是往往逃亡,楊廣對私自逃走的驍果一律處死,。所謂官逼民反,終於激發了驍果的兵變。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在司馬德戡與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的策劃下,驍果終於發生兵變,並夜半闖入宮內,縊殺煬帝。

楊廣既死,宇文化及帥驍果十萬人西歸,李密的地盤是宇文化及必經之地,宇文要想西行,與李密一戰在所難免。

這支悍軍走到洛陽東邊的滑台(今滑縣)時,軍糧吃盡,就向瓦崗軍佔領的黎陽糧倉發起攻擊,於是就和前來營救的李密大國在淇水兩岸擺開了戰場。

七月,雙方在童山大戰。歸心似箭的驍果軍與義軍之冠瓦崗軍苦戰一天,瓦崗軍幾乎不支,李密本人也中流失受傷,如果不是秦叔寶拚死保護,幾乎被宇文軍生擒。李密拼盡全力,才勉強擊退了宇文的這次進攻。這兩支勁軍殊死的決鬥,幾乎是兩敗俱傷,而瓦崗軍的勁卒良馬死傷甚重。雖然童山之戰沒有能擊潰驍果軍,但李密還是勝利了,因為驍果已沒有軍糧,無法再與瓦崗軍相持,童山之戰後不久,驍果自行崩潰。

精銳的驍果沒有輸在戰場上,卻因為軍糧而失敗,實在是生動地表現了戰爭中後勤保障的重要地位。

五、盛唐李世民的利劍——玄甲軍

《資治通鑒》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李世民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顛峰,他開國的一大利劍就是「玄甲軍」。

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軍」。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餘人。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竇建德率領精銳主力十餘萬人前來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大破竇建德十餘萬眾,竇建德僅率數百騎逃遁,隨後,洛陽的王世充也被消滅。天下的局勢完全轉向了對唐軍有利的一面。

    有唐一代,武功強盛一時,「天可汗」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軍事能力開創了一個時代,而玄甲軍則是他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利劍!白居易讚道:「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它的入選是因為唐朝是當時世界最強的,而玄甲軍唐朝最強的軍隊。

六、不敗的傳說——岳家背嵬軍

《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南宋中興四將,岳飛的岳家軍是最為強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軍」則是精銳中的精銳,毫不誇張的講,這支部隊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

「背嵬軍」名稱的理解頗多:一說嵬本指酒瓶,將帥的酒瓶必親信拿,故喻為親信。一說是皮牌。還有一說是大將帳前的驍勇人。又說這是番語,岳飛只是借用了這個詞。

岳珂《鄂國金佗編》卷二十二《淮西辨》云:「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又說「穎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

岳飛的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可分為: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游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等十二軍。其中背嵬軍騎兵8000,步兵亦有數千。

在紹十年與金軍在穎昌、郾城的一系列戰鬥中,背嵬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郾城一戰,岳飛的背嵬軍先以步兵大破金軍精銳「拐子馬」,再以極少的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終於大敗兀朮的精騎15000人,兀朮歎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岳飛的奏折稱:「殺死賊兵滿野」。

兀朮不甘心失敗,集結三萬騎兵再攻穎昌,岳雲以背嵬軍騎兵八百挺前決戰,再次大破兀朮的金軍精騎,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後跟進,「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在朱仙鎮,500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餘萬金軍。(注)

難怪金人發出「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感慨。

當時宋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幅度提升,與金軍作戰並不吃虧,而岳飛的背嵬軍更是開創「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經典戰例。

「辮子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被背嵬軍不只一次的打破,或許應該把這句話換換主語:「背嵬軍不滿萬,不滿萬亦不敵」!

袁甫的《蒙齋集》贊背嵬軍道: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七、橫掃歐亞的黑色風暴——蒙古精銳

蒙古鐵騎

蒙古鐵騎不斷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制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一萬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十個騎兵團,每團1000人;每個騎兵團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十個騎兵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麼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馬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麼重大改革,不過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創新。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中國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國長弓還要重,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中國外科醫生只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台的先遣部隊只化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一代天驕的近衛軍——怯薛軍

《元史·兵志二》: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時,以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為四怯薛,領怯薛歹分番宿衛。......時號掇裡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怯薛之長。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泰合四年,成吉思汗組建怯薛軍,挑選精銳,人數不多。後來又將怯薛軍擴充到萬餘人,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它的統帥更是非同小可,有四個人,他們就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

歷史評價:這支怯薛軍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怯薛軍作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會隨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

但由於蒙古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武功實在太耀眼、太震古爍今、太令人驚歎,所以精銳部隊少了蒙古精兵實在說不過去,而怯薛軍毫無疑問是最具代表性的。它的入選是由於蒙古鐵騎過於強大!

一朵晚開的奇葩——大明精銳

集天下厲兵於一身——遼東鐵騎和關寧鐵騎

遼東鐵騎指的是遼東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麾下最精銳的部隊為李家家將騎兵隊,人數約三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蒙古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於遼東精騎刀下。但是在李如松戰死之後,李家再無良將能加以統領,所以在薩爾滸等戰中沒有多大建樹,逐漸瓦解。

關寧鐵騎是近代產生的叫法,是指袁崇煥督鎮遼東時組織的部隊,這支部隊在最盛的時候合四鎮兵十五萬三千有奇,馬八萬一千有奇。因為其中以招募的遼東難民組成的騎兵隊敢於和滿洲騎兵死磕,悍勇不遜於八旗,而被稱為「關寧勁卒」,與當時的宣府兵「宣大勁旅」並稱為兩大強軍。

但實際上關寧軍是綜合型部隊,集合了當時全國的精銳,包括四川的山地步兵,江西、浙江的火槍隊,福建炮兵,廣東水師,甚至還有西班牙僱傭兵。關寧軍被稱為鐵騎主要是廣渠門之戰中其精銳騎兵隊的赫赫戰功:五千鐵騎在四千步兵配合下衝垮八旗十三萬大軍直達皇太極御帳,陣斬清國御前侍衛二十四人,追殺潰散的八旗部隊直至昌平,差一點就殺死了皇太極!後世人因此在小說中將關寧軍稱呼為「關寧鐵騎」。

明軍裡有句老話,叫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可這句神話卻被袁崇煥打破了,明朝實行文官帶兵的弱智制度,可偏偏運氣好,趕上了袁崇煥這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寧遠大戰1萬殘兵鬥敗13萬八旗鐵騎,可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裡打敗了滿洲八旗。遼東軍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十萬八旗軍,此戰雖然勝的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假如崇禎皇帝用人不疑,那五年復遼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關寧鐵騎有不亞於滿清八旗的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遠強於八旗的火器裝備,其騎兵多數配備了火龍槍,並有數百門一流火炮,可謂是能攻善守,儘管這支軍隊在數量上不如滿洲八旗,但如果明朝真能給袁將軍足夠時間將軍隊擴充,那必將錘煉出一支無敵天下的精銳。可恨明朝皇帝自壞長城,遺恨千古。

精銳中的精銳——夷丁突騎

《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手中主力為袁崇煥調教出來的「關寧軍」,這個集團軍是明朝軍隊的精華所在,也是左右中國政局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十萬進軍山海關,在大順軍隊猛烈的攻勢下,吳三桂的防禦體系逐漸崩潰,北翼城是李自成選擇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虧吳三桂親率「夷丁突騎」支援,才擋住了大順軍的攻勢,即使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吳三桂還是依靠自己的這支精兵數百人殺出重圍向清軍求救。

在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這場大戰中,吳三桂手下這支「夷丁突騎」數次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這支部隊「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簽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

要知道明朝的遼東兵是集天下精銳於大成的部隊,而「夷丁突騎」在早期是吳三桂的親軍,後期他做了一方大員,這支部隊也壯大了很多,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裡。所以說:關寧軍是集天下精銳的大成,夷丁突騎是集關寧軍精銳的大成。

它的入選是因為袁崇渙一手組建的,足以對抗滿清八旗的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裡。

3.山地特種兵——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長槍)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明末忠貞侯、四川總兵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

平播之戰: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週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渾河血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國範圍內征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滿洲兵,大戰中殺辮子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

收復四城之戰: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辮子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唯一的常勝軍——大明水師

從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光復,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簡直是常勝軍中的常勝軍,可惜中國古代軍事向來重陸戰輕水戰,因此大明水師的光輝也就因此而淹沒了。

事實上大明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斯里蘭卡之戰活捉其國王,大揚華夏國威。

可惜後來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撤裁艦隊,使倭寇橫行,海防空虛,但經過戚繼光整頓,大明朝水師重新煥發了戰力。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東來,本想變廣東為其殖民地,但明朝水師在番於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這個傻念頭,轉與中國通好。

16世紀末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大明水師在露梁海戰裡全殲日本艦隊,打的日本在以後的200年國力一蹶不振。

即使到了腐敗透頂的明朝中後期,大明水師依然兩戰澎湖,將荷蘭水師擊敗,17世紀末更是一舉收復台灣島,打的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狼狽而逃。

明朝水師艦隊規模之大,裝備之精良,戰鬥力之強大,都為中國歷代之最,明朝水師配備有各式樣戰船百種,其主戰炮艦載炮四十多門,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艦隊。可惜如此強大的力量,後來在被滿清收編並用於收復台灣島後即被裁撤,天才水師將領施琅在侯爵位置上終老。後來的滿清水師簡直成了海上緝私隊,在鴉片戰爭裡被英國人打的片甲無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296481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17:02 【udn】 比價後還有更便宜!雙十 戰爭 呂布 天下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