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
2007/12/11 22:13:08瀏覽4024|回應1|推薦6

藉著八王之亂的契機,一個叫做鮮卑的古老民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新興的霸主,三百年以後,鮮卑統一了中國。
  傳說鮮卑人的祖先是黃帝最小的兒子,被封在遙遠的北土,在一片叫做紫蒙之野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叫做東胡。在秦朝的時候被正當盛時的匈奴擊敗,退守大鮮卑山一帶,因此更名為鮮卑。

  當時的鮮卑人沒有文字,所以這些記載於口頭的傳說只能作為一些大致的參考。幸虧後來歷史學家發掘了大鮮卑山的遺址,這樣看來可以考證的鮮卑史還能推到秦漢時期。而魏書上言之鑿鑿的鮮卑從皇帝到漢朝的六十七代首領和後來的名字等,只能等將來的考證了。

  幸虧鮮卑慕容氏的歷史還不算太遠,也比較可信。到漢朝經過長時間的繁衍和匈奴的衰落,鮮卑擴張的勢頭似乎大起來,許多匈奴部落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地是由大鮮卑山為中心向四周遷徙輻射的鮮卑人。這樣鮮卑人的勢力就逐漸地散居到了中國北部邊境,其中就有一支在三國初期由大興安嶺輾轉向南遷徙到遼西一帶,首領叫莫護跋,曾被魏國聘請當僱傭兵配合司馬懿剿滅遼東公孫淵的叛亂,建立了不大不小的戰功,被加封為率義王,在大棘城附近得到一小塊封地,因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遼西長時間作為中國的土地,漢化程度已經很深了。還處在原始社會的這支鮮卑人因而迅速地漢化,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僅過了兩三代就基本跨進了封建社會。(到後面慕容恪慕容垂這一代,除了多了一份天生的冒險意識和不屈精神外,和漢人已經沒什麼兩樣了)據說莫護跋很喜歡當地人戴的一種高帽子,據說帽子越高越大就越好。(比如三國時的遼東隱士管寧戴的那種白帽子)這樣走起路來帽子就晃來晃去的。稱為步搖冠。莫護跋戴起步搖冠的樣子很有趣,這些鮮卑人都稱呼他叫「步搖」,但傳來傳去不知怎麼就變成「慕容」了。這就是「慕容」這個姓的來歷。(還有一說是莫護跋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就改姓為慕容。但我估計此人的學問還沒大到這個程度)

  慕容莫護跋死後,兒子慕容木延繼位,不久就死了,接著一個叫慕容涉歸,(雖然有了姓,這些名字還非常地鮮卑化)由於魏晉時期國力比不上漢朝,逐漸喪失了對遼東和朝鮮半島領土的實際控制權,慕容部落就被加封為鮮卑單于(注意和劉淵的匈奴大單于是兩回事,這個只能看做遼東鮮卑慕容部落的單于),被半騙半哄地趕到比較荒涼的遼東當戍邊民族去了。

  沒多久慕容涉歸也死了,繼承慕容部落單于位的是一個叫做慕容廆的新人。他年齡和劉淵相仿,性格經歷也差不多,慕容部落由此進入第二個大擴張時期。慕容廆小時候和劉淵一樣被派到晉朝過一段半學習半當人質的時間,拜會了已經掌握大權的張華,張華對他很讚賞,認為慕容廆一定很有出息,會成為「命世之器」和「匡難濟時者」,所以把自己的衣服帽子和頭飾送給他,表示將來也會穿上這樣的官服。

  慕容廆果然沒讓張華看走眼,他本來就對漢族文化研究很深,繼位後又大力起用漢族知識分子,慕容部落迅速在四周的小國和部落中脫穎而出,四處擴張,把周圍的小部落打得落花流水,還經常入侵晉朝領土,劫掠糧食財物。成為晉朝邊境的勁敵。

  司馬炎正忙著滅吳,沒空收拾他,等晉朝統一中國後集中兵力痛打了慕容廆一頓。慕容廆吃了敗仗,只好像西晉求和。西晉也無意收復遼東的領土,當然同意停戰,這樣大家都有面子。不過安分了幾年,晉朝進入八王之亂時期,慕容廆又自稱鮮卑大單于,受晉朝幽州刺史王浚的聘請擔任僱傭兵進攻成都王穎,後來還搶劫了長安。

  這裡還說一個小插曲。慕容廆即位後,他的哥哥吐谷渾(由於是庶出,似乎還保存著鮮卑式名字)也分了一部分家產在慕容部落的西面遊牧而居。後來兩個部落放牧的馬匹打架,慕容廆很生氣,大罵說:「父親把家產都分好了,你怎麼不滾遠點,讓馬來打架?」吐谷渾聽了後很傷心,對慕容廆說:「馬是畜生打架是常事,為什麼要遷怒於人?我會走遠點的,我到離你萬里遠的地方,這樣你就找不到我了。」

  慕容廆也很後悔,派人去賠禮道歉。吐谷渾就說:「兄弟兩人因為馬的原因而分離,那麼你們就把我的馬給領回去吧。如果馬願意回去,我就回去。」

  慕容廆的使者就找了兩千人來牽吐谷渾部落的馬,結果走不了多遠,吐谷渾部落的馬都悲鳴不前,掉頭回到吐谷渾部落的人群裡,反覆十幾次都這樣。吐谷渾就這樣頭也不回地向西遠去了,兄弟兩人再也沒見面。

  慕容廆很想念哥哥(也許是想念馬?),寫了一首《阿干之歌》來紀念吐谷渾。(鮮卑方言裡把哥哥叫阿干)後來吐谷渾部落流落到青海一帶,成立了自己的國家,就叫做吐谷渾。一百年後慕容廆的後裔全部戰死,還是吐谷渾部落裡有一部分人改姓為慕容,讓這個傳奇的家族得到了延續。

  慕容廆死後,兒子慕容皝繼位,國家又陷入了內亂,遼東一帶的鮮卑段氏聯合慕容皝的哥哥慕容翰進行武裝干涉,在幾乎滅掉慕容部落的時候,慕容翰卻反悔了,停止了對慕容皝的進攻。慕容皝趁機喘息過來,平定了國內的叛亂,反過頭來要吃段氏首領段遼。但段遼根基深厚,短時間無法擊敗,慕容皝就向後趙君主石虎求援。

  石虎這人的脾氣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貪得無厭。正愁找不到滅掉遼東諸小國的機會,這次接到了慕容皝的邀請馬上親率大軍一下就把段遼轟走了。然後找個借口連帶著要把慕容部落也滅掉,這樣一來,反造就出四世紀中國最著名的家族,慕容家族。

  後趙這次的兵力有多少,史書上並沒明確說明,只說先鋒是陸軍桃豹十萬,水軍姚弋仲十萬,那麼算上石虎的主力,後趙此次出動的兵力少說也得三四十萬。而且隊伍中是精銳盡出。石虎本身就是百戰百勝的牛人,桃豹是跟隨石勒當土匪出來當年和祖逖鬥智鬥勇的老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長,當時就是著名的猛將,石虎都不敢得罪,後來平定十萬高力衛兵叛亂,兒子姚襄姚萇姚碩德都是後來十六國的風雲人物。在這支龐大的軍隊中,還有一位當時叫石閔的人,他後來成為慕容家族多年的勁敵。

  率領這數十萬軍隊的都不是等閒之輩,但他們都成為一位後來在十六國歷史中大放異彩的少年人慕容恪的陪襯。

  慕容皝有六個兒子,其中四個成為後來中國呼風喚雨的人物,他們是次子慕容俊,後來成為前燕皇帝;四子慕容恪,十六國第一名將;五子慕容垂,後燕的開國皇帝;小兒子慕容德,南燕的開國皇帝。

  當後趙數十萬軍隊包圍棘城四面攻打十多天後,慕容皝的手下勸說他投降,慕容皝的回答很簡單:「孤方取天下,何降人乎?」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年僅十五歲的慕容恪。在某一天凌晨他派遣慕容恪帶領兩千騎兵突襲後趙的陣地,後趙軍就「互相驚擾,棄甲而遁」了。然後,「恪乘勝追之,斬獲三萬餘級。」

  無法想像這位十五歲的年輕人的武勇,(注意是十五虛歲,就是十四歲,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他用兩千騎兵擊破後趙數十萬精銳,真正的以一敵百,還斬首三萬餘。

  是後趙軍都變成狗熊了嗎?似乎不是,因為就是這些大敗的軍隊緊接著投入了和東晉的大戰,石虎從裡面抽出五位後趙將軍(其中還有被趕回來的石閔)各帶一萬人緊急增援位於湖北邾城的戰場,殺得邾城一人不剩,東晉名將毛寶無處可逃被迫投長江自盡,東晉大權臣庾亮申請辭職,不久氣死。

  也有一說是後趙軍在撤退中遭到慕容恪的突襲,資治通鑒上認為是石虎因不能克棘城而主動撤退。但仔細想一下似乎不成立。哪有圍城十天就撤退的道理?而且當時「趙諸軍皆棄甲逃潰,惟游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以兩千追擊數十萬,就算是撤退造成的混亂,那些人的水準也差太遠了。

  慕容部落因此而坐大,逐漸成為後來中國最強大的國家。慕容恪的這一戰功不可沒。

  一名武將一生中能指揮一次這樣的惡戰,就可以稱其為名將了。而慕容恪指揮的這種關鍵性戰役就有六次,在五胡十六國這段名將輩出的歷史中更是名將中的名將。

  兩年後,慕容恪十七歲,就擔任大元帥征討盤踞吉林東部的高句麗。他率領的這支軍隊可謂十六國時期的最強組合、夢幻陣容。他的參謀官是百步穿楊的慕容翰;先鋒官是十三歲娃娃將軍慕容霸,後來改名為慕容垂。

  漢朝滅亡後,從西北到東北的諸少數民族都迅速坐大,都或多或少地參加了中原五胡十六國大戰,但位於吉林東部到朝鮮國東北部的高句麗大概是其中最不幸的一個了。因為擋在他前面的是當時中國最具活力的慕容家族。當時的高句麗國王高釗(朝鮮史書叫國原王)也很有本事,但還遠不是慕容家族的對手。

  高句麗的首都是丸都,位置在吉林省同安縣境內。若干年後他們中的後裔出了一位姓金的人,嚴正聲明吉林省自古就是他們的領土,是朝鮮歷史和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由就是上面的原因。

  從慕容部落到丸都有兩條路,高句麗的軍隊都守在大路上,小路沒人把守。因為就算慕容部落的軍隊從小路進來了,高句麗軍隊把小路一堵,慕容部落的軍隊不都餓死了?

  大家都這樣想,慕容恪就非得要走一走。在十三歲的娃娃將軍慕容霸的帶領下,慕容恪果然闖進了丸都城,高釗只好狼狽逃跑,估計一邊跑一邊憤憤地罵:「別看今年鬧的歡,小心將來拉清單!」

  慕容恪大殺了一通要回去,高句麗軍隊果然把小路壘死了。慕容恪的軍隊人少,又身處敵境,回去的唯一通路又是重兵把守,怎麼辦?

  慕容恪確實有辦法,他派人挖了高釗的祖墳,抬著他爹的棺材回去,又抓住了高釗的老媽。這回高釗再也沒什麼高招了,只好放他們回國。

  經過這次慘敗,高句麗就斷了爭霸中原的念頭,向慕容部落稱臣,好不容易才贖回了棺材,老娘還被扣著當人質。高釗覺得慕容家不好惹,帶著族人南遷到了朝鮮半島,徹底成為中國的境外政權,中國也永遠失去了朝鮮半島。

  但有這個教訓對高句麗來說並不是壞事。不到一百年,強大如慕容家族者也煙消雲散,而高句麗的後人卻在這個荒涼貧瘠的朝鮮半島上繁衍下去一直到今天。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聖人早有明訓,是耶非耶?稱霸中原的想法又成為南柯一夢了。

  慕容家族以不可阻擋的氣勢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和天下英雄共逐一鹿的中原腹地。這時慕容家族碰到了盤踞河北的軍政合一的新生強大帝國冉魏的挑戰。

  冉魏的創始人冉閔,在石虎圍棘城的時候就和慕容恪交過手。當時數十萬後趙大軍在慕容恪的攻擊下紛紛潰散,冉閔的三萬軍隊卻巋然不動,也沒有一人傷亡。這位定力非凡的名將受到普通士兵的瘋狂膜拜,由於他出身漢族,在苦不堪言的後趙帝國下層百姓階層中就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傳說,說當年縱橫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後化做天上的星宿,終有一天會重新下凡來拯救漢人於水火之中,而冉閔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投胎轉世的化身。實際上,冉閔也是慕容恪一生遇到的最強勁對手。

  冉閔生性殘忍,滅絕了整個的羯族,但他這個人又愛兵如子,深受下層百姓和士兵的擁戴。在和慕容恪交戰前,這位融殘忍和威嚴於一體的煞星已經滅亡了不可一世的後趙帝國,他所作所為確實也讓漢族百姓們充滿了希望。但這個希望不久就被慕容恪徹底踩碎。沒有戰亂的和平日子一直到三百年後才姍姍來到。

  公元352年4月,冉閔帶領一萬多步兵視察邊境的安喜(河北定州)地區。慕容恪得到情報,指揮數萬騎兵四面集結,冉閔仍渾然不覺,走到了常山(河北正定)被慕容恪的大軍包圍。冉閔且戰且退,一路行至廉台(河北無極)附近的樹林裡和慕容恪展開了決戰。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冉閔親自上場殺敵,冉閔所領的步兵都是他親自訓練的死士,他們借助叢林地形的掩護襲擊敵人,慕容恪的騎兵竟然十戰十敗,士氣十分低落。

(這也算慕容恪一生中唯一的小敗,不過我們說慕容恪一生不敗是指戰役上的層次)晚上慕容恪也效仿冉閔到軍營裡給士兵打氣,並接受參謀的建議,將用騎兵將冉閔軍引到平地去作戰,並埋伏了他發明的最新式武器:五千連環馬。

  第二天清晨雙方展開了最後的決戰。和昨天的戰鬥一樣,在天神下凡般的冉閔指揮下冉魏軍又把慕容恪的軍隊打敗了,但在冉閔殺到敵人大營前時卻闖到了慕容恪精心佈置的連環馬陣裡。終於陷入重圍,手下七千多人全部戰死,冉閔也在突圍中被俘。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場慘烈至極的惡戰:初夏的清晨,冉閔乘坐著朱龍寶馬站在山頭上,命令早已集結好的部隊向山下的敵人發動最後的突擊。慕容恪的騎兵昨天已被冉閔殺破了膽,但在慕容恪的嚴令下仍然不顧死活地圍殺從山頂上衝下來的冉閔步兵。一直所向披靡的騎兵部隊在冉閔精心訓練的步兵面前竟然毫無效果,冉魏士兵三五個一群使用長矛大戟阻攔潮水一般的騎兵,舉起的兵刃組成一片刀山,形成一道天然的死亡線,四面八方衝過來的騎兵到了冉魏軍陣面前就紛紛倒下。突然冉魏的陣形裡發出一聲怒吼,士兵們紛紛往兩邊閃開,一位紅馬黃袍金戰甲的將軍殺了出來,他左手使一柄雙刃長矛,右手使一柄連鉤戟,坐下一匹炭火般通紅的戰馬,那些騎兵都知道是冉閔來了,發一聲喊四處逃散,但怎麼跑也跑不過神駿異常的朱龍寶馬,冉閔一路追殺,連斬三百餘人,前方就是慕容恪的中軍大旗。

  站在旗幟下的慕容恪也為冉閔的神勇所震懾,和身經百戰的冉閔相比自己畢竟還是個年輕人,萬一冉閔真的有傳說的那麼可怕,連環馬陣抵擋不住的話,五千人都被鐵鏈拴在一塊被冉魏軍包圍了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不管他,豁出去了,於是,冉閔成為歷史上連環馬的第一個犧牲品。

  把戰馬連起來包圍敵人的戰術在兵書上聞所未聞,冉閔自然也沒見過,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就抖擻精神前來衝陣,但五千騎兵用鐵鏈連在一塊,人死了馬仍然在前進,即使個別膽怯的騎兵要逃跑也左右不了整個的隊形,不久冉閔和他的軍隊就被團團圍住,即使再有天生的神力也無法應付殺不完的騎兵。

  戰鬥從早晨殺到中午,冉閔的精力之源終於枯竭,冉魏步兵越殺越少,慕容騎兵越圍越多,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終於殺出包圍圈,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於是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機械地和敵人拚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

  慕容恪滅掉了冉魏,慕容部落也終於有了自己正式的國家:前燕,成為能和東晉前秦前涼平等說話的新興勢力。

  後面的三場大戰限於篇幅不再一一詳述,無論是平定青州叛亂、平息慕輿根政變、和奇襲洛陽,都只突出了慕容恪個人的天賦,對整個慕容部落和中國的影響不如前三次戰爭意義重大。所以,這裡把慕容恪的履歷表一下翻到最後一頁,佔領洛陽後的前燕,東晉前秦無人敢應戰,處於日中天時候。

  這時的前燕應該是東晉歷史上最害怕的敵手。北方胡國大都武勇過人,但大都不會讓東晉上下一致畏懼,即使是後來強大如前秦者,也有成天樂呵呵的謝安來對付,當時苻堅剛接過王位,王猛剛出道不久,苻融才十幾歲,在前燕和東晉眼裡前秦還算不上什麼威脅。只有在野心勃勃的慕容俊和戰爭天才的慕容恪統治下的前燕才使當時每個國家都感到恐慌。這種恐慌《晉書》裡暴露無遺。

  「宣英(慕容俊的字)文武兼優,加之以機斷,因石氏之釁,首圖中原,燕士協其籌,冀馬為其用,一戰而平巨寇,再舉而拔堅城,氣讋傍鄰,威加邊服。便謂深功被物,天數在躬,遽竊鴻名,偷安寶錄。猶將席捲京洛,肆其蟻聚之徒;宰割黎元,縱其鯨吞之勢。使江左疲於奔命,於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銅城而臨漠北,西秦勁卒頓函關而不進,東夏遺黎企鄴宮而授首。當此之時也,非夫天厭素靈而啟異類,不然者,其鋒何以若斯!」

  注意《晉書》是把東晉當作正統的,所以前燕就變成了大反派,也就有了這段充滿酸葡萄心理的評論。(房玄齡的文才確實厲害,寫得又酸又有氣勢^_^)能夠成為敵人眼裡最可怕的敵人,是一個武將的最大心願,慕容恪就是了。

  慕容恪統帥部隊並不是靠嚴明的軍紀,而是靠讓後人大跌眼鏡的放羊式管理。他的御兵思想有點像漢朝的李廣,即使手下犯了錯誤也故意縱容,但手下卻沒有因為慕容恪縱容部下而故意犯錯的。因為他們一旦犯了錯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他們遮掩,第二件事就是自扣幾個月的工資。(官屬、朝臣或有過失,不顯其狀,隨宜他敘,不令失倫,唯以此為貶。時人以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過,自相責曰:「爾復慾望宰公遷官邪!」)所以才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慕容恪越縱容部下,部下們就越是自覺維護自己的形象。所以才有「恪為將不尚威嚴,專以恩信御物,務於大略,不以小令勞眾。軍士有犯法,密縱捨之。營內不整似可犯,而防禦甚嚴,終無喪敗。」

  當然如果單論打仗慕容恪可能還是比後來的赫連勃勃略遜一籌,但武將要看綜合素質的。就像遊戲裡面的趙雲和呂布的差別一樣。如果論一對一單挑或兩人各帶一支軍隊對拼的話,呂布贏的面要大的多。但趙雲性格嚴謹沉著,打仗時派趙雲當統帥絕對是「你辦事,我放心」,而從三國誌三打到八的玩家們恐怕沒有一個會拿呂布當統帥的,叫呂布當統帥出去打仗的話,打完後八成就要造反,如果他不造反的話他管的百姓就一定要造反。

  慕容恪並不是單純的武將,他後來出將入相,全心全意地輔佐幼主,成為一個相當優秀的政治家。能夠做到「恪虛襟待物,咨詢善道,量才處任,使人不逾位。朝廷謹肅,進止有常度,雖執權政,每事必咨之於評(指慕容評,慕容恪的搭檔)。罷朝歸第,則盡心色養,手不釋卷。」如同輔佐阿斗的諸葛亮那樣,慕容恪對侄子的輔佐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大力起用慕容垂等人,治理的前燕一片朝氣蓬勃,比諸葛亮還要諸葛亮。

  說他是十六國第一名將,不光是指政治方面,更多的還是軍事方面,十六國時期身經百戰一生不敗的名將很多,而只有慕容恪一人在他掌握軍權的幾十年裡,不光他自己指揮的戰鬥全部取勝,連整個前燕的所有軍事行動幾乎都取得了勝利!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1446282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17:02 【udn】 我還找到這個比價!雙十 戰爭 呂布 天下比價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很棒的文章
2010/01/06 15:47
對於這篇你寫的有關於鮮卑幕容家族的文章 我很有感觸 很喜歡 感謝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