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國四大名將
2007/12/11 21:34:06瀏覽8543|回應0|推薦1

白起

秦國武安君,秦國眉(今陝西眉縣東)人。十六歲從軍。
主要戰績: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后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長)。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幵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余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生平事既

周郝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白起為左庶長,攻韓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克。北進。韓、魏聯軍34萬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据險堅守。此戰秦軍兵力不足韓、魏聯軍一半,雙方相持。翌年,起利用兩軍之間互相猜疑、互不配合,各個擊破,先以一部牽制韓軍,集中主力猛攻魏軍,滅魏軍后,繼圍殲韓軍。滅韓、魏聯軍24萬,俘韓主將公孫熹,升國尉。
二十六年,起升任大良造(最高軍事長官),攻魏,克61城。
三十六年,率兵數萬攻楚。起兵力僅及楚軍的十分之一,仍奔襲楚國。秦軍順漢水南下,占鄧(今湖北襄樊北),直逼楚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急調大軍數十萬北上守鄢。起見難以克鄢,于鄢西百里處築壩蓄兩水以灌之,淹死楚軍民數十萬人。乘勢攻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翌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置郢為南郡,起受封武安君。
三十八年,起溯江而上,克巫(今四川巫山北),順勢南下定黔中(今湖南西部)。
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起奉命救援,大敗聯軍,斬魏兵13萬,溺趙軍 2萬于黃河。
五十一年,起率兵攻韓,至五十三年,克野王(今河南沁陽),斷上党郡与韓都聯系。

韓欲割上党以求和,郡守馮亭聞之,將該郡17城獻趙。
五十四年,秦派兵攻趙,克上党,進至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趙將廉頗堅守長平。秦久攻不下,行反間計。趙王中計,以趙括代廉頗為將。次年八月,趙括同秦軍決戰。同時秦密任白起為上將軍接管長平軍。起佯敗而退。趙括率軍追至秦營。起以一部堅守,以 2─ 5(記載不統一)萬兵迂包圍趙軍,切斷其退路﹔另以5000騎佯攻趙軍營壘,防趙出援。起圍趙軍而不攻。至九月下旬,趙軍絕糧一月有余,趙括多次突圍無效,死于亂箭之中。起乘勢攻之。降趙軍40余萬。曰:“趙卒反复,非盡殺之,恐為亂。”盡埋之。


廉頗

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都想要稱雄天下,相互兼併的鬥爭十分激烈,戰爭的烽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大地。頻繁的戰爭產生了眾多的軍事家,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台上的著名將領。
當時趙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河北、河南、陜西、北東各一部分,國都邯鄲是歷代的軍事要地。趙國的西鄰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不斷向東擴張勢力。使趙國面臨著被秦國逐漸蠶食的威脅。趙國以廉頗為干城,使秦國難以東進。他驍勇善戰,名振天下,前後四十多年,為趙國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公元前三0六年,秦昭王即位。他在安定了國內的局勢以後,便不斷派兵進攻趙國。

廉頗率領趙軍奮力抵抗,打退了秦軍的數次進攻,迫使秦王只好和趙國講和。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趙惠文王約定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會談,秦國暫時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

當年,他因戰功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主持趙國的軍事。從此,廉頗的聲名也就傳遍了各個諸侯國,使趙國保持了此較強大的地位。
公元前二六五年,秦、趙雙方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下)相峙。這時,趙惠文王已死,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趙國的國勢已大不如前,廉頗統帥趙軍,他針對秦強趙弱的形勢,採取守勢,築壘堅守,不與秦軍直接交鋒。秦軍多次挑戰,廉頗堅守不出,想以長期堅壁固守消耗、疲憊對方,迫使秦軍不戰自退。秦軍屢屢求戰不得,就千方百計地想要去掉廉頗。他們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假如趙括擔任大將,秦國就非敗不可了。」趙王不知是計,輕信了謠言,埋怨廉頗堅守不戰,有失國威,改派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趙括雖然自幼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他指揮軍隊和秦軍交戰,被打得落花流水。趙括本人被殺,四十餘萬趙國官兵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大軍。這時,趙王後悔不迭,才重新起用廉頗統兵。
公元前二五一年,燕王聽從丞相栗腹的意見,以為長平一戰,趙國國內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大概有機可乘,就派兵進攻趙國。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英勇奮戰,大破燕軍,殺死了燕軍主將栗腹,並乘勝進軍,包圍了燕國,燕國只好割地求和。廉頗因功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
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這更使他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
公元前二七九年,趙國的外交家蘭相如因為先後挫敗了秦王的詭計,維護了國家尊嚴,被拜為上卿,位居於廉頗之上。起初廉頗自恃戰功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但相如總是主動避讓。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讓秦國有機可乘,才處處忍辱讓步,於是感到十分慚愧,就解開上衣,背負荊條,去藺相如家請罪。

他見到蘭相如即跪倒在地,誠懇地承認自已的錯誤,請求寬恕。他們從此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和共同扶助趙國、增強國力的政治家、軍事家。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故事和「負荊請罪」典故的由來。秦國得知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睦,很長一個時期內,對趙國就不敢再輕易侵犯。
廉頗到了晚年,因趙王聽信奸言,被剝奪了兵權,只得客居異國,但仍然思念趙國,最後鬱鬱而死。

李牧

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佈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於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接連又滅掉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讚》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王翦

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王翦自幼好兵,後來成為秦王的侍從。秦王政向他學習兵法,尊稱為王將軍。
十一年(236BC),親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為將軍,與桓齮、楊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為名,進攻趙國,奪取其漳水流域的閼與(今山西和順)等九城。三路大軍又併並由王翦指揮,王翦對軍隊進行整編,士卒及斗食以下的軍官十抽其二,以精兵對頑強堅守的軍事重鎮鄴(今河北臨漳)發動進攻,僅十八天時間,就攻得該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其後,秦軍與趙將李牧反覆爭奪,李牧雖多次取勝,但其兵力損失嚴重,國土也喪失頗多。十七年(230BC),趙國大旱,飢荒。秦國乘機於次年派大兵伐趙,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趙將李牧、司馬尚迎戰,秦以反間計使趙殺李牧,廢司馬尚,以趙蔥、顏聚代之。經過一年多的征戰,王翦大破趙軍,殺趙蔥,敗顏聚,克邯鄲,俘趙王遷。秦設邯鄲郡。趙王遷的異母弟公子嘉率其宗族數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二十年(227BC),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事敗,秦王派王翦、辛勝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次年,取薊城,燕王喜逃至遼東。秦將李信率兵緊追不捨,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殺太子丹獻秦。王翦之子王賁此時也成為將軍,帶兵於二十二年(225BC)滅魏國攻滅三晉,奪燕都,並一再打敗楚軍,秦王政決定乘勝一舉攻滅楚國。他問李信:「我想攻取楚國,你看需要多少軍隊?」李信回答:「有二十萬就足夠了。」秦王政又問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秦王政說:「王將軍真是老了,怎麼這樣膽怯!」於是以李信為主將、蒙恬為裨將,率領二十萬軍隊伐楚。王翦見自己的意見不為秦王所用,就以生病為由,告老還鄉。秦軍兵分兩路,李信軍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破鄢郢(今安徽壽春),蒙恬軍攻寢(今安徽臨泉),連敗楚軍,兩軍會師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楚軍在老將項燕指揮下,尾追李信軍三天三夜不停頓,終於攻破其兩壁,殺七都尉,秦軍敗走。消息傳到咸陽,秦王政大怒,親自趕到頻陽,向王翦道歉說:「寡人不聽將軍之計,果然兵敗。現在楚軍日益西進,將軍雖然有病,能忍心丟下寡人不管嗎?」王翦說:「臣年老糊塗,大王還是另擇良將吧!」秦王政說:「算了,將軍不必再說。」王翦說:「大王一定要用臣,非要六十萬兵不可。」秦王政應允。

  二十三年(224BC),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出咸陽,秦王政親自到灞橋餞行。酒酣之際,王翦請求朝廷賜給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園池,秦王政不解地問:「將軍出征,還擔心貧窮幹什麼?」王翦說:「在大王手下為將,有多大戰功他不予封侯,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時,請賜這些作為兒孫的產業。」秦王政大笑。王翦出關之前還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賜給良田。手下的將領們都困惑不解,王翦這才吐露心跡,說:「大王驕矜,而不相信人。如今將全國的甲兵都交給我指揮,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讓他認為我胸無大志,豈不是讓他懷疑我嗎?」王翦領兵至大梁以後,轉而南下,拔楚舊都陳,西越潁水,進抵平輿。楚人出動全部軍隊由項燕率領前來迎戰。王翦命令部隊構築堅固的壘壁防守,不與楚軍交戰。楚軍多次挑戰無效,只得向東撤退。王翦立即以壯士為先鋒,出動追擊,大破楚師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項燕立昌文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南。王翦、蒙武率兵繼續攻楚,於二十四年(223BC)破楚軍,攻入壽春,擄楚王負芻,昌文君死,項燕自殺,楚亡。秦在楚地設楚、九江、長沙三郡。

王翦軍乘勝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設會稽郡。二十五年(222BC),王賁率大軍攻取遼東,擄燕王喜,燕亡。王賁回軍攻代,擄代王嘉,趙亡。二十六年(221BC)王賁、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齊,突襲臨淄,齊人不敢反抗,齊王建降,齊國亡。至此,秦兼併天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144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