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18 23:03:31瀏覽7801|回應10|推薦103 | |
引用文章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剛看完葉乃裳教授的傳記──『絕對與相對:一位女科學家的奮鬥史』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000535562 葉教授北一女、台大物理系畢業,25歲年紀就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33 歲拿到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物理系的 tenure,36 歲升正教授 (full professor)。 葉教授自小學習鋼琴、喜好古典文學,傳記中有多首她作的詩詞。十二歲,國二時,初次接觸到物理學,就決定物理是她的終身志向,但在這之前,她一直以為愛好文學、藝術、哲學的自己會是成為一個文學家! 時和特別注意到葉教授 5歲時只利用 3 次洗澡的時間就一字不漏地背完白居易上千字的「長恨歌」。可見喜好音樂及古典文學者一樣可以在科學界大放異彩。 唐朝人喜好賦詩,不會作詩可能都要被小孩子嘲笑。時和嘗試要將唐朝的詩人們做個介紹,因此首先在本文中將唐朝的歷史背景和詩人們串聯起來,第二篇介紹盛唐的詩人,第三篇介紹中晚唐的詩人。 唐朝國祚 289年,共經歷了 21 位皇帝,三字經中的片段為:「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亡、國乃改。」茲將和詩人們有關的事件列出。 (1) 高祖 (西元618--626):發生「玄武門之變」,二子李世民成為太子,旋即禪讓位給李世民。 (2) 太宗 (李世民 627--649):任用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為相,成就了貞觀之治。文成公主與土蕃棄宗弄讚和親。 (3) 高宗 (李治 650--683):由於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自 656年起,許多政事交給皇后武媚娘處理。王勃作滕王閣序。 (4) 中宗 (684):武后開始垂簾聽政,被武后廢。 (5) 睿宗 (李旦 684--690):被武后廢。 (6) 武則天 (690--705):國號為周,史稱武周。駱賓王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任用狄仁傑和張柬之為相,成就了武周之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晚年被張柬之等人迫使讓位給中宗。 (4') 中宗復辟 (705--710):韋皇后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唯一女兒)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擁立李旦復辟。 (5') 睿宗復辟 (710--712):禪讓位給玄宗。 (7) 玄宗 (李隆基 712--756):開元 (713--741) 年間,任用姚崇與宋璟為相,成就了開元盛世。崔顥作「黃鶴樓」、王之渙做「登鸛鵲樓、出塞」、王昌齡作「出塞、從軍行、閨怨」、高適作「塞上聽吹笛」、王翰作「涼州詞」,王維及孟浩然嶄露頭角,張九齡為開元最後一位賢相。 天寶 (742--756) 年間,李白、杜甫、及韋應物嶄露頭角。玄宗開始重用宦官高力士、寵愛楊貴妃、先後任用李林甫及楊國忠為相、任命安祿山身兼平盧(遼寧朝陽)、范陽(北平幽州)、及河東(山西太原)三節度使,引發安史之亂。晚年被迫讓位給肅宗。 (8) 肅宗 (756--762):重用宦官魚朝恩,郭子儀引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張志和作「漁歌子」。 (9) 代宗 (762--779):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擁立即位的皇帝。盧綸、錢起、司空曙嶄露頭角。 (10) 德宗 (780--805):藩鎮開始尾大不掉、不聽指揮。白居易作「長恨歌」,元稹亦嶄露頭角。 (11) 順宗 (805):王叔文欲除宦官,宦官以順宗中風為由逼著順宗退位,迎立憲宗。 (12) 憲宗 (806--820):王叔文欲除宦官不幸失敗被殺,引發「八司馬事件」,包括柳宗元及劉禹錫等八位司馬被貶至邊州(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白居易(此時被貶為江州司馬)作「琵琶行」。韓愈反對迎奉法門寺的佛骨。牛李黨爭開始延續五十年。宦官用餌藥害死憲宗。 (13) 穆宗 (821--824):宦官用餌藥害死在位僅四年的穆宗。 (14) 敬宗 (824--826):由宦官擁立。杜牧做「阿房宮賦」。敬宗被宦官害死。 (15) 文宗 (826--840):由宦官擁立。李商隱嶄露頭角。文宗時代發生「甘露之變」,宦官挾持天子,宦官從此掌握大權。 (16) 武宗 (840--846):由宦官仇士良擁立。滅佛 (三武滅佛之禍: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17) 宣宗 (846--859):由宦官的協助即位。宣宗勵精圖治,是以唐朝又出現了短暫的復興景象,時人稱他為「小太宗」。宣宗察訪政事、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政權,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李德裕被貶黜到海南島。至此,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才宣告收場。溫庭筠的詞開啟放蕩不羈的花間集。 宣宗的年號為〝大中〞。(元順帝的年號為〝至正〞。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出處是明朝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http://www.udn.com/2007/12/4/NEWS/NATIONAL/NAT1/4123714.shtml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120600094,00.html。【註一】) (18) 懿宗 (859--873)。 (19) 僖宗 (873--888):宦官劉行深擁立僖宗。王仙芝與黃巢作亂,朱全忠原為黃巢手下,投降唐朝,最後官拜宣武(治汴州,今河南開封)節度使;沙陀軍李克用平定黃巢之亂,被封為河東(山西太原)節度使。 (20) 昭宗 (888--904):宦官楊復恭擁立昭宗。宰相崔胤聯絡朱全忠,朱全忠殺宦官 800人、挾持天子,接著朱全忠殺死崔胤、旋即又殺死昭宗。 (21) 昭宣帝 (哀皇帝 904--907):朱全忠立昭宣帝,朱全忠篡唐,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被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所滅,李存勖建立後唐。 總結歸納如下:唐朝盛世至玄宗的開元年間,安史之亂讓唐朝走向衰敗,藩鎮割據因此尾大不掉。中唐以後,由於王位之爭,皇帝不敢重用皇室諸親王,甚至頻頻更換太子,皇帝只敢信任宦官,甚至讓宦官掌軍權。在這種情形下,讀書人甚至是牛李二黨都只是二流的角色而已,中央政府中最有權勢的人物還是宦官。唐朝最後致命的一擊是黃巢之亂。 網路上已有有心人士將唐詩收錄整理,可參考: http://edu.ocac.gov.tw/culture/topic/03html/01new.htm http://etc.myweb.hinet.net/poem/index.htm http://blog.udn.com/yuan6116/article 【註一】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的出處 (本段文字出自 仙耶 以及 thur 的文章,若牽涉版權,請通知時和,立即移除)http://tw.myblog.yahoo.com/siolim2000/article?mid=902&prev=904&next=897 http://blog.pixnet.net/thur/post/11627653 明朝王陽明的「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這「大中至正」四字意思是指「言行思慮臻於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之最高境界」。 其實更早「大中」與「至正」已見諸典籍。 先說「大中」: 1. 易經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王弼注:「處尊以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臣處於尊貴之位,守大正之道」,後以「大中」指無過與不及的中正之道。 2. 書經洪範:「五皇極,皇建其有極」,傳:「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 3. 漢書孔光傳:「皇之不極,是為大中不立」。 4. 漢書匡張孔馬傳:「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徵荐臻」。 5. 後漢書周舉傳:「夙興夜寐,思協大中」。 6. 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近世之言理道者眾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無焉」。 7. 唐柳宗元徵咎賦:「求大中之所宜」。 8. 清王夫之誠明篇:「君子之行藏刑賞,因時變通而協於大中,左宜右有,皆理也」。 至於「至正」: 1. 莊子駢拇:「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郭象注:「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2. 禮記禮運:「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3. 陳澔集說:「王居其中,此心何所為哉?不過守君道之至正而已」。 4. 唐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先帝曰:興吾六州善心者,田興也,使興弘吾至正,不亦可乎」。 5. 史記歷書:「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至於「大中至正」: 1.《全唐文》〈故…貞憲趙公神道碑銘〉 民進黨政府為了拆掉「大中至正」,將「大中至正」四字汙名化為清朝慈禧太后所寵信的太監李蓮英墓室的第一道門的對聯:「通幽向明昭千古,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