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7 17:26:47瀏覽567|回應1|推薦23 | |
為什麼我們不是陽曆元旦 陽歷是羅馬教皇十三世,對原來歐洲用的儒略歷進行修訂,於1582年頒行的。公元前40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散採納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意見制定了儒略曆,後經奧古斯都作了調整。 世界上流行的歷法除了陽曆(公曆)之外,還有一種是陰曆。 陰曆是根據月相周期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故又稱太陰曆。如今主要在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採用,因此又稱為回曆。 陰曆(回曆)是以朔望月周期編制的,月亮繞地球一周,其周期為29日12時44分2秒8即29.53059日,月份大小相間,逢單月為大月,計30天﹔雙月為小月,計29天﹔平年12個月共354天,潤年僅在十二月末增加一日為355天﹔一年不管是354天或355天都比地球繞太陽一圈的一年365.25天少10天左右,所以陰曆(回曆)的 我們中國的傳統歷法,既不是陰曆(回曆),也不是陽曆(公曆),而是陰陽合曆,我們老祖宗是以按月亮定月(陰曆),以太陽定年(陽曆)。所以一年是12.36827個月,所以在3~4年中加一個月,即所謂的潤年,造成 我們老祖宗的19年7潤的陰陽曆,它兼顧陰曆(回曆)與回歸年(陽曆)兩種周期。朔望月周期為29.53059日,回歸年周期為365.2422日,一年的平均陰曆月有12.36827個月。陰陽曆將包含13個陰曆月的大年與包含12個陰曆月的小年交替排列。每月的朔必在初一, 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年13個月,小年12個月。平均陰曆月長為29.53059日。我們老祖宗的陰陽曆法,由日期可反映月相變化規律與潮汐變化,由月份知道春、夏、秋、冬,兼顧陰曆(回曆) 與陽曆(公曆)的優點。 因大清帝國閉關自守,錯過歐洲的工業革命、科學創新之黃金時期,國勢萎弱,不能宣揚我們老祖宗曆法優點,國父 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之時為配合當時之世界潮流,與世界之月、日配合,不得已採用當時歐美通用之陽曆(公曆)計月日,故稱之謂「新曆」,但仍保持自己的年號,今年是中華民國九十八年,當國共內戰,共產黨取得大陸政權後,毛澤東連我們國家的年號也取消了,所以大陸今年是2009年,在毛澤東時代不過年、更不拜祖,當時只有台灣還保持過舊曆年,不管日曆、月曆,除了印上與歐美同步的陽曆(新曆)之外也印著舊曆,又稱農曆(因為農耕事業均以我們老祖宗曆法為主,又稱夏曆(因我們老祖宗的曆法始於夏朝),所以只有台灣還一直保存著我們老祖宗的曆法。 比較三種曆法,以我國老祖宗的曆法最合科學,也最實用,若能全球採用,不但體現了各種曆法協調統一的思想,更表現了與世界文明整合的精神,希望有一天世界領袖能重新討論、採用我們老祖宗的陰陽合曆,既保全歐美地區的月,又融合回教國家的日,訂定出合乎全地球人類生活的共同曆法,讓全地球的人因為有共同曆法而走向更和平、認識、瞭解。我想那時候就是地球所有人類和平之日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