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 洪蘭教授「學習不一定在教室中發生」的回饗
2008/05/25 17:37:25瀏覽394|回應1|推薦14

如何讓學習不一定在教室中發生?

 
「學習不一定在教室中」一文中提到目前台灣教育的病症:

1、無法給老師彈性和空間去因材施教。 
 
2、學校老師的教學只偏重知識,而且是枝微末節的死知識。 

 
3、學校老師的教學一味遵行進度表,一味遵行進度表的教學綁死了老師的創意和

   學生的興趣。

4、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教室中學習,造就很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不知民間疾苦

   的高才生。 
    

依筆者生物學知識及人生經歷與觀察,    

覺得以上台灣的教育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缺失,

是由於聯考制度建立的「考試的高分」決定學生升學的順序所至。

台灣的「聯考制度」看似公平,實在隱藏了不公平,

尤其對尚未成年的十五歲「國中生」,

因為「國中生」在「聯考」也好,現行的「學測」也好,

能考多少分跟「教師的教學」「學校的辦學」有關,

我們的升學制度迎合有「缺失的」學校及教師,

所以這種有「缺失的」學校及教師愈來愈多,補習班也越來越多,

使「理想的」學校及教師愈來愈少,

扭轉乾坤的唯一方法是免除國中及國中教師對所教學生所負擔的升學責任,

學生的升學責任由學生自己擔負,

方法是將比學測高分的升學法改成比學測班級等次的升學法,

讓每校、每班的第一名都能第一選他要讀的高中、職,

每班第一名選完,再輪每班第二名選,

只有當每班的學生升學機會都一樣的時候,

那種不讓學生參加參觀與交流的校長才會消失。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chiajo&aid=1900156

 回應文章

苟用.苟旦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學位越高、程度不見得高!
2008/06/11 14:58

我曾在軍中服務20餘年,

70年代時,高中程度的阿兵哥,文筆就很好!

但是90年代以後,研究所畢業的,已經寫不出什麼東西來。

李家若(leechiajo) 於 2008-06-12 16:05 回覆:
是聯考高分錄取法讓學生分數越考越多,知識越來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