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08 19:59:13瀏覽340|回應0|推薦3 | |
陳水扁二次當選總統,他的當選不能說不與「台灣之子」之名有關,再次展讀胡忠信所著「台灣之子」書中說到關於陳總統受教育的章節:「回首從前,如果不是因為受了教育,自己的一生會完全不一樣,在當時,教育就是機會,尤其是窮人,因此受教育的機會必須均等,這應是社會最起碼的公平之一。」由此可見,台灣的教育完全做到了入學機機會的平等。筆者也出身貧寒,三歲失怙,母親不識字,但能憑著勞力栽培筆者由小學、中學、到大學畢業,此除因 家母飽受不識字的痛苦,堅信讀書才有希望,一意栽培筆者讀書之外,台灣的教育完全做到了入學機機會的平等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筆者除感念 家母辛勞之外,對先總統 蔣公領導的重視教育平等的國民政府也有無上的感激。但是,入學機會的平等並不代表所有教育的平等,教育的平等還應包括教育過程的平等,教育內涵的平等。 在教育過程的平等中,台灣教育就沒有顧到,如 陳總統所言:「小時候,以當時環境而言,許多同學的家境都比我好,但是他們許多人卻去念『放牛班』,學校還開闢了一個菜園讓他們種菜,我們早到晚走,一直上課念書,可是為什麼我讀『升學班』,他們卻去念『放牛班』呢?並不是他們不長進,有時候是家長觀念所致,他們認為讀書沒有用,不如幫忙家裡農作,也因為他們家裡薄有田地,或有人繳不起每個月二十元的補習費,而從『升學班』轉到『放牛班』」。由此可見,「台灣之子」(台灣所有的孩子)雖有同等的入學機會,但是在教育過程中並不平等,有人讀「升學班」,有人念「放牛班」,在陳總統的學生時代「升學班」,「放牛班」也許還有家長重視不重視或是受家庭經濟的影響,對孩子說是可以認命的,但演變到後來,在聯考比高分的升學方法的誤導下,「升學班」、「放牛班」就變成學校為爭取聯考之成績、學生升學率而形成之手段,使「台灣之子」所受的教育過程越來越不平等,使「放牛班」「後段班」的「台灣之子」受到難以估算的傷害。 在教育內涵的平等方面,台灣教育聯考統一試題比高分的升學方法下,更是被摧殘的體無完膚,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本不應只是知識之灌輸,尚有樂、藝之修習,體能之鍛鍊,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生活智慧、人生觀、宇宙觀的提升,今天學校教育之所以變成只有知識之灌輸,不見學生之生活教育主要原因是因為學校一心追求學生在聯考下的升學機會之故,學校、老師為了學生能在聯考中得到比別的學校學生高的分數,只好將全部力量、全部時間都用在聯考能考的、會考的知識上,為了學生短期(三年)的利益,老師、學校的教學、辦學只好將聯考擺中間,生活教育放兩邊了。為改善聯考帶給台灣教育的商害,教育當局以國中能力鑑定考試成績為主的多元化入學方式作為國中生升高中之依據的新入學法,但這在筆者看來,這種「升學指標」仍然是一種讓全部國中生一齊去比高分的升學方法,不但不能帶給教育內涵的平等(因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學測要考的),反而更使國中生三年裡只為求能力鑑定考試之滿分而兢兢業業,老師、各國中的教學、辦學以增加能力鑑定考試滿分的學生為目標。因為學生能力鑑定的分數代表的不只是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也 近年的教育改革主張「把每個孩子都帶上來。」應並非是將每一孩子教成都會一樣的知識,而是要「每個孩子的特質都能有適當的表現。」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做到教育過程的平等及教育內涵的平等。所以教育過程的平等及教育內涵的平等應是新政府必須努力的。尤其這種不平等是 陳總統幼年親身體驗到的,雖然陳總統幼年是這種不平等的受利者,但陳總統應該常常要想著以前讀「牛頭班」同學的狀況,尤其當他在教師節宴請舊日老師、同學之時,不知有無「牛頭班」同學在座。不知再次當選總統的「台灣之子」 參考資料 1、陳水扁 台灣之子 p.50 p.52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