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變(卅一)
2011/11/28 11:07:29瀏覽173|回應0|推薦5

往後方龍翔又去了北京、瀋陽、哈爾濱、青島與上海,最後才回到台灣,方龍翔在整理行李時才發現到那隻早被遺忘了的陶瓶,於是順手放在陽台的花架上,直到被人鑑定出來它的原有價值,這才引起了他躍動不安的心。一隻陶瓶都有那麼高的價值,那其它的呢,是不是跟這隻陶瓶一樣都是古董呢?想到那個廢棄的大廳裡還有那麼多古董,方龍翔可坐不住了,整天為那批還未損壞的古董傷腦筋;雖然他發現了一個寶藏,但他也知道中國對於古董出口管制很嚴格,想要將那批東西帶出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想想一個陶瓶就價值五千萬,那批東西零零總總加起來難道還不超過幾十億嗎?放著幾十億堆在地下,那不是暴殄天物是什麼?

後來王濤鑫回到國內,與方龍翔見過面,方龍翔就此事也對王濤鑫發過牢騷,但實在找不出解決之法也只有夫負奈何,後來王濤鑫受傷一躺近一年,再加上復健過程,等兩人再見面已是一年半後,期間方龍翔沒想出來用什麼辦法將那批寶藏運出來,倒是王濤鑫經過這一躺躺出心得來了!他建議方龍翔再去一趟古宅,將那批古董一一拍下來,然後在當地找家古董翻製公司依照照片製模翻鑄上色成成品,再將真品藏於這些複製品當中貼上翻製公司標籤,再辦一個進出口憑證就可以堂而皇之帶出來了。

當然,由於古宅內的東西種類比較多,所以將來製模翻鑄成本相對偏高,這筆經費只有賴方龍翔自行籌措,而王濤鑫當時負債累累,實無能力幫他匯集到這筆錢,但他想的這個辦法確實為方龍翔解決問題,所以方龍翔同意分四分之一予王濤鑫,這就是後來王濤鑫之所以能還清債務,並有餘裕買別墅的原因。

王濤鑫講完這個「故事」,終究看到妻子臉上的疑慮盡除,整個人放鬆下來,表示她相信了這個故事,王濤鑫這才完全放心下來;畢竟這個故事是他臨時想的,雖然在腦海裡走過兩遍,但他不知道整篇故事夠不夠完美,夠不夠天衣無縫,因為他是創造故事的人,所以有的時候故事中的盲點自己不見得看得到,萬一自己看不到而被妻子看出來,那將來想再圓一個謊就更難了。

「這麼說你們還是做了違法的事。」

「只要安全回到國內就沒有違法的問題,而且就這一次以後也不會再有了,事實上我們賣古董出去也沒人會問我們出處啊。」

「不過,方龍翔的際遇真的像小說情節,總感覺有些不真實,還有那土崩的地方難道幾百年都沒人管過?幾百年來一直保持一樣的樣子嗎?幾百年的土石都掩埋不了那個洞口?真讓人不可思議,聽起來總覺得假假的。」

李培君雖然信了這個故事,但顯然她仍對故事中的一些情節有些疑問;確實的,一個山崩的場景土石是鬆軟的,幾百年前的山崩場景幾百年後還是一樣,大自然的變遷一點都不影響這片鬆軟的土石實在說不過去,這是王濤鑫在說故事時完全沒有想到的:

「誰知道呢,事實就是那樣子,也許以前整個被掩埋了,後來時代的變遷洞口又出現了,但事實如何,沒親身經歷誰也不知道。」

幸好李培君只是順口提起,並沒有就這一點繼續追問下去,倒讓王濤鑫大大喘了一口氣。

有了這個故事塞住了妻子的嘴,也解開了她的疑慮,所以李培君的心情總算恢復以往的開朗,每日依舊趕早奔晚地上班,賺那微薄的薪資,絲毫不以億萬富豪自居。

妻子心情好了,王濤鑫當然也跟著快樂許多,這時他才想到朱、陳兩位先生,所以又默默出現在他們面前,將他們帶進金庫投入古董世界中。可憐朱陳二位,好不容易期盼又期盼,等待又等待,終於等到王濤鑫帶他們重回金庫,原來背後不知道罵了多少回的髒話,如今一句也不敢說出口,深怕惹惱了王濤鑫,往後再也不出現在他們面前那才是得不償失,所以見到王濤鑫不但不敢面露不滿,反而巔著屁股多方巴結,只求忘了他們的事不再發生。

不過朱、陳兩位有了前車之鑑,也擔心王濤鑫隨著自己的心情起浮,動不動耍性子、擺臉色,所以私底下也在找反制之道,他們覺得王濤鑫最擔心的莫過於自身的身份被曝光,自己的住址被人知道,也擔心古物的來源被人追查,所以他們要反制王濤鑫只有從這些點切入,一旦抓住王濤鑫的把柄,到時還怕王濤鑫不乖乖聽話,不要說三一三十一了,就算王濤鑫吃肉,他們喝個湯也足夠把自己漲死的。

他們託人從國外帶回來一組電子發報器與追蹤器,可以在短距離內進行電子追蹤,只要在半徑兩公里內都可以掃描到發報器的位置,有了這個利器,只要下次王濤鑫再帶他們進金庫,他們可以俟機將發報器藏在金庫的隱蔽處,等王濤鑫將他們送回家之後,就可以開著車在各縣市進行掃描,不怕地方遠,發報器內的電池用全新的,足夠好幾個月日夜不停的發出訊號,幾個月的時間足夠讓他們將台灣翻個遍,就算遠在台東太麻里或或屏東墾丁,相信沒有一處地方能逃脫他們的蒐尋,除非王濤鑫的金庫建在中央山脈深處,但那樣規模的金庫怎可能建在中央山脈呢?所以他們有信心可以挖出王濤鑫的秘密。(卅一)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0925y&aid=587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