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2021/12/26 06:18:21瀏覽427|回應0|推薦8
Excerpt:《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我們應該偶爾捨棄新聞,轉而關注身邊那些比較不懂得表達自我的物種:紅隼與雪雁、蛛甲與黑臉葉蟬、狐猴與幼童——這些生物都對人們煞有介事的煽情鬧劇毫無興趣,而這樣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正能夠平衡焦慮和自我中心。
要擁有健全的人生,就必須體認新聞在什麽時候不再能夠教導我們任何具有原創性或重要性的事物。在這些時刻,我們應該拒絕這種在想像中與陌生人建立的虛幻連結,必須把治理、成功、失敗、創作或殺戮等煩惱暫時交給別人,心知在上天賜給我們這段短促的時間裡,仍然有自己的目標需要追求。
——
艾倫‧狄波頓,〈結語:關注內心的需求〉

原以為自己早已把艾倫‧狄波頓的書本讀過一輪,然而從圖書館的借閱紀錄卻發現這可能是一種錯覺,只好再重新借閱、重新閱讀。

這本《新聞的騷動》從政治、經濟、名人、災難各個層面或議題切入探討,但個人卻感覺狄波頓在一開始的序文,就已經把本書的一切精華全盤托出,頗值得大家靜心品讀


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704142.html
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作者:艾倫‧狄波頓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14-05-29

作者簡介
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

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學家、製作人。狄波頓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不僅風靡英倫,全球各國更爭相出版他的作品,目前已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書評人康納立 (Cressida Connolly) 讚嘆狄波頓是「英國文壇的奇葩」,葛雷茲布魯克 (Philip Glazebrook) 則認為:「這種奇才作家,恐怕連掃帚的傳記都寫得出來,而且這柄掃帚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狄波頓在推出本書的同時,也策劃了新聞網站「哲學家郵報」(www.philosophersmail.com/‎),以英國小報《每日郵報》網站的模式來運作,探究政治時事和名人八卦背後的哲學涵義,並由「人生學校」的哲學學者們執筆。個人網頁:www.alaindebotton.com。狄波頓作品:《哲學的慰藉》《我談的那場戀愛》《愛上浪漫》《吻了再說》《擁抱似水年華》《旅行的藝術》《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機場裡的小旅行》《工作!工作!》《宗教的慰藉》《無聊的魅力》。

Excerpt

1.
這種東西不附任何說明指示,因為這理當是世界上最普通簡單、顯而易見並且平凡至極的活動,就像呼吸或眨眼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間隔——通常不超過一個晚上 (而且經常還短得多;我們要是特別躁動不安,說不定只熬得過十或十五分鐘)——我們就會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檢查一下新聞消息。我們暫停自己的人生,以便再次取得一份關鍵資訊,看看這個世界自從我們上次檢視新聞以來,又發生了哪些最重要的成就、災難、犯罪活動、流行疾病以及感情糾葛。
以下乃是一項習作,試圖把這種隨處可見而且眾所熟悉的習慣呈現為一種充滿古怪與危險色彩的活動。

2.

新聞致力於將世界上最不尋常也最重要的事物呈現在我們眼前:例如熱帶地區的降雪、總統的私生子或者連體嬰。然而,新聞雖然堅決追逐異常現象,卻總是巧妙地迴避將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對其本身在我們人生中達到的重要地位也總是避而不談。新聞機構雖然竭盡心力報導非凡奇特、腐敗墮落以及令人震驚的事物,我們卻可能永遠看不到「全球有半數人口天天都著迷於新聞報導」這樣的頭條標題。
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新聞一旦取代宗教而成為我們主要的指引來源以及權威標準,社會就進入了現代化的階段。在當今的已開發經濟體當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前的宗教信仰。新聞截稿時間與禱告時間的疊合程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晨禱成了晨間新聞,晚禱則是晚間新聞。不過,新聞不只是時間表與宗教近似,也要求我們必須抱持猶如面對信仰的那種崇敬態度。在新聞當中,我們也盼望獲取啟示、得知哪個人是好是壞、找出苦難的原因,並且瞭解人生在世的道理邏輯。同樣的,我們如果拒絕參與新聞的共同儀式,也可能被人視為異端。
新聞懂得如何隱藏其運作機制,因此相當難以質疑。新聞以自然平緩的語調對我們侃侃而談,毫不提及其充滿前提假設的觀點。新聞沒有揭露的是:這種活動不只是單純報導世界上發生的事情,而是根據其本身高度的特殊關注而不斷在我們的腦海中形塑出新的世界。

3.
……
現代社會雖然總是把教育掛在嘴邊,卻忘了檢視對現代人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工具。不論學校教室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教學成果,透過電波與螢幕傳達的聲音與影像才是更加有效而且持續不停的教育。我們只有在人生中的頭十八年左右窩在教室裡,後續的人生則是一再受到新聞媒體的教導,而且新聞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力也遠大於任何學術機構。我們的正式教育一旦結束之後,新聞就接手成為我們的老師。在為公共生活設定基調以及形塑我們對外在社群的印象當中,新聞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新聞是政治與社會現實的主要創造者。正如革命人士所深知的,你如果想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心態,該去的地方絕對不是畫廊、教育部或名小說家的家裡,而是應該把坦克直接開到國家的神經中樞:新聞總部。

4.

身為觀眾的我們為什麼一再檢視新聞?其中一大因素是恐懼。即便只是短短一段時間沒有接觸新聞,我們的掛念也不免愈積愈深。我們都知道一眨眼間就可能發生多麼嚴重的災難:一架空中巴士A380客機可能因為油管破裂而在空中化為一團火球,非洲蝙蝠身上的病毒可能跨越物種藩離而滲入一列人滿為患的日本通勤列車的通風管內,投資人可能瞬間引發擠兌風暴,一名看似正常的父親也可能突然以殘暴的手段殺害自己兩名可愛的子女。
我們自身周遭的一切很可能顯得平穩而安祥。在花園裡,微風也許吹拂著李樹的枝條,灰塵也可能緩緩積聚在客廳的書架上。不過,我們深知這種平靜乃是特例,不足以反映出人生混亂而猛烈的基本狀態。所以,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平靜的狀態就不免令人感到擔憂。由於我們內心懷有這種災難隨時可能發生的認知,所以才會在等待新聞頭條顯示於手機螢幕上的時候不自覺感到一股微微的恐懼。我們遠古的祖先在黎明前的寒冷時刻想必也感受過類似的憂慮,納悶著太陽會不會再度升起。
……

5.

……
質疑新聞為什麼重要,並不是假定新聞不重要,而是希望能夠以更有自覺的方式面對我們吸收的資訊。本書是一份現象學的記錄,呈現我們與新聞的各種接觸。本書從許多不同來源蒐集了片片段段的新聞報導,並且刻意加以深入分析——遠比這些新聞的生產者所預期的還要深入得多——抱持的基本假設是這些新聞片段值得研究的程度可能不遜於詩文或哲學。
新聞的定義模糊不清,是刻意造成的後果。儘管各個新聞機構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卻也有足夠的相似之處,因此我們顯然能夠提出一個概括性的類別,將傳統上的各個新聞領域——廣播、電視、網路與印刷新聞——以及左翼與右翼還有高雅與低俗等意識形態都涵蓋在內。
本書的探究計畫具有一個烏托邦式的層面:不僅探究當前的新聞是什麼東西,也試圖想像未來的新聞能夠成為什麼樣的理想模樣。想像一種理想的新聞機構,不表示對當今的媒體所面臨的經濟與社會現實漠不關心,只是希望藉此擺脫我們可能太輕易接受了的各種悲觀假設。

6.

……
新聞的喧鬧紛亂已經滲入了我們最深的自我當中。在當今這個時代,能夠達到片刻的平靜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能夠安然入睡或是與一名朋友毫不分心地交談簡直有如奇蹟——而且我們必須發揮多麼高度的自制力,才能對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的新聞置之不理,在一天的時間裡靜靜聆聽著雨聲和我們自己內心的思緒。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099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