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11/03 09:36:31瀏覽972|回應3|推薦7 | |
有個成語叫做「朝令夕改」。教育部對於六歲以下孩童學英語一事,就是這句成語的最佳註腳。其實「朝令夕改」可以有兩種解釋,正面的是,從善如流;負面的是,思慮不週。不管是哪一個,都凸顯台灣這個社會生病了。 教育部社教司長柯正峰在上午,說:「六歲前是否適合學外語、珠心算等,跟腦力、記憶相關,學者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六歲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但幼教學者認為幼兒不適合學習用腦力思考、記憶或背誦,然而藉由律動學習,可快樂成長。」此話一出,引起社會反彈,於是教育部長吳清基在下午改口說:「六歲以下可學美語,但必須『快樂學習』。」好個從善如流的教育部長! 教育部長固然從善如流,但也暴露了對學者專家的不尊重。既然「幼教學者認為幼兒不適合學習用腦力思考、記憶或背誦」,為什麼社會反對聲浪一起,政策就轉彎了呢?難道這些幼教專家的學養、經驗都是假的,全都比不上家長?如果真的比不上家長,乾脆由全國的家長們來決定教育政策,這樣豈不更單純? 最近的金鐘獎,由天心、潘瑋柏分獲影后和影帝,結果網民說三道四、罵聲連連。令人不解的是,並非潘瑋柏自封影帝,而是一群資深演員和有關人士組成的評審團投票支持他的,為什麼罵他呢?其實罵潘瑋柏的人,基本上是「自我中心」、「井底之蛙」,最嚴重的是,這些人不尊重專家。 為人父母的,都希望兒女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於是能補習的、能學習的,盡可能往孩子身上加,因此,柯正峰發表這樣的說法時,自然會遭到強烈反彈。可是,如果柯司長提出數據說,六歲以前學習英語、作文、珠算……等,將損害腦部發展達若干個百分點,或者快樂指數少於平均值達若干個百分點,我認為,家長們就會好好思考一下問題的嚴重性了。由此可見,教育部在發表這個政策之前,並未深思熟慮該如何說服家長們,以達到保護六歲以下兒童的目的。 何謂「快樂學習」?快樂如何定義?快樂如何丈量?在又唱又跳的環境下,就一定快樂嗎?不從學習環境的改善著手,不對補習班教育方式和師資持續追蹤,不對不肖業者嚴加懲處,會有真的快樂嗎?以吳清基先生這種「從善如流」的態度,一旦遇到業者反彈,恐怕政策又要轉彎了。也許該考慮下台了吧。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