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18 10:31:34瀏覽1025|回應2|推薦0 | |
猶記得大學時期,某位教授講課時說了個故事,台灣民間一些俚語雖然不雅,卻有其典故。例如姘頭被稱之為客兄,找姘頭就是討客兄,這是說明早期閩客經濟地位不平等,許多客家男人到閩南地主當工人,因為勤奮認真,而為主人家女人所青睞,進而成為入幕之賓。客家婦女則對通姦女子稱之河洛嫲,也是因為男人外出打工,結果與地主家中女士產生情感問題,進而成為家庭問題。在台灣民間已經不分閩客都把姘頭稱之為客兄、客哥,這是語言融入在生活習慣中,早已沒有歧視的意味。 所以,客兄不是歧視客家人,河洛嫲更不是辱罵閩南女性!這是台灣早期移民社會的另一種寫照! 前陣子,李登輝被罵老番顛!奇怪怎麼沒有任何一個原住民出來抗議這是侮辱原住民?邱意瑩說了一句番仔,卻得到那麼大的“迴響”,感覺上邱似乎比李還要被原住民看重哦! 早期漢人與原住民交易,由於彼此經濟價值觀不同,對漢人很重要的,原住民不見得看重;原住民很重視,漢人確認為那些便宜得很!這沒有什麼錯,早期英國人來到台灣,載著便宜的印度煙土高價賣給台灣人換取廉價的紅茶,運回英國又是高價售出,這本是商人的行為,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商人就已經是這麼做,所謂賤買貴賣的道理。只是漢人欺侮原住民不懂漢人的規矩,欺騙其蓋手印藉以廉價取得高價物甚至土地,原住民時有反悔,而出草企圖收回這些權益,因而台灣俚語中對於孩子牛脾氣就稱之為番,所以客家話有番股、番嫲,閩南話有番仔、那麼番等。說人迷糊,閩南話多了個番顛,這是歷史遺留下的語言,每個時期都有,如果強要說這代表歧視,不過是借題發揮罷了! 早期台灣人稱大陸來的叫長山,後來慢慢演變成49年後來的大陸人,被稱之為阿山仔,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這麼說,因為彼此已經融入。反而是番,還是存在我們生活語言中。學生嬉鬧的語言還是會有番這個形容詞,很多人根本不了解這與歧視原住民何關?因為這個字早就脫離當初的涵義,而是變成人民習慣用來形容不可理喻、蠻橫不講理的用詞。如今台灣社會還有類似這種歧視的語言存在,例如大陸妹,許多陸配嫁到台灣孩子都已出社會了,還是會被鄰里稱之為大陸妹,有些時候不是用單純歧視來形容,而是已經成為習慣。筆者大嫂已經快60,由於當初結婚時,做的非常隆重,有許多親友還稱之為新娘仔,而不是呼其姓名。 要改變這個用詞習慣,需要的是時間,以及所有文獻都要修正,古代稱外族為夷狄戎蠻,而後統稱番,甚至有所謂理藩院,當年朝鮮、越南還被中國認為是自己的藩屬,難道這些國家人民要所有中國古籍都把這些歧視字眼去除或修正。 糾正邱意瑩的用詞方式可以,乃至於要求教育部修訂相關教科書改正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習慣用法都可以,至於把此無限上綱到所謂種族歧視,那不過是好事之徒無聊的行為!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