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03 14:34:06瀏覽3006|回應5|推薦13 | |
台灣早期,這裡是原住民(先住民)的樂園,彼此有相互默契的獵場,生活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多餘可與中國沿海居民做換物交易。 明鄭統治時間太短,加上局限在中南部,貢獻實在有限。清初擔心明朝遺民死灰復燃,而採取的消極管理方式,在很多研究文獻中似乎顯示台灣進入冰凍期。然而,人民的力量之大,即便至今,仍是政府所無法掌控。從雍正到乾隆,宗族集體式的移民開發台灣,在北台灣就得到明顯的進展(例如木柵張姓),從此直到中法戰爭前,這個時期的台灣可算是錢淹腳目的時期。 台灣的肥美得不到清政府的重視,而被日本人奪取。看過許多日本統治時期的調查資料甚至於規劃文件,都看得出日本人對台灣的積極與用心。然而終究帝國主義者目的在奪取,建設只是工具罷了,台灣人也只能忍耐度日,至少民間生活還算安定。 有很多研究指責日本人在大戰期間嚴格控制台灣人民的生活以及用品,其實看過“阿信”或者“螢火蟲之墓”裡面的情節,實際上即便日本本土在戰爭影響下,日子也不見得比台灣來的好。大戰期間有回家母正在菜園工作時,目睹美軍轟炸機低空飛過,炸毀的不僅日本人的房舍,更多的是一般台灣平民百姓。 祖父早逝,二伯為日人徵調到南洋,不到一年回來幾成廢人(終日瘋瘋癲癲,最後自殺)!大伯逃避徵調,由先父代為服“奉公”被調去屏東修機場,由於工作太累,集體逃回桃園,從此躲進山區!大姑父新婚不到10天就被徵調到菲律賓,幾個月後告知被美軍炸死了!叔父害怕被徵調,要祖母花錢買工(也算替代役吧),只是當時家裡有剩下男丁的根本沒多少,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有人建議,找人幫忙換成日本名字,就可以免除這些勞役,祖母花錢改姓,因為家裡務農而選了とみた,富田,大伯就叫富田太郎,二伯就叫富田次郎,先父躲在山里,三郎變成叔父。記憶中大伯還一直被族人稱為“塔羅”。 國民黨來了後,並不急著建設,只是把台灣當成“復興基地”,一般人民生活較諸戰前沒多大變化,依然貧苦。其時各行各業都辛苦,族裡因為務農,收入大多為地主拿走,自己所剩不多。先父從農村搜集白米,褙到基隆去轉賣(當時是違法的),才有能力讓自己孩子唸書,筆者大哥在當年念到初中,已經算是不得了的事(湊巧在基隆碼頭目睹百姓被綁上石塊扔進海裡一幕,這段記載也保存在桃園縣耆老訪談記錄上)。大哥在學校參與別人對時政的議論,被抓進憲兵隊,幾天後不成人形的出來,從此變得神經兮兮,不到20歲就過世了(這也是先父一再叮嚀我們不能參與政治的理由)! 兩岸間因為美軍的的協防,的確讓台灣可以稍微鬆口氣,但是整軍備戰一直沒停過,小學時,禮堂被作為戰備白米存放處,直到畢業,裡面老鼠比貓還要大!台灣經濟也在全民努力下開始起飛,小而美的企業更是這波主力,各式各樣廉價、仿冒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艾迪達的D被改成B、PUMA的U被改成A。。。。),而有紡織王國、球鞋王國等美譽,也是美國301首要目標之一。 今日適值所謂九三大遊行,筆者拉雜說了一堆,主要就是讓大家頭腦清楚,台灣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當年國民黨跟隨敗逃至台灣的人們,如果不能了解這段歷史,再過去就是太平洋了!困苦的日子不是只有軍公教,百姓也一樣!經濟好的時候,國民黨強推18%優存,可曾看過哪個台灣人上街抗議? 18%有其歷史背景,馬政府不顧財政困境,強行讓其法制化,這是為了選舉而買票的行為!照顧軍公教,這是人民同意的事,但是要看能力!當年制定時,定存甚至可以到達12%,那麼人民交錢補利息還勉強可以支持;如今幾乎已經要到0利率的時代,18%對下一世代的負擔就太沉重!這根本無關信賴原則,而是剝奪下代的生存權! 取消18%也許會引起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彈,或許可以將優惠從定額改成浮動,當年18%產生是因為利息最高還有12%,也就是從市場利率增加50%而定出。如果以這個原則,讓優惠利率合乎市場機制,也就是以市場平均利率多給50%,是不是比較合乎世代正義?鄉愿式的將18%變成9%根本不是解決問題,只是拖延問題的爆發! 反對改革者(通常都會說自己支持改革,但是利益一點都不能少),一直說經濟不好、年金破產是政府無能所致,不能拿走他們即得的利益。西漢初期,經濟蕭條,而有天子不能具鈞駟,而丞相、將軍們只能坐牛車帝,從上到下共體時艱,才有後來的漢武盛世。優惠可以給辛苦的軍公教,但是在這個時間領取18%就太過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