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16 18:50:56瀏覽1220|回應8|推薦16 | |
見許多人不知道文學還有「分類」,所以嘗試簡單的說明一下。文學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純文學,也可稱嚴肅文學、表達文學(Express Literature);二是通俗文學,又可稱輕鬆文學、逃避文學(Escape Literature)。前者重文筆與內涵而輕故事性,後者則反;出發點兩相異,故不能也很難相提並論。 多數人會覺得純文學很悶很無聊,因為這種小眾文學的娛樂性質很低,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有些只要多看幾次即可,有些只有專家學者或知音才看懂。純文學重「人性」的描繪,試圖寫出一個活生生的「人」,追求個人藝術的極至,通常含有晦澀難懂的弦外之音。若非有心鑽研或存心找碴,鮮少人會捧著這類書籍看;這也就是純文學經常「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銷售量平平或者慘不忍睹,買的人多半也是看沒幾頁就轉手賣出。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花很多時間在純文學上,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專家學者,看不懂很正常;不過也別老是抱怨書寫得太艱深,有時是自己該提升鑑賞能力。雖然閱讀純文學無法得到立即的爽快,但對長久人生中的各種思想是很有幫助的。 通俗文學很容易攏絡多數人的心,因為大眾文學能在你無聊的時候陪你打發時間,或在緊繃的時候幫你放鬆心情,大多不需要很用心的思考弦外之音,讓你體會「閱讀即是享受」的樂趣。通俗文學重「人心」的貼近,意圖拉近與讀者的心靈距離,利用高潮跌起的劇情,幫你在書裡做盡現實不可能或很少發生的事,完成你的夢想。通俗文學常跟「商業」套上關係,儘管不是每一本都是純粹的「商品」,也不是每一本都毫無內容,都不可諱言,多少帶有一點金錢指向,畢竟這不是重讀者的「質」的純文學,是重「量」的通俗文學。雖然通俗文學對長久人生中的各種思想之幫助小得多,但得到立即的爽快之效力是非常高的。 或許有人會說純文學矯情做作,刻意寫一般人看不懂的變態文章;那反過來,也可以有人說通俗文學阿諛諂媚,盡在表面耍花招騙小孩。呵,這樣你來我往的,何苦? 其實,這都是一些偏激的誤會。 溫瑞安曾在序裡說:「我甚至還認為那一小撮『知識份子』矯飾、偽善、假反省。實自我自大、無病呻吟,有疾就痛哭慘嚎的作品,早就與群眾脫節,賣弄文字辭藻,強調變態清高,表面吹捧實是大家蔑視,那調調兒的『文學作品』,我早就無心參與,不想再搞。」這段話是起於部份學術界的人不屑武俠小說這題材,或因「吃不著的葡萄就是酸的」心態,對自己搞不來、寫不好、弄不清的事物,就一鄙視處之。或許是因自己致力的通俗文學被誤會,正在氣頭上,筆者認為太過偏激;若溫瑞安說的是對的,那純文學的作家八成就要自盡了。 網路作家Licca曾說:「網路讓我疲累,只因我們選擇註定的孤獨,牽扯網路帶來的喜悅極為稀薄,但我們不該也不需要被其支配。……我現在致力的喜悅,是孤獨的喜悅,網路只是群眾的幻象,最終還是該回歸自我,因為我們選擇的並不是媚俗的擁抱大眾。」莫大也說:「我必須得如此困頓下去苦澀、乏味、不被認知,一無所得以迄於終。」 純文學作家為了保有自我與靈魂而選擇遠離大眾,結果落得懷才不遇的下場;寫得極好,賞識的人卻太少,若非運氣好,「缺錢出書」則成為他們無法出頭的原因,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沒人看就沒資格作夢。通俗文學選擇與大眾共處,作者能夠很輕易的與讀者分享,作者自信,讀者高興;但有了錢與名聲卻失去了自我與靈魂,文味過於意表,所以有些文學批評家會很不屑。無論是哪種文學,最後都是寫給人看的,只是各自有不同的讀者群、問題,以及路途的遠近長短。這不是孰輕孰重的爭鬥,兩者應當並重,但在不平衡的狀態下一定會出問題。 事實上,選擇純文學之路的作家比選擇通俗文學之路的作家還辛苦、寂寞,風險也大得多,唯一的利益只有流芳的時間「可能」非常長,萬一成功的話。通俗文學則反之,但還是有少數作品能像《三國演義》流傳千年。白先勇與瓊瑤是差不多時期的作家,瓊瑤在大紅大紫後已逐漸被人們遺忘,白先勇雖在開始的名氣遠不及瓊瑤,卻在台灣文史上存活下來,時代的口味變換是很快的。有人不甘寂寞,也有人耐心等待,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一體兩面,有好就有壞,筆者無權干涉。總之,無論是要把書寫到專家學者都讚不絕口,還是平民百姓都愛不釋手,都需要費好大一番功夫。 好了,在你下筆創作之前,選擇了哪一條路?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