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證心辨06---開車
2009/09/05 16:50:26瀏覽356|回應0|推薦0

修證心辨06---開車
 
文/玄聖觀 2009/01/05
 
  各位同修好  今天修證心辨  我們來談談  開車:

  不用在下贅言,很多人,甚至每個人都有開車(騎車)經驗,一定很豐富及滿腹牢騷!!!

  那當然!地小車稠的台灣,不塞車還蠻怪的!其實美國 中國大陸 歐洲各國也是一般,好不到那裡;尤其是從事運輸或跑業務的同修,更是恨不得飛過車河到達目的地!你爭我擠,所謂的卡位戰!  一遇到"龜速"或者是"初學開車者"更是爆發一陣喇叭交響樂團及瞪白眼大賽 眾生百相臉譜大展全都現形!有些開上人行道,路肩, 甚至逆向行駛....花招百出!

  各位是否有留意到?眼前的一切景象,為何如此 ?在下認為:這就是人生

  人生在世有如從甲地到乙地,路上形形色色,障礙很多,左邊充出一輛機車,右邊跑出一個小朋友;前方大卡車慢吞吞又冒黑煙,不一會兒十字路口全打結了,手機卻接不停;稍微一分心,擦撞前車.....真是夠了...哇咧*/&%#@!!!

  其實每個人都與週遭共業,共同於同一時空,完成某一些應該完成的事與物,事情一來,喜怒哀樂愛恨慾,七情全數到齊,我們就跟著演,還津津有味,樂此不疲,也脫離不了!

  故    道祖--老子認為:一切景象發生於眼前,應以清靜觀之  ,不動於心 , 不逃離也不參與,心如止水  形要習水 . 道德經云:上善若水  ;水往低處流 , 萬流歸海,有德之人  不爭強好勝 ,如水置於各式各樣容器,即成其形 , 可包容不針對,恰似厚德之善者,萬德歸身   平時靜坐,反觀一切種種事態,生起與消滅 , 傚法天地日月消長 , 陰陽互動   境界一到平心靜氣,   從容以對 ,   但這是高深境界 ,  需要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朝之寒,更何況了脫生死大事.

  故說平時不論同事,同學,長官,下屬,老師,雙親,子女,兒孫,妻小,朋友,甚至不認識的路人,昆蟲,動物,景象等等,會發生於自己周遭的人事物,皆有因緣,緣起則聚,緣滅則散,反覆無常.  

  觀世音佛祖 成道也因海潮反覆來往,不動於心,不融於境,何來何往,無住於心,萬象皆空,萬法皆空,無我相 人相 壽者相 如夢幻泡影 不在五行之內跳脫於三界之外    萬仙諸佛皆得無等等  阿蒻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正等正覺--亦如   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於 清靜經云: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強名得道  比平凡人還要平凡   萬象皆捨,直入真空無極  .

  故我們凡夫俗子,一點也不平凡,開車(為人處事)橫衝直撞,稍有阻礙(逆境紛擾) 就喇叭交響,破口大罵(貪嗔癡)  真是凡夫俗子....

  平日簡易修為可依日用玅經修習,  給自己10-20分鐘,找回自我真性 , 下次開車,想想所遇到種種境界,   處之泰然 ,  或許你我會發現  自己脾氣不再亂成一團 ,  再加上平時無畏施  無相佈施   積功累德   他日仙籍定留名  莫忘 抬頭三尺有神明  以此共勉

                          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

  老君曰:日用者,飲食則定。鎮日獨坐,莫起一念,萬物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黏,齒牙相著。眼不視物,耳不聽聲。一心內守,調息綿綿,微微輕出,似有如無,莫教間斷,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內甘津自生,靈真附體,自知長生之路。

  十二時辰常要清淨。靈臺無物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淨。身是氣之宅,心為神之捨。意行則神行,意住則神住。神住則氣聚。五行真氣,結成刀圭(註),自然身中有身。行住坐臥,常覺身體如風之行;腹內如雷之鳴。沖和氣透,醒醐灌頂,自飲刀圭。耳聽仙音,無絃之曲,不撫而自聲,不鼓而自鳴。神氣相結,如男子懷胎。得觀內境,神自言語。是虛無之宅,與聖同居。結成大丹,神自出入,與天地同年,日月同明,脫離生死矣 !

  每日休教有損失。十二時辰,常要清淨。氣是神之母,神是氣之子。如雞抱卵,切要存神養氣,能無離乎,妙哉!玄之又玄。人身中有七寶,是為富國安民,精氣盈滿也。

  故曰:心腎氣血腦精髓,是為七寶。歸身不散,煉成大丹,萬神盡登仙矣。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

  敬天地,重日月。懼國法,依王道,孝父母。上謙讓,下和睦。好事行,惡事止。成人學,破人斷。高知危,滿知溢。靜常安,儉常足。慎無憂,忍無辱。去奢華,務真實。掩人非,揚人德。行方便,和鄰里。親賢善,遠聲色。貧守分,富施惠。行平等,休倚勢。長克己,莫嫉拓。少怪貪,除狡猾。逢冤解,積人行。許不違,話有信。念孤寡,濟貧困。救危難,積陰德。行慈惠,休殺生。聽忠言,莫欺心。依此行,可超昇。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32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