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寰海千里闊 得失方寸間
2008/04/30 16:19:40瀏覽675|回應0|推薦1

寰海千里闊 得失方寸間

文/禪108

  二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參加了一個在別人眼中都認為沉悶的初級茶藝班。當時,我自己也認為這是很奢侈的課程。課程中教我們如何辨認茶的種類、好茶的特質、泡茶的技巧、品茶的技巧及各類茶具的運用等。

  最近有一位上師送我們每人一套手工精致的紫砂茶壺,每套都不一樣。有些禮盒外面,更有上師自提的詩。我盒子上的詩寫道:「寰海千里闊,得失方寸間」。茶壺握在我手中,詩盤旋在我心裡,瞬間真的有些感動。而這套雕刻上詩句的茶壺,喚醒了我當初學茶藝的回憶,也深感慚愧,當初所學早已忘得七零八落。

  以前不了解,別人泡茶時為何總把剛燒開的水,淋在只裝了茶葉的茶壺外面。當時還以為那是泡茶者在故弄玄虛,想表演給人看,他能提起熱燙的茶壺。

  後來才知道,原來「淋壺」是大有學問在。因為介於最恰當的熱度,才能泡出比較芳香的好茶。熱水一沸騰就先「淋壺」O有三個用意:第一是讓剛於一百攝氏沸騰的熱水稍降溫,至恰當的溫度後才沖進茶壺中﹔第二是先給予茶壺熱度,以避免熱水在沖茶時,熱度被茶壺吸收﹔第三是讓熱度將茶壺內的茶葉薰出它的獨特芳香。

  這讓我深深感嘆--「環境」對人的薰陶是多麼重要。恰到好處的「溫度」能泡出最好的茶,讓茶發揮出它蘊藏的內在芳香。恰到好處的「天時」、「地利」及「人和」,能讓人在他的一生盡情地發揮他的潛能。

  這其中,「人和」是比較有選擇性的因素。尤其是在交朋友方面,如果誤交損友則容易誤入歧途。在我們學佛修行的大道上,跟對了師傅是非常重要的,身邊的善知識也非常重要。在茫茫人海中,要好好修行就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而且要盡量遠離會讓我們迷失的人或事。很多人就是因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只怕要回頭時,已失了人身。

  曾經有一位很愛看皮卡丘卡通的師兄告訴我:「要修行成就,除了依止「得證的上師」和親近「善知識」外,再沒有其他的方法。一個人要成功,只有兩件事,一是跟對「人」﹐二是看對「書」。依止得證的上師就是跟對人﹔親近善知識就是看對書。「實修」雖重要﹐但上師和善知識更重要。「實修」可比喻成「車軌」,上師猶如「車站」﹐善知識就是「車票」。如果買錯車票,或上錯車站,任您再有耐心的在火車上坐著,一輩子都到不了想去的地方。」可見這對一個修行人有多重要,能不能到達修行境地,都在「方寸之間」。

  那位愛看比卡丘卡通的師兄還告訴我,世尊在《吉祥經》中的開示﹕「勿近諸愚者﹐親近諸聖賢。供養應供者,是最上吉祥。」

  這故事是說,有位菩薩轉世為一男孩,帝釋天王曾向他承諾將滿足他的願望。於是,男孩要求:「不接近愚癡者」。帝釋天王感到驚訝,問他為何如此要求。他說:「愚癡自以為是者,他們對於不了解的事情得不到解答時,就會因此憤怒或爭執不休,所以不願遇見和接觸愚癡者,更不願與他們起爭辯。」

  藉此,那師兄常提醒我「別去跟豬打架,因為這樣不僅會把自己弄得很髒,而且還會讓豬感覺很快樂。」

  一句「寰海千里闊,得失方寸間」,讓中文程度不好的我一直推敲不出它真正的含義。它警惕我,好好利用好環境的因素修行,免得因環境一時的感染或迷惑而在「得與失」之間造成千古恨?

  人生名利數不盡的「得與失」,行者若「無分別心」以對,則無失也無得,心寬,天地亦寬矣!

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於心

  收了一套紫砂茶具當禮物後,心裡的一陣感動很快就隨繁忙的工作,暫擱腦後。三天前,送我紫砂茶壺的上師突然來函,寫到﹕「只想送上一語:『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又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生苦短,若是因為他人而使自己苦多於樂,更是不值。」

  衷心感激這位上師,把我從牛角間拉了出來。常常為了避開別人的口舌是非,寧願「閉門造車」,躲起來耳根清靜,讓上師看笑話了。原來有智慧的人,總是把世界看得更清楚。而如我般愚昧的蠢人,才會去想很多「藉口」,準備來給自己下台。

  泡一壺茶,會因茶葉浸泡的時間而有別,第一杯永遠都不會比最後一杯濃。每杯來回均分的茶總還是「濃淡」有別,最後分剩下的茶,倒進「茶海」(茶具之一﹐又稱公道杯)中儲存。最後在「茶海」中累積的茶,才是最均勻芬芳的。

  以前常告誡固執的自己,要像「茶海」一樣﹐接納所有人對我的缺點所做出的各種評論,再把這些意見綜合,均勻消化後以求改進,滿足每一個別人,盡力在別人眼中演出一個合他人心意的角色。但,現在我發現我錯了,因為我根本永遠無法滿足每個人的種種意見。反之﹐我不應該以「茶海」悲觀的態度自居,一味接受別人給予的評語,而是應該以「茶海」包容樂觀的態度,去吸收別人的精華及經驗於一身。換一個角度的「茶海」﹐就換了另一個積極的觀念。

  記得當初,我告訴上師﹕「人言可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討厭被是非糾纏,偏偏容易被人相中,說些是非,拿來當茶餘飯後閒嗑牙,讓我很不愉快。為了避開別人的口舌是非及無聊批評,寧願選擇盡量躲開人群。  現在回想,原來那是被自己的執著綁住,「我執」在做祟﹐總想像別人眼中的自己如何﹑如何。

  我怎麼可能為每個批評我的人,去改變自己的個性及生活?人生苦短,為什麼還要限制在別人給我的「框框」,及無理取鬧的批評中生活?我並不想做個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會做到滿足「每一個別人」對我的看法。別人不了解我,我又何必去勉強別人來接受自己?曾幾何時,我竟然變成向人搖尾乞憐的小狗?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終於明白,不管別人怎麼說,只要盡本份,無愧於心,不必太在意別人的意見。

  心中非常感謝那位上師﹐千句萬句的感謝!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82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