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習慣性的想法?
它是一般人從小養成的一個感情習慣與學習的邏輯。
我們不是要完全顛覆這種「習慣」,而是當不幸的事件發生,造成我們直接或間接的傷害。
這時候就要利用到「脫離習慣性的想法」,拯救自己。
比如現在,我無緣無故被馬路上的機車大盜搶走皮包,裡面有身份證件和八千元的現金。
依習慣我會生氣、憤怒,自覺倒霉,為什麼搶我不搶別人。
但這樣生氣,可能持續一星期、一個月也於事無補,只是持續的傷害自己的身心。
這時候就要使用脫出習慣性想法,認為錢和證件被搶不要緊,還好,手沒被西瓜刀砍傷。
萬一錢被搶,手被西瓜刀砍傷。也要慶幸自己只是手受傷,沒有被砍成殘廢。
如果真的錢被搶,手被砍成殘廢,也要感謝上帝,自己保住了一命。
脫離習慣性的想法,是要迅速的脫離不幸的情境,以免不幸的情境延伸,使自己陷入更不幸的事件中。
脫出習慣性的想法,能用上的地方有許許多多。
小至上台演講,也可以把觀眾不當人看,認為他們只是一棵棵的草木。
自己正在曠野的山谷上,面對一棵棵草木講話,面對草木講話有甚麼好緊張的?
遇到大人物也不用害怕,就把他當一隻螞蟻也可以,「說大人而藐之」,螞蟻有夠「藐」了吧。
大至人生道理的頓悟,也可用這種想法去得到。「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種頓悟人生的過程,不是來自「脫離習慣性的想法」嗎?
有人提出 「逆向思考」的道理,這和 「脫離習慣性的想法」類似,但不相同。
逆向是180度的反向思考,也就是黑看做白,禍害就是福氣,痛苦當做快樂。要做到這種180度的逆向思考,不容易啊!
「脫離習慣性的想法」,則對事物可做30度正反向的思考,45度正反向的思考,90度的正反向思考,當然也可做180度逆向的思考;甚至還可做歸零的動作,讓事物不見了。含蓋面是比逆向思考,更有廣度,較有可行性。
黑不一定要看做逆向的白,可以看做灰,也可以看做紅、黃、藍、紫…等,只要不是黑都在思考的範圍內。
禍害也不一定非想成逆向的福氣不可,可以想成這是人生必經之路,也可以想成它可讓自己成長、苦盡甘就來、過完冬天春將臨、訓練自己的能力…等。
我們可以把世界的知識當作一個大球體。
一件事情的發生,等於是球體內的一條半徑,「逆向思考」就是這條半徑的另一端半徑知識,兩條半徑合起來,代表球體的一條直徑。
球體的知識含有無限的半徑與直徑,「逆向思考」只代表其中一條知識,思考的範圍明顯不足。
「脫離習慣性想法」所代表的思考領域,是去除這條半徑所含蓋的無線條半徑範圍;當然我們可選擇「脫離習慣性想法」,也可選擇不使用它;如此說來,能用的方式就是包括整個世界所有的知識。
多元的社會,原本就要有多元的思考模式。
一件事情發生,不是只有一種解決的方法,可是許多人都忘記,還有其他許許多多不同的解決方式讓你選擇。
不要抱怨生活困苦、日子難過,因為你沒脫離習慣性的做法,選擇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拿到山上種香菇、靈芝,一樣能成功發大財。
人類之外還有許多未知的知識領域,理性與邏輯的判斷有時阻礙人類知識的成長。
跳脫習慣性想法,發現人生另一種美,也讓人類進入到另一階段未知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