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02 08:24:12瀏覽483|回應0|推薦0 | |
在這歷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朋友、宗教、國家民族性等等...許許多多元素都會影響人格發展,俗稱龍生龍鳳生鳳,意指原生家庭的教育觀念是影響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元素。 我們的面相會隨著自我想法而改變,即所謂相由心生,而我們的心性善惡會藉由面相呈現,我所懂是我師父所教,能教我代表老天爺熟稔識人之道,所以祂們不需透過人的語言及文字表達才會了解人的心性,觀人之術是祂們成仙成佛得道前必修的課程,修此課程無年限今生未修畢來生再來修。 而觀面相知心性要從何修起?從行道中修起,做中學邊做邊學,而不是由誦經中學習,誦經是初階段心性面相的調整,初階段年限多久?不知,有人誦經一世心性未曾改變,因為入道難,難在何處?難在要知心性善惡需吃虧,不吃虧焉知人心深層之善惡焉能觀面相知心性,許多人滿口滿腹經綸滔滔不絕,東一句佛經說西一句金剛經說,什麼都可說吃虧事不用說。 我師父說:一般人會將人區分兩大類,認識與不認識,認識又區分交深與交淺,而深淺定義相當廣義多數發生在財利問題,許多人是認識未必協助,不認識更不用說,這是正常因為人心太險惡,換個角度看是被騙怕了,也就是說人心險惡的魔會影響助人的心,導致一般人會將人區分認識與不認識再決定助與不助,但人常忘記檢討沉思,自己是不是人心險惡的魔。 一般人錢財謀取不易守財無可厚非,但節儉自己又吝嗇他人,此心性是不足取,昔日是黃土一坏當今是火化白骨一堆,空空來空空去,簡單道理但要悟透是何等難,師父常思一個問題,若釋迦牟尼佛以人角度觀點看待眾生,將眾生亦區分認識與不認識,再依認識深淺決定渡與不渡?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至今已2500多年,與當今眾生完全不熟識,眾生求佛祖引渡不就是白求了,依人觀點佛祖只能渡佛不會渡人,因為不認識何必渡。 師父這觀點重點在人的自私自利是可見一般,當人有難相求先論認識與否?再論交情深淺,而自己求釋迦牟尼佛引渡則不分認識與否厚顏懇求,世人理由只有一個,佛祖慈悲我們是人慧根不夠悟不透,既然悟不透有何資格想登天界,既然當人還悟不透,就繼續當人等悟透再說。 知道佛祖慈悲不分認識與否都願引渡,為什麼你自己不慈悲先助人,這就是人性的自私,為自己利益求別人做一百分,傷自己利益一分也不做,眾生只知仙佛慈悲忘記仙佛不是眼盲心瞎,怎會不知人心性的可惡,怎不知自私自利貪瞋癡無藥醫,滿口經綸心性不改是欺騙自己騙不了仙佛慧眼。 寫于二○一六年三月二日星期三晨06:00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