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管日本有多發達,中國都能在5年內再造一個日本 日本下一次超過中國.永遠看不到了。
2016/11/22 08:03:48瀏覽4918|回應0|推薦4
" 日本現代化成就的確很高,然而在總體實力上已經被中國超越,並且永遠不可能再走在中國的前面。 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後的2200年裡,只有在近代不到150年的時間總體實力落後於日本,日本等待了2000年才有機會領先中國100多年,具有高度的偶然性。

日本現在科技和經濟總量都落後中國, 日本民族文化和環境先天的缺陷,注定了其能達到的上限遠遠低於中國。

中國現在重新超過日本,回到自己敢有的地位,該有的自信要有。

除非中國再來一次滿清入關,被落後文明統治300年,否則日本下一次超過中國,也許要1000年,也許要1萬年,也許永遠看不到了。 "
------------
完整原文簡體.但含大量圖片統計數據: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381058

有個“日本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的知乎回答列舉了日本幾十項先進科技,令許多人驚嘆“永遠趕不上”。 寧南山指出這是錯誤的理解,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強於日本,授權風雲之聲發布。 與《百強創新企業數量第一的日本為何企業經營不利》對照閱讀,風味更佳。

不管日本有多發達,中國都能在5年內再造一個日本。

2015年中國GDP是10.5萬億美元,日本GDP是不到4.2萬億美元。 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保持6.6%的平均增速,經濟總量會比2020年增長37%左右,增量為大約4.2萬億美元,相當於在地球上新創造出一個日本這樣的國家。

日本民族從明治維新以來100多年一代代人奮鬥,不惜通過戰爭死亡上千萬日本人,不惜二戰後過勞死一代人達到的成就,現在的中國5年就可以達到,這也表明現在中國的實力達到了多麼強大的程度。 這也是中國領土,人口和資源對日本壓倒性規模優勢的體現。

實際上五年再造一個日本並非只是個預測,在過去的五年,這已經真實的發生了,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第一次超過了日本,而2015年,中國GDP總量已經是日本的2.44倍,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的增量等於1.44個日本。

如果是美國呢? 美國2015年GDP大約17.9萬億美元,如果未來五年美國保持2.5%的增速,8年就能再造一個日本。

要知道日本是世界前三的經濟大國,中美兩國都可以在8年內輕易的在地球上造出一個世界第三。 這也說明中國和美國已經把地球上的其他國家拉開了多大的差距,只有中國和美國達到了10萬億美元級別,其他“經濟大國”全部在1萬億-4萬億美元這個區間。 實際上,2016年中國如果實現了6.7%的增速的話,今年的GDP總量將幾乎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之和。

我們再看看體現一個現代國家力量的工業,我們對日本的優勢比GDP對日本的優勢更大。

2015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28974億元,佔GDP的33%,按照2015年平均6.5的匯率,就是大約3.43萬億美元。 而日本2015年不到4.2萬億美元的GDP中,只有19.5%是工業,工業產值大約8200億美元,中國是日本的4.18倍。

如果中國工業增加值繼續保持6.5%的增速, 那麼到了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將增長29.1%,增量為9980億美元,4年增加的工業產值就相當於一個日本工業的規模。

中國工業4年的增量=1個日本工業的總規模, 4年再造一個日本工業。

我們再看看中國工業的利潤情況。

2015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為63554億元,折合美元為9778億美元,中國工業的利潤超過全日本工業的總產值。

我們再看看代表著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科技情況,在你的腦海裡是不是會直覺一樣的認為日本科技實力比中國強? 接下來的數據相信又會給你衝擊。 中國的科技產出在幾年前就超過了日本。

首先是代表著一個國家對科技投入的R&D經費,中國2013年超過日本



然後我們再看2015年的情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2015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了。





投入超過日本了,甚至已經是日本兩倍了,那科技產出呢?



2005-2014年,十年間世界前1%高被引論文數量中國世界第四,佔全球比例11.9%,前三位是美國,英國,德國,中國超過了日本。

如果我們再看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的文章計算,我們只統計各學科排名第一位的科學刊物。 2014年中國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為5505篇,排名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也超過了日本。

我們再看年度世界物理學十大突破,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中有兩個來自中國,同樣超過了日本。 其中“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成果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第一名,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獨立發現外爾費米子,成果入選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



我們再看《科學》雜誌評選的2015年世界科技十大突破,同樣有2項與中國有關,而日本一項也沒有。 中山大學首次編輯人類胚胎DNA,埃博拉病毒疫苗中國也是參與者。




《自然》雜誌以封面標題和全文的形式發表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體系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學喬傑與湯富酬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人類原始生殖細胞轉錄組及DNA甲基化組景觀圖,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細胞》。

有人問,那為什麼日本這幾年能得十幾個諾貝爾獎,而中國除了屠呦呦,卻沒有獲獎的呢?

其實非常簡單,諾貝爾獎得獎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成就,具有滯後性,日本2008年--2016年諾貝爾得獎人數增加,並非是因為最近幾年發生了科技爆炸,而恰恰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鼎盛時期他們GDP和研發投入衝到世界第二的結果。

我們看看最近五年中日科研成果產出的對比,中國全面壓倒日本,就可以看出,中國GDP超過日本的影響是多麼巨大,有錢才能搞好科研。

中國GDP,工業產值,工業利潤,研發投入和科技產出全面超過了日本,但是這還不是讓日本人最絕望的,最絕望的是雙方的差距還在越拉越大,而日本永遠沒有追上的可能。

中國的GDP是日本的2.5倍, 2016年還在保持6.5%以上的增速,相當於日本一年增長16.25%

中國的工業產值是日本的4.18倍,2016年還在保持6.5%以上的增速,相當於日本工業一年增長27.2%

中國的工業利潤是日本工業產值的1.19倍,注意我是拿中國工業的利潤比日本工業的總產值,中國工業利潤在2016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相當於日本一年增長9.52%

中國的研發投入是日本的2倍,2016年中國研發投入還會增長大約10%,相當於日本研發投入增長20%

中國的1%高被引頂尖論文和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文章數量,2016年還在保持15%以上的增速,日本大約需要增長20%才有可能不被中國拉開。

2016年,日本GDP要增長16.25%,工業產值要增長27%,研發投入要增長20%,科技產出要增加20%,才能跟上中國的腳步,日本有可能做到嗎?

沒有絲毫的可能。 這已經超出了日本民族能力的上限。

而這一切就算做到了,也只是保持差距不被中國拉開而已。

實際上,2016年現在已經到了10月份,日本今年的工業產值和利潤為負增長。

中國勞動力總量從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人口紅利已經在中國消失。 中國現在的發展是靠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的教育紅利,資本紅利和勞動生產率提昇實現的。

這個問題下很多回答,羅列了日本種種發達的數據,很多人表示“差距太大了”“完爆大國重器”,“看完後還學什麼習,純粹追不上了”“日本發展到這個程度登峰造極了”。 看完後啞然失笑,這是對世界缺乏清醒認識的體現。 很多回答裡面有很多錯誤,角度展示的不全面,難免會讓人對全貌有一個認識。

日本那麼牛逼,為啥人均GDP從90年代巔峰期的4.3萬多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只有3.2萬美元呢? 日本人均GDP排名, 從90年代一度排名世界第三,到2015年下降到了世界20位以後,意味著先後被20個國家超越,這日本那麼強大,怎麼就被別人超了呢?

首先我們要肯定日本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這個世界上,真正公認的西方發達國家總共22個,這些國家都靠著自己發展的科技,經濟和政治體系實現了現代化,其他180來個國家都是靠著向西方現代化國家學習來實現自身的進步,其中有不少佼佼者,陸續被認定為發達經濟體,例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韓國,香港,台灣,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等等,當然我們不難發現,日本是在這些國家中發展最早,也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 也就是說,在180個向西方學習的國家中,日本可以算是第一名。

日本也在現代化進程中,在歷史上第一次壓倒了中國,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100多年的時間,日本對中國都處於領先地位。 這也讓不少國人對日本產生了崇拜。 在二戰時期,中國戰場中國兵死亡大約150萬,而日本陣亡僅為44萬,中國在有美蘇援助下,也要四條人命換日本一條人命。

二戰後,中國在前三十年的發展速度儘管比世界大部分國家快,但是比日本卻相對較慢,進一步拉大了差距,到了1990年,日本的GDP是3.05萬億美元,而中國祇有3570億美元,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國,經濟總量卻只有日本的八分之一不到,人均差了八十多倍,這種幾乎讓人絕望的差距,讓不少國人都感到,日本不僅在過去一個世紀領先我們,而且在以後的一個世紀也會繼續領先。 知乎上70後,80後應該記得,彼時中國人家庭省吃儉用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購買一台日本生產的電視機。 我家在1990年購買一台18英寸的用日本零部件組裝的長虹電視機,售價高達2500元,如果是日本品牌,價格更是達到驚人的3000元以上。 而彼時國人月工資,普遍在100元左右甚至更低。 這也側面說明日本技術優勢的強大。

中國人面對日本是羨慕的,崇拜的,甚至是自卑的,日本幾乎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我們把中國人對日本和美國的態度對比下,美國比日本強大的多,中國人反而對美國沒有那麼敬畏,非常簡單,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中國都取得了勝利。 而對日本,中國在過去日本強大的100多年裡面,從來沒有真正的戰而勝之。 甲午戰爭我們失敗了,一戰期間我們的山東省被日本佔領了,北伐戰爭期間日本在濟南屠殺中國軍民,1931年更是四個月占領了東北三省,八年抗戰期間更是一直壓制著中國,如果沒有美國,今天的中國都不再是960萬平方公里。 因此中國人對日本普遍有一種敬畏甚至崇拜的態度。 今天中文網絡上充斥的各種言論就是證明,例如“如果不是美國壓制,日本分分鐘造出XXX”,“日本科技世界第一”等等。

然而今天已經時過境遷了,如果以前是日本是老師,中國是學生,那麼現在雙方的位置在逐漸轉化,現在可以說,中國正逐漸成為日本的老師。

我們一點點來看

一個常見說法:日本海外淨資產高,日本好有錢。

日本的海外淨資產確實是世界第一,有大約3萬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二,中國世界第三,都差不多是1.6萬億美元,這樣看日本確實很強,有錢畢竟是好事。


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把海外淨資產和國力強大掛鉤。

海外淨資產主要是三個來源,一個是企業對外實業投資,一個是政府持有的國債,股票和存款,一個是個人和財團持有的海外資產,這其中只有企業對外投資這一項最有意義,這才是真正的體現國力的數據。

因為推動一個國家發展的力量是科技的進步和企業在市場競爭力的增強,而不是你在海外買了多少房地產,買了多少股票和債券玩金融業,單看海外淨資產,美國還是負的2萬億美元,能說明美國很窮很弱嗎?

中國和日本都拿了大量外匯儲備買美國國債,例如日本大約持有1.15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收益率並不高,倒是美國因此獲取了大量的資金用於自身發展。

由於日元貶值的預期和對日本經濟前景的不看好,日本的財團和個人投資者也持有大量美元資產,把錢都給別人用,這對日本有意義嗎? 增加日本的就業率了嗎? 促進日本的科技進步了嗎? 提升日本的勞動生產率了嗎? 中國國籍的有錢人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大量購買房地產,也是中國的淨資產,然而這對中國有多大意義?

真正最能反應一國國力的是企業對外投資:



到2015年底,對外投資存量第一位是美國,有7萬億美元,日本大約1.5萬億美元,中國1萬億美元。 而增量方面,2014年中國超過日本了,由於中國驚人的對外投資增長率,日本只會被遠遠超過。

2015年中國對外非金融投資是1180億美元。

日本是多少? 日本2011年到2014年的海外併購交易金額分別為670億美元、512億美元、640億美元和534億美元,一直在低位徘徊,2015年因為日元貶值,日本企業出於避險海外併購創造歷史記錄達到900億美元,仍然比中國少。



時間到了2016年,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外非金融投資就已經超過了2015年的總和,今年預計增長達到70%,遠遠超過日本。

即使計算總對外投資金額存量,今年中國超過日本也沒有懸念。

中國和日本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是一個全面能力型選手,日本是一個局部能力型選手

日本新興產業全面落後中美

列舉一些1000億美元產值級別的大型產業,互聯網產業(包括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

先看在互聯網這個萬億美元的超級產業裡面,世界市值前20名中國有7家,20名以外還有網易和唯品會,後期進入前20無懸念。 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大批程序員群體,各種程序員文化和笑話在網絡盛行,側面反映出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繁榮,中國程序員規模至少有200萬人,這200萬人有2個父母,一個老婆和一個孩子, 老婆還有2個爸媽,總共7個人,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可以讓超過1000萬中國人的生活步入中產階級行列,日本在哪裡? 雅虎日本這顆獨苗嗎?



2015年騰訊和阿里任何一家的市值,就超過全日本的互聯網企業總和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產業



全球每年賣出15億部智能手機,4000億美元的大產業,誕生了蘋果這樣世界第一大市值的科技企業,日本在哪裡? 日本手機已經徹底退出最賺錢的品牌領域,專心的做零部件了。

同樣的平板電腦也是一樣,全球前幾名是蘋果,三星,華為,聯想

然而零部件日本就萬事無憂了嗎? 手機零部件也在被中國侵蝕,

最值錢的幾個手機零部件:

芯片中國有海思和展訊,最近的小米也出了自己的芯片,而日本手機基本是買高通的芯片,怎麼見不到人噴日本手機沒有核心技術呢?

手機屏幕中國有京東方,華星光電,本文下方會提到日本的液晶面板產業只剩下了JDI一家,不管是產值還是利潤都已經被中國超過。

攝像頭的歐菲光,舜宇光學

指紋識別的匯頂科技。

即使是日本人擅長的電子元件,中國也在以快於日本的速度發展,

2015年中國電子元件百強公司平均營業增速高達15%,增速遠高於日本。

例如作為手機聲學元器件供應商的青島歌爾聲學佔據微型麥克風市場份額世界第一,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 深圳瑞聲科技2015年淨利潤更是達到驚人的5億美元。 就連中國以前不擅長的PCB線路板,中國企業也打入了蘋果供應鏈,例如廣東超聲印製板和依頓電子。

當客戶成為了中國,韓國和美國公司,而不再是日本公司,日本企業的命運實際已經被別人掌控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有一家做手機觸屏玻璃的廠家,叫藍思科技,這家公司最大的兩個客戶是蘋果和三星,2015年藍思科技營收26億美元,增長18.8%,淨利潤2.6億美元,增長41.5%,看起來很棒是吧? 而到2016年上半年,就變成營收大幅下降34.6%,淨利潤下滑63%,而原因其宣稱就是主要受第一大客戶蘋果業務調整的影響,可見零部件廠家是依附於品牌廠家存在的。

再比如中國浙江有一家做手機攝像頭和鏡頭的公司,叫做舜宇光學,國產手機品牌異軍突起後,大規模採用了舜宇的攝像頭和鏡頭,舜宇光學2016年上半年收入達到9億美元,增長高達27%,淨利潤增幅更是達到50%。 而國產高端手機之前大多選用日系攝像頭和鏡頭,可見品牌廠家對於零部件企業命運的影響。

日本在新興產業的反應遲緩,讓自己吃了大虧,智能手機的出現,幾乎徹底的摧毀了數碼相機行業,2010年全球數碼相機銷量有1.2億台,到了2016年只有3000萬台不到了。 佳能,尼康和奧林巴斯都受到巨大衝擊,奧林巴斯陷入了多年虧損。

當然有人說了,日本還有高端單反相機,還有電視台用的攝像機,經常有人說央視用的是日本攝像機,以此證明日本強大。

然而人類社會的視頻由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拍攝的比例越來越高,在幾年內,人類所有的視頻和圖片將有90%-95%來自人類持有的幾十億部手機和平板電腦,高端單反相機和攝像機的存量根本無法與之相比,這些只是總利潤小的小眾市場了,

通訊設備產業

日本完全落後中國和西方,4G領域已經只有中國和西方兩大標準,到了5G日本話語權進一步喪失。 不管是淨利潤,市場份額,還是標準,核心專利,日本都已經被華為+中興徹底超越。 5G將只有一個世界標準,且將由中國主導。 不管手機,電視還是家電,日本要做任何有連接功能的設備,都需要用到中國的標準和技術專利。



航空與航天產業



美國早有了GPS,中國已經發射了23顆北斗導航衛星,2015年北斗導航系統產值已經接近300億美元,中國A股已經有了數家北斗產業相關公司,2016年已經有4萬多艘船裝上了北斗終端系統,2020年會進一步爆發性成長,而日本20年內不會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

民航客機

這個全球超萬億美元的市場,美國早有了波音,中國ARJ支線飛機2016年交付後已經累計載客3000人,日本的MRJ支線客機試飛完成還遙遙無期,計劃在2018年交付,實際至少到2020年。

中國在2002年,日本在2003年幾乎同時開始研製支線客機,中國從無到有建立了一整套民航飛機適航試飛體系,實現了成功試飛和交付,日本借助美國的適航試飛體系,反而進度慢於中國。 值得一提,研製MRJ客機的是當年研製日本二戰零式戰鬥機的三菱重工,當年零式戰機在中國吊打中國空軍不可一世,遇到了更強大的美國空軍才被完虐,時過境遷,三菱如今在技術競賽中落後於中航工業公司,不知道日本人心裡是啥滋味?



更進一步的,中國大型客機C919將於2016年底首飛,而日本至今還沒有啟動大飛機研製計劃,按照MRJ 的研製進度,即使日本今年開始啟動大型飛機研製,等試飛和交付至少也是2035年以後了,這個萬億美元超級市場,只能中美歐瓜分。



軍用航空和無人機

中日不在一個量級上,中國的軍用無人機翼龍和彩虹,尤其是彩虹無人機由於在伊拉克戰場的出色表現,實現大量出口。

民用無人機的中國已經形成大疆創新,億航等一大批優秀企業全球佔有率超過70%,日本則基本沒有發展起來。

軍用航空中國運20,殲20,殲15艦載機,殲10均實現量產,日本目前則基本沒有生產。

特高壓輸電技術

這個技術是過去20年全球電網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原始創新,在我國主要指±800千伏直流輸電和1000千伏交流輸電技術。 我國不僅擁有完全的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這項技術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過去,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做過這樣的工程實踐。但是由於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沒有成功,也沒有實現商業化運營。

我國目前已經在全球率先建立了特高壓技術標準體系,形成特高壓國際標準4項,特高壓交流電壓成為國際標準電壓。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成立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就設在國家電網公司。

我國已經全面掌握特高壓交流和直流輸電核心技術和整套設備的製造能力,在大電網控制保護、智能電網、清潔能源接入電網等領域取得一批世界級創新成果,目前建立了系統的特高壓與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編制相關國際標準19項,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被定為國際標準電壓,將向世界推廣。

世界電網特高壓改造已經拉開序幕,中國相關技術裝備出口以每年40%增長,例如2016年6月中標的巴西美麗山二期特高壓項目,就帶動國產裝備8億美元出口,

再比如中國向埃塞實現15億美元特高壓設備項目出口。

日本完全無此技術能力。



列舉了以上產業,我們再看看全球各個新興行業未上市但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包括了醫療,硬件,軟件,零售等各個領域的企業,他們因為在商業模式,管理和技術上的創新而獲得高估值。

2015年美國CB insight評出的全球102家獨角獸企業中有62家在美國,11家位於中國,歐洲分佈10家,印度則有6家。 日本新興獨角獸企業的數量連印度都比不上。

2016年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增加到了173家,中國猛增了3倍達到了35家,而日本則幾乎沒有獨角獸企業。

可見日本在新興領域的創新基本停滯了,日本已經很多年沒有出過新興的創新公司了,相比中國和美國如火如荼的新經濟,日本還固守在傳統領域。



那日本的傳統行業呢? 2015年湯森路透集團評選了全球百大創新企業,日本有四十家,高居世界第一,美國有三十五家。 這也是很多人一直津津樂道日本雖然失去了二十年但是依然創新力強大的證據,甚至還有人說,這是日本在下一個一百年世界領先的保證。 國內媒體更是大肆報導日本不得了,遙遙領先中國,那究竟是不是這麼回事呢?



其實稍微願意思考的人就可以對這個排名提出疑問,日本的創新能力竟然比美國還強?

研發投入世界前五,專利世界第一的中國華為排不進世界前100?

搞出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站,載人航天,機器人探月,高分辨率衛星的中國航天集團排不進前一百?

全世界唯一能在預警機,大型運輸機,四代機,神盾驅逐艦,核潛艇,垂直發射防空導彈,反衛星武器,中段反導系統,巡航導彈,航空母艦等所有領域和美國針鋒相對的中國各大軍工集團創新能力進不了世界前一百?

在基礎建設方面,全世界唯一能在任何自然條件,任何地理環境修建橋樑,港口,道路的中國工程公司們,居然沒有一家能進前一百?

搞出了特高壓這個過去20年全球電網技術最重大原始創新的國家電網公司進不了前一百?

核電站能夠出口發達國家的中核集團進不了前一百?

法國有10家而德國祇有4家,法國的創新能力比德國強?

英國竟然一家也沒有?

如果再研究下就知道這個排名,

是按照在國外申請的專利的數量,專利通過率等一系列算法來排名,

這樣本來就對愛在本國申請專利的企業不利。

無怪乎日本的幾家汽車企業全部上榜了,而德國的寶馬,奔馳,奧迪卻一家也沒有上榜。

而日本入選的這40家創新企業全部是來自日本的傳統優勢產業,包括松下,索尼,東芝,卡西歐,奧林巴斯,愛普生,川崎,日立,豐田,本田,NEC,富士通,大金,京瓷,NTT,三菱重工等等,沒有一家是來自新興產業的公司。

這40家都是多年產值和利潤沒有增長,甚至很多還巨虧。

NTT不過是個電信運營商,和中國移動類似,居然也入選了湯森路透集團評選的全球百大創新企業,我國的華為和中興反而沒入選,難道NTT比手握大量4G核心專利華為中興更有創新能力?

40家公司中三菱的子公司就佔了三家,

三菱重工業在前面提到的民航客機技術競賽中反而落後沒有入選的中航工業。

三菱造船份額也低於中國公司。

三菱汽車2016年更是預虧156億人民幣,超過20億美元虧損。



松下,索尼,東芝,NEC,京瓷,卡西歐總利潤還不如中國格力海爾美的三家.

這也是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東芝2015年大裁員,2016年初把家電部分賣給美的。

我們以被湯森路透評為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東芝為例,美的收購東芝只花了4.73億美元,加上承接2.2億美元債務,總共花了7億美元,就獲得了東芝家電業務80 %的股權,東芝品牌40年的使用權,和5000項專利。

湯森路透對百大創新企業的排名,就是根據在國外申請的專利數量和通過率來排名,東芝就這樣變成了“全球百大創新企業”,5000項專利+東芝品牌40年使用權+ 80%的股權才7億美元,

可見東芝在傳統領域申請的大量專利都是根本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的低端外圍專利,不然怎麼才能賣這點錢? 僅僅憑藉專利數量就能被評選為全球百大創新企業,可見這個排名的局限性。

固守數碼相機的奧林巴斯也是全球百大創新企業,常年虧損,至今沒有盈利,以後也很難盈利,人類都已經習慣用手機拍照了.....

川崎和日立的高鐵世界市場份額被中國中車排擠,世界市場份額下降了50%.....

既然號稱創新能力世界第一,何以在世界競爭中節節敗退呢? 這充分說明日本創新的問題:

在新興領域沒有創新,固守傳統領域,真正賺大錢的新興領域日本全面缺席。

2015年和2016年全球硬件,軟件,醫療,零售等新興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幾乎都來自中國和美國,日本幾乎沒有。

新興領域有多麼賺錢? 2015年日本製造業,如果除掉汽車,日本利潤最高的製造業公司是日立集團,淨利潤是30億美元,再往下是日本電裝淨利潤24億美元,佳能23億美元,其他基本在20億美元以下。

而以互聯網和軟件企業為例子,微軟2016財季淨利潤是168億美元,Facebook今年第一季度淨利潤15億美元,阿里巴巴2016財季淨利潤75億美元。

以半導體工業為例,Intel 2015年淨利潤117億美元,台積電2015年淨利潤90億美元,中國的中芯,海思,展訊,華虹等雖然小,但是在以20%的增速奮起直追。

以航空領域為例,波音2015年淨利潤54億美元。 中航工業2015年淨利潤22億美元,且中航的支線民航客機2016年開始推向市場銷售,成為又一利潤增長點。

大疆創新這樣一個營收不到100億人民幣的無人機公司今年淨利潤預計都能達到4.6億美元。

日本在功能手機時代多麼強大,而在智能手機時代全面潰退,全球利潤被中美韓三家瓜分

那麼傳統產業呢,日本表現怎麼樣?

日本傳統優勢產業逐漸被中國等侵蝕

液晶面板產業,1995年,日本佔據了全世界液晶面板90%的出貨量,而2015年已經迅速下降到10%以下,韓國占有率39%,台灣30%,中國20%。 這不是失去的20年是什麼呢?

夏普在2015年已經以35億美元價格被富士康收購,日本面板產業只剩下JDI一家還在勉力支撐。

看看下圖全球液晶產業的利潤,韓國的三星+LG獲得了整個行業超過一半的利潤,剩下的利潤第三和第四是台企,第五,第七和第八是中國企業,日本利潤份額最小,已經不如中國的京東方,華星光電。



半導體製造業產值已經被中國和台灣超過,台灣不用講了,這是台灣最值錢的行業,中國中芯和華虹營收合計為29億美元,富士通僅為8.45億美元

(這是日本入選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富士通公司)



筆記本電腦

日本已經徹底潰敗,全球前五已經看不到日本企業,日本NEC的筆記本電腦已經被中國聯想收購。 (NEC也是2015年入選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公司)

2016年聯想不僅在全球市場佔有21%的市場份額,在日本本土,聯想電腦佔有接近30%的市場份額,比VAIO+富士通+東芝三家日系企業加起來市場份額差不多。

是的,以前中國人習慣在本土看到索尼和東芝筆記本,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了。 現在日本人已經習慣在本土看到聯想。

家電行業

日本的松下,索尼市場份額已經急劇萎縮,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家電三巨頭格力,海爾,美的,以及韓國三星,LG的急劇發展。

三洋家電被海爾收購,東芝被美的收購。

10年20年前,中國市場上家電都是日本貨,現在不僅中國市場上日本貨極少,日貨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經跌到了可憐的3%-5%左右。

在日本市場也開始出現中國貨,中國已經反攻到了日本,華為平板電腦是日本市場佔有率第二名,市佔率9.2%。



海爾日本2014年營業額人民幣26億元。


美的2016年3月收購日本東芝之後,在日本市場的佔有率達到多少了呢?

呵呵,東芝也是被評選成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是的,不僅30%的日本人購買聯想筆記本,現在連15%-20%的日本人冰箱和洗衣機也買中國的。

日本的家電三巨頭,夏普已經被收購。

我們看看松下和索尼(這兩家是日本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2015年松下淨利潤是16.3億美元,索尼淨利潤是12.3億美元。

而2015年中國三巨頭淨利潤海爾集團是29億美元,美的是20億美元,格力也是大約20億美元。

我們要看到,松下索尼的淨利潤還是包含了汽車零部件,遊戲,手機,音樂等業務的結果,而中國三強則主要是集中在家電業務,足見日本公司運營情況之糟糕。

我們再看看2016年上半年的情況,美的淨利潤增長14%,格力淨利潤增長12%,海爾淨利潤增長21.2%,都獲得穩健的增長。 而反觀松下2016年第二季度淨利潤下滑63%,索尼2016年第二季度淨利潤下滑75%。

我們再看其他幾家入選了世界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企業的情況,

京瓷2015年淨利潤不到7億美元

奧林巴斯2015年還在虧損

我們再看看世界份額情況,

2016年上半年,中國三大家電廠家海外銷售額,美的50億美元,增長15%,海爾22億美元,增長31.3%,格力17億美元,增長24.5%,都獲得高速增長,

注意這是上半年,那麼日本的索尼,松下呢? 以鬆下為例,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整個財年,其海外銷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

高鐵+軌道交通

曾經,日本的川崎重工和日立多麼強大,日本在2007年世界市場份額是22%,2015年只有9%了,下降了一半以上。

這兩家都是2015年被評選進世界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公司。

對比之下,中國中車的世界市場份額2015年占到70%。

日本高鐵技術在海外輸出目前為止只有台灣高鐵項目,而且連年虧損。 中國已經完成了土耳其高鐵(讓土耳其的高鐵長度進入全球前十,位居全球第八),已經中標印尼雅萬高鐵,建設了巴西奧運會輕軌項目,製造了波士頓地鐵車輛。 中日已經在同一起跑線上。

沒錯,日本在系統的份額下降了,還可以向中國賣高鐵零部件,然而不幸的是,中國高鐵的國產化率在逐年提高,這同時意味著日本零部件的市場在不斷萎縮。




核電

毫無疑問,中國的核電技術已經在尋求對外輸出,中日核電技術已經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 日本核電技術自從2011年福島事故之後,基本喪失了輸出海外能力。

入選了日本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日立公司的核電技術,在和中國中核集團的海外競賽中全面處於下風。



世界上投資最大的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於2016年9月15日批准,中國出資60億英鎊,大約500億人民幣。



造船

日本造船曾經在二戰後穩坐世界第一半個世紀,一度世界份額占到40%以上,然而世界市場份額在2000年被韓國超過,又在2009年被中國超過。 市場份額一度大幅跌落到10%以下,日本從2000年-2016年沒有新建過一個船塢。 下面是2016年上半年新接造船訂單,日本只佔8%左右,而按照修正總噸計算中國占了38%的世界市場份額。

入選了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三菱重工,在民航領域技術競賽比不過中航工業,在造船領域上半年只能拿到幾條船的訂單。 .



機床產業

曾經的日本是世界機床產業產值第一大國,產值佔全世界25%。

我們看下中國,德國,日本機床產業產值的變化,日本佔世界機床產業產值比率從最高峰的25%下降到了20%,而中國從不到10%,增加到了30%。

沒錯,中國2015年機床進出口仍然是逆差,然而我們要看創造的總價值,日本相比中國在不斷下滑,已經低於中國。

有人會說了,日本機床高端,中國機床處於中低端,這句話確實是沒錯,然而100元里面,以前中國賺走了10元,日本賺走了25元,中國那10%確實是低端,而現在100元里面中國賺走了30元,日本賺走了20元,已經不能簡單把中國生產的機床就叫低端了。 中國在逐漸往上升級,多賺了20元,其中有10元本來是日本的,那麼請你告訴我,這從日本轉移到中國的10元產值是高端還是低端呢?


日本現在僅存的優勢較大的大型行業,如果說機床算一個,那麼剩下的就是汽車和機器人了,從規模來說,主要是汽車行業。 然而實事求是的說,日本的這兩個行業也面臨著中國的挑戰。

機器人產業目前是個小型產業,2015年作為世界最大機器人市場的中國,市場規模也就是109億元人民幣,2014年機器人四大公司發那科,安川,庫卡和ABB來自機器人業務的營收加起來也就是55億美元,全球整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僅110億美元,跟手機產業4000億美元,家電產業超過5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比較。 日本目前機器人技術的領先,對其帶來的收益還沒有那麼大,更何況中國機器人產業也在迅速發展。

即使在這個小產業,中國也在迅速進步,2012年國產品牌機器人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僅有8%,可謂慘不忍睹,到了2015年,國產品牌機器人佔有率就上升到15%了,三年幾乎增加了一倍。 到2016年機器人四大企業之一的德國庫卡公司90%以上股份被中國美的公司收購。



汽車產業以及相關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可以說日本工業最後的支柱,正如半導體製造的台積電和聯電是台灣最後的光榮,如果汽車產業跨了,日本將會徹底沉淪。

汽車行業對日本有多麼重要呢? 我們看下2015年福布斯評出的日本上市企業2000強,我們篩選出淨利潤高於30億美元的日本企業,總共有13家,其中以軟銀為代表的金融投資類4家,煙草公司1家,房地產公司1家,電信公司2家,製造業五家。




這五家日本淨利潤最高的製造業企業是誰呢,按照淨利潤排名,豐田,本田,日產,三菱,日立。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製造業淨利潤前四名都是汽車公司,即使利潤在第五的日立集團,也有卡車業務。 其中豐田汽車淨利潤高達191億美元,高居日本所有企業第一位,也是日本唯一一家淨利潤過百億美元的製造業企業。

如果我們計算下日本汽車七大汽車公司的總利潤,豐田191億+本田56億+日產43億+三菱38億+馬自達18億+五十鈴11億+鈴木10億,總共有367億美元淨利潤,如果加上其下游的輪胎,玻璃,鋼鐵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利潤,其總利潤幾乎占到2000強日本製造業總利潤的接近一半。

可見汽車工業是日本實實在在的支柱產業。 如果汽車產業跨了,日本淨利潤在30億美元以上的製造業企業只有日立一家,其他全部在25億美元以下。

2015年日本淨利潤在10億美元—25億美元的製造業還有24家,除掉採礦和石油,只有22家,我們耳熟能詳的信越化學,小松機械,佳能集團,普利司通,立邦塗料,愛普生,富士重工,三菱重工,新日鐵,日本鋼鐵,發那科,大金工業,村田製作所,久保田機械,武田製藥,住友電工都在這裡面,可以說是日本製造業的精華。

我們也可以看到,這22家公司裡面只有佳能和愛普生兩家還屬於消費電子領域,這也充分錶明了作為日本支柱產業之一的家電和電子工業的衰落,夏普,索尼,松下,奧林巴斯,京瓷,尼康,東芝,NEC…….都退出了盈利大戶行列。

有意思的是,這裡面索尼,松下,奧林巴斯,京瓷,東芝,NEC都是2015年被湯森路透集團評選的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實際上2015年佳能和愛普生的淨利潤也僅24億美元和11億美元,是日本家電和電子工業淨利潤的前兩名。

對比下中國家電和電子工業

2015年華為淨利潤超過40億美元,海爾集團淨利潤為29億美元,格力和美的集團淨利潤為20億美元。 VIVO,OPPO都超過10億美元,小米則接近10億美元。

其中華為集團和海爾集團如果放到日本,則是日本家電和電子工業淨利潤第一名,美的,格力如果放到日本,兩家都可以排到日本電子工業淨利潤的第二名,VIVO,小米,oppo放到日本,三家都可以排到日本電子工業淨利潤第三名。

且中國這六家企業除了小米以外的淨利潤2016年上半年全部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

而日本則在下跌,例如松下2016年第二季度淨利潤下滑63%,索尼2016年第二季度淨利潤下滑75%。

然而由於產業規模無法和汽車工業相比,這22家日本製造業公司淨利潤加起來也就是和7家日本汽車公司的淨利潤差不多。 如果汽車工業垮了,只靠這些公司是無法讓1.2億日本人繼續發達國家生活的,事實上,如果日本汽車工業最終失敗,這裡面很多公司也會受到嚴重影響,例如普利司通,鋼鐵公司,久保田機械等。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20年,日本在造船,數碼相機,手機,液晶面板,家電,筆記本電腦,機床等產業的衰退,已經讓日本從人均4.3萬美元的國家跌落為人均3.2萬美元的國家,如果作為支柱的汽車產業再垮掉,日本的人均GDP會進一步跌落到2萬多美元區間,甚至可能被韓國超越。

所幸日本汽車企業多年經營積累下來的實力極其強大,日本汽車工業未來十年仍會保持強大,這也是一片陰霾的日本經濟中閃閃發光的頂樑柱。

然而中國並沒有閒著,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2000年後起步,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開始逐漸開花結果。

2001年剛加入WTO時,在中國市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佔有率僅為16.6%,而到2016年已經到了35%。

2016年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吉利上半年營業額為180.89億元,同比增長3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9.07億元,同比上漲36%

比亞迪發布的2016年度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49.50億元,同比增長42.32%;淨利潤22.60億元,同比增384.23%。

長城汽車公司上週發佈業績快報,2016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49.30億元,同比增長4.52%。

同期,該公司的營業總收入達416.72億元,同比增長12.19%。

可見只看汽車業務的話,自主品牌裡面,比亞迪2016年預計會達到120億美元,長城汽車會達到130億美元營收,吉利+沃爾沃今年更是會達到250億美元級別。

比起日本豐田的2500億美元,日產和本田的1000億美元,和三菱的700億美元營收,

還差距很大,但是差距已經大大縮小。

我們也可以看到,率先在世界實現汽車電動化的比亞迪,其40%的營收增速在世界車企中處於領先位置。

下圖是2016年1-6月全球電動汽車的銷量排名。 世界前20名里面只有2家日本企業,而中國有9家企業,比亞迪排在世界第一位,日產和三菱加起來的銷量也不如比亞迪一家,相比於在燃油車的世界份額佔有率,日本企業在新興領域又慢了半拍。



汽車工業,日本最後的頂樑柱,由於新興產業全面落後,傳統產業的步步敗退,日本未來十年的國運岌岌可危,如果汽車工業保持穩步增長,日本還能勉強支撐三萬美元級別的人均GDP。 不知道日本人有沒有意識到,汽車工業的成敗幾乎關係著日本未來的國運?

如果汽車工業也如電子工業一般被中國韓國侵蝕,那麼日本的人均GDP還會進一步下滑。

在電動汽車浪潮中,日本人能不能繼續在汽車工業中保持領先,看時間檢驗吧。

客觀科學的認識日本:

日本現代化成就的確很高,然而在總體實力上已經被中國超越,並且永遠不可能再走在中國的前面。 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後的2200年裡,只有在近代不到150年的時間總體實力落後於日本,日本等待了2000年才有機會領先中國100多年,具有高度的偶然性。

日本現在科技和經濟總量都落後中國,不能因為日本人均高於我國,不能因為日本在局部工業對我國還有優勢,就得出“追不上日本” “日本登峰造極了”這樣的錯誤結論,我們明明總體在前面啊。 要認清楚“總體超越,局部追趕”,這才是符合事實的結論。 日本民族文化和環境先天的缺陷,注定了其能達到的上限遠遠低於中國。

中國現在重新超過日本,回到自己敢有的地位,該有的自信要有。

除非中國再來一次滿清入關,被落後文明統治300年,否則日本下一次超過中國,也許要1000年,也許要1萬年,也許永遠看不到了。

--------------------------
http://www.guancha.cn/chenjing/2016_10_18_377503_s.s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052712

百强创新企业数量第一的日本为何企业经营不利?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导读: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日本企业,仅仅有“专利创新”的优势,没法在竞争中占到上风,反而被各种立体打法狠狠打击。索尼六年巨亏1.15万亿日元,松下两年巨亏1.4万亿日元,夏普五年巨亏1.3万亿日元卖给富士康了。这不是主动放弃,而是蒋委员长的“胜利转进”,被中美韩的竞争对手揍的。

————————————————————————————————

汤森路透(Thompson Reuters)是一个科研数据统计机构,发布了不少科研相关的统计报告。2011年开始,汤森路透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全球创新企业100强”的报告,最新报告是2015年的。每年的报告原始网址链接是:

Welcome to Top 100 Clarivate Analytics

这个报告被中国媒体舆论关注引用,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企业在这个榜单上数量最多,超过美国,而中国企业的数量是零。2015年日本有40家企业上榜,超过美国的35家。这个报告经常被用来证明日本企业并未衰落仍然强大,以及中国企业的落后。如以下这些报道:

媒体评全球创新百强企业日本最多 内地无一入围(媒体评全球创新百强企业日本最多 内地无一入围)

全球创新企业100强解读(全球创新企业100强解读)

《全球创新企业100强》榜单出炉,日本企业最多,中国内地无一入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榜单出炉,日本企业最多,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以上报道除标题有区别外,内容中的观点与文字基本相同。除了报道2015年创新100强“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入围;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台湾、荷兰各1家”这个事实,还进行了这样的引申:

在中国媒体上,我们见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经济衰退、创新能力丧失。但在我们唱衰日本的时候,他们正在“为未来投资”。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是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从这一点上,中国的骄傲来得越早,未来会摔得越重。

这些年,全球都在货币放水,用债务刺激经济。但日本和中国相比,日本放出的水流进了产业整合、重组、创新、研发环节,中国的水流进的却是地产、基建和“城市化”。简单总结,日本债务附着的资产是“技术产能”,中国债务附着的是“土地产能”。

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地位的衰退,让人怀疑日本企业的创新力。但实际上日本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日本电子企业在大众市场衰退,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却在提升。而且,这种优势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将会转化为大众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以上是中国媒体引申的,用来说明日本做对了、中国做错了。这些报道甚至隐隐进行了预测,中国会“摔得很重”;而日本虽然暂时衰退,但是在创新技术的支持下,会重新在大众消费市场崛起。

中国有些媒体作者的优点是,创作能力比较强。除了原始报道,还能自己发挥写出深度,写出或激情四射或韵味悠长的流行文章进行传播。缺点是,有时对中国没信心,对外国信心却很足,选择性地唱衰中国,唱好美国、日本、印度、越南等不同级别的“样板”。

佳能、富士通等是全球百强创新企业榜单的“五朝元老”

百强创新企业排名到底靠谱吗?

对于这类排名统计,还是得去看原始报道,搞清楚为什么日本这么强,中国这么弱。我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虽然也在搞创新,但是不喜欢不善于申请国际专利,专利引用情况不好,所以企业得分普遍不高,无法上榜。而日本企业热衷于全球专利申请,所以得分很高,一举霸占了榜单。

一个企业要出现在汤森路透创新100强榜单上,需要四个条件:

1.五年内需要有100个成功授权的专利。企业得到的专利数量不够直接刷掉。

2.专利申请成功率排名要好。有些企业申请了一大堆专利,但是通过的比率不高,得分就低。

3.专利占比要高,也就是数量要多。在中日欧美四大专利局的成功专利,越多越好。

4.专利引用排名要高。不能自引,专利被人家引用了才是真强,有一个DWPI专利引用指数在算这个。

上榜企业就是过了第一条的门槛,然后2、3、4三项加权排名分高。象IBM和西门子都没进2015年榜单,就是2、3、4三项排下来没进前100。

这个排名扯来扯去,就是看专利,申请的、通过的、引用的。除专利数据,别的什么都不看。这个榜单更合理的名称是“世界专利100强”。在申请专利这一项上,中国企业远远落后,百强里一个都排不上。华为因为业务偏向,在中国企业中国际专利经验算最多的,2014年一度杀入100强,2015年又掉出来了。这是中国企业唯一的一次上榜经历。

从统计数据来说,虽然专利绝对数量并不少,中国企业基本只在中国专利局申请,这吃了大亏。汤森路透2015年报告里直接就说了,中国企业的大缺陷是绝大部分专利没在境外申请,只有6%的专利这么做了。人家都在全球申请,在全球得到保护和引用,中国企业只在中国申请。在上面的2、3、4三项数据中,专利占比首先就吃了大亏。还有专利引用排名更是完蛋了,你都在境外没有什么专利,人家难道专门跑中国来引用?

汤森路透2015年报告批评的另一个国家是英国,也和中国一样吃了零蛋。一个原因是英国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63%,不如日本的3.47%高。还有和中国一样,申请专利不积极。法国倒是搞得不错,有10个企业上榜。亚洲中日上榜企业数量0:40,欧洲英法0:10,很有意思。

汤森路透是著名的SCI体系的数据维护者,手头的资料就是高水平论文引用这样的数据库,据此发布了《2015 研究前沿》 这样的报告。报告甄选出了2015年10个科学领域的100个热点研究前沿和49个新兴研究前沿。美国在143 个前沿都有核心论文入选,且在108 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排名第一。中国在82个前沿有核心论文入选,在16个前沿中核心论文数为第一名,超过英国(10个)、德国(8个)和日本(2个)。说明在科研热点前沿领域,美国单独构成第一集团,中国排第二集团前列。

对于高校与机构的科研论文,这是不错的方法,因为科研成果主要是以高水平论文的形式存在。沿用这个方法,汤森路透又利用手头的专利引用数据库,做了“全球创新企业100强”榜单。因为销售额、利润 品牌、用户感受之类的东西不象专利引用数据这么规整,干脆都不考虑了。用专利引用数据库,就可以写一个程序直接算出结果。这样简单处理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就要知道,这个方法用于评估企业创新实力,只有一定的指示性,甚至可能会误导。

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

企业说到底,最终还是要看经营数据。研发、创新、生产 品牌、营销,都是为了把企业经营数据做好。研发肯定应该搞,这个道理是硬的,没人会有意见。如果还没有条件搞出创新,也要老实打基础搞目标明确的山寨研发。有条件就要创新,真创还是假创,是关键创新还是平凡创新,到市场上接受检验。至于申请专利,是一种企业行为,专利多有好处,不能等同于创新,更不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同样是中国通讯企业,中兴申请的专利数经常超过华为,但是企业经营和华为有一定差距。(2015发明专利授权榜单出炉:中兴第二华为三,2015发明专利授权榜单出炉:中兴第二华为第三)

日本企业的问题就在这里,表面上专利数据很好,但是从创新到企业经营问题重重。

日本上榜的都是老牌企业,很早就是全球企业500强上的常客,历史都不短,申请全球专利的经验丰富。专利申请是做熟了的流程,研发人员常规地在研究,做出来或者发现了值得一说的东西,就去申请专利,一个成果中日欧美四大专利局都去申。这确实体现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研发人员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精做深,搞一些研究。只要盯着一个领域整天琢磨,有足够的投资,总能想出一些东西。专利申请就是这样的,你想出的是新的东西,人家没申请过就行了。有些专利听上去非常可笑,如手机的某个形状,某种操作方式都成了专利。苹果就告过别的企业,短信信息里出现电话号码,直接点按拨打就侵犯了它的专利。日本企业的发明专利其实还不错,因为日本企业喜欢搞硬件,做出来的新东西比较实在。例如,iPhone6手机的1300个零件,有700个是日本企业生产的。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老气横秋、死气沉沉,有活力的新企业根本没有,和中美相比截然不同。跨领域、改变商业模式的大创新也出不来,近年来世界上的大创新主要是美国在搞,中国也有一些。日本大企业有权力的决策人员基本是老头,领导者平均年龄高达60岁,而且极度保守,对于世界科技与生活剧烈的改变既想不到也无法接受,只会让研发人员进行一些精致的研发。有些日本高管不愿意看电子邮件,让手下人打印出来看。高管们不想学习新东西,旧软件一直用,新软件更好用但是在公司内部无法推动。日本的硬件研发传统也与此相关,高管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对于硬件研发能理解,对于元器件做精做深是支持的。

世界上各种新科技、新模式、新潮流很多,商业竞争是全方位的。日本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一度看不起美国企业,中国企业更不知落后多少年,不在视野里。但是后来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失去的20年经济增长乏力,日经指数和道指相比,走势差了20倍。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恢复不过来,众说纷纭。也有说法认为,日本经济其实没事,20年没有失去,而是暗暗积聚了力量,巨额海外资产再造N个日本等等。这类说法就太看得起日本了,其它先不说,日本企业特别是消费电子行业老牌企业的衰落是明显的。

日本白色家电衰落

日本由于企业文化的问题,过于偏向硬件,忽视了软件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如各种奇葩机器人,硬件创新不少。但是用户对于商品的需求很复杂,硬件的提升往往并非最关键因素。很多情况下够用就行,性能并非越高越好,更不是越新越好,要考虑性价比。而软件研发思维,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开发的时候就会考虑使用细节。硬件并不能形成依赖,用户其实不关心功能的实现细节,换低成本的硬件更好。

而软件却会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形成路径依赖,切换成本很高。有时硬件的创新,如触摸屏,让软件的重大变革成为可能。但是如果没有软件思维,变革就慢。以软件为核心的公司,较有活力,会灵活快速地迅速调整。

日本企业曾经擅长的电子消费品市场,新世纪以来变化极快。在快速变革的时代,日本企业跟不上,品牌迅速沉沦,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日本家电、PC笔记本、手机,都曾经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在模拟时代,日本家电就是世界霸主,一度占领了中国市场。后来的沉沦,有战略性的错误。

日本电子产品的传统路线是价格高,品质好,用得起的人少,高价供应给世界上的富人就可以了。按硬件研发的思路,机械、材料、电子,这都是有门槛的,想做出一个先进的小机器很困难。日本企业自以为优势明显,能够制造高品质电子产品的国家不会多。在模拟时代确实如此。

但是没想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迅速标准化、模块化、规模化、白菜化。象芯片、主板、面板这类东西,看着是高科技,但是规模上去以后成本可以做到极低。集成商只要按照接口来,就能轻松使用,门槛并不高。以中国为制造基地后,电子产品的数量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增长,市场扩大到了全球,潮流变成了“物美价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崛起是真实的,和过去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需求很不一样。日本企业还搞高价产品,市场并不会迁就它。

日本电子企业的硬件优势并没有支配性作用,全世界电子消费品行业的研发、生产、营销已经成了极其庞大的体系,每个环节都非常专业,又在快速变革。单一的硬件或零部件行业的一些优势,只能保证在行业中有一定地位,却不能主导行业的发展。实践说明,象中国企业以及韩国三星这样,整个产业链都涉及,会有一定优势。或者象美国苹果一样,在高端设计环节进行主导,也是可以的。

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日本企业,仅仅有“专利创新”的优势,没有办法在竞争中占到上风,反而被各种立体打法狠狠打击。家电和手机行业,刮起了互联网和智能风潮,日本企业没跟上。一个智能手机,就把日本种种复杂精巧的小设备全消灭。到后来,日本电子产品连品质也未必高了,因为其它国家产品在快速进步。产品贵还不好用,故障率也未必低,品牌沉沦就是必然的。

有些报导说,日本企业是主动放弃电子消费品牌,是向高利润的零部件产业“转型”,是跑到了产业链的上游。这未免有些文过饰非,如果继续能把日本家电、手机、电脑高价卖到全世界,它凭什么不做?

做下去的后果就是巨亏,索尼六年巨亏1.15万亿日元,松下两年巨亏1.4万亿日元,夏普五年巨亏1.3万亿日元卖给富士康了。这不是主动放弃,而是蒋委员长的“胜利转进”,被中美韩的竞争对手揍的。当然这些企业放弃掉巨亏的业务后,扭亏还是正常的。毕竟是止损了,也有赚钱的生意,家电PC手机都是产值极大的生意,能提供摄像头等高利润零部件也不错。日本股市还因此上涨了,虽然主因应该是日本央行狂买股票。

也有说法认为,日本企业在积聚力量,准备2020年东京奥运会集体放大招,重新夺回消费电子品牌的领导地位。这应该是痴人说梦,日本企业要有这种大计划,当初也不会犯错。领导日本企业的还是那些内心无法理解新世代的老头,想要变革,谁来推动?日本能收缩战线,把硬件研发继续做好,这就不错了。想要重新夺回领导地位,需要新的革命性产品,光是跟上人家的优点是不行的,市场地位已经失去了。又不能象中国一样,研发生产消费一条龙,以本土海量市场以及性价比为优势,到处闹革命。

日本的硬件研发这种路线,如果有整机销售配合,象80年代那样,是很厉害。但是如果只是研发生产零部件,虽然说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其实是有问题的。夏普还是液晶屏的发明者,研发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每年都在“全球创新100强”里。但是最后如何?卖都卖了,不可能再搞什么新产品反杀回来了。

日本企业搞出了性能更好的硬件,申请了专利,人家也引用了。但这并不是太了不起的事。别人并不是求着日本企业卖,本来就是互惠的商业行为。三星有时还控制Amloed屏、曲面屏的供应,限制下竞争对手。日本企业已经没有这种底气了,硬件产品也需要加入到整个研发生产消费的产业链中,才能赚取部分利润。有些人进行自虐式的想象,说如果没有了日本元器件,中国制造就全完了。但是现实世界的运行自有它的道理,研发生产消费各个环节都很关键,没有哪个公司会搞这种自杀式攻击。

而且硬件生产研发的变化很快,中国、韩国对新材料与元器件的研发非常重视,资金投入都是海量的,并不是说就只日本企业在搞。韩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4%,比例高于日本,中国研发经费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可能2019年就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

人们对中国经济不满的时候就会提起钱都进房地产了,什么事都扯到房地产。但中国经济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企业研发虽然被狠狠批评,但企业数量众多,好企业的比例不用多就能产生重大影响,进口替代搞得热火朝天。中国2016年进出口额将跌回和2011年一样的3.6万亿美元,但是顺差变成6000亿美元变成4倍,进口替代功劳不小。2015年日本对中国出口1093亿美元,同比下降13.6%,日本商品的代表变成马桶盖、电饭锅。

从企业的活力来看,中国和美国算是全球领先的,全球排名前10的互联网企业中国4家美国6家,其它国家没有。美国企业既有活力,申请全球专利也熟,因为美国有全球霸主的地位,新老企业天生就会考虑全球市场。中国企业有活力,新公司、新产业模式不断冒出来。但是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也由于自身市场够大,一般只注重在本国发展,在本国申请专利,不太愿意花钱花精力跑到全球去申请专利。这是一个弱点,以后应该加强。只是以“全球创新企业百强”这样的榜单来说中国企业创新不行,或者神化日本,未免失之偏颇。

作者简介:笔名陈经,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 微博@风云学会陈经。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有独特原创性的经济研究,启发了大批读者。2003年的《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预言中国将不断产业升级,挑战发达国家。2016年8月出版新书《陈经说:中国的官办经济》。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8259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