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七年之癢
2009/01/31 22:34:23瀏覽742|回應0|推薦6




二○○九年的春節假日裡,是再婚六年。進入第七個年度了。

藉「七年之癢」的題,婚姻一場,好事壞事提早鄭重地檢討一番,凡事不可能只有好或是沒有壞,老是提好事,不僅讀者看後不盡痛快,說是「Murmur」,白話文叫做:「…只會寫先生、女兒,沒甚麼意思…」,最後連故事主角從「臉紅心跳」演變成「惱羞成怒」,險些與作者上演「鐵公雞」。氣急敗壞之前尚存一絲幽默,氣中生計,乾脆請老爺校對要出書的所有稿件;學者就是學者,既然答應要校稿,當然得逐字循句地「唸」一遍又一遍,還需要挑字撿詞把錯字找出,看還敢不敢口出誑語,互使「殺人不拿刀」招式。

老爺選定結婚的日期,早陳述過。事後也承認這樣比較好記,因為就在當事人生日的前一天。可惜地是,整整六個紀念日,幽默風趣的博士,沒人規定一定也要配戴「浪漫」頭腦,因為從來沒有肯定說過:「…嫁給我,快樂!」或是也沒有勇氣問過:「…嫁給我,快樂?」感謝主,受教於聖經上的教義,加上天生無可救藥的浪漫情懷,深信著自己的深信,也深信著老爺一定也是深信的。說不說、問不問真的沒關係,反正有關係的是「你 就是我的」。這絕對不是繞口令,而是日子是要靠自己的「慧根」去看到「正面」,並且循此找到「想聽」的答案。

選擇「博士」的老爺,不能不承認學識確實是挑動人心「虛榮」的第一件。博士的他,除了個性穩重、幽默風趣、勤快認真外,沒啥缺點。只是、可是,每年的歲末年終,為老爺準備一份禮盒,請他帶去公司與同事分享,同時感謝大家照顧。前幾回總有各樣理由踟躕不前或者根本是故意忘記,事後還要請快遞公司代勞。詢問解釋「…同事經常分享下午茶點心…老吃人家的…咱們也該回禮吧…」,他居然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是他們要請我的…」不懂人際關係、沒有人情世故的「冷漠」模樣,當場有股衝動想「切腹」的痛快,偷偷地只說給您聽,不帶政治意識或是道義責任,「切」的絕對不是我的。

婚前最喜歡誇獎說我的嘴型漂亮。婚後只有在快要「咬舌」(應該是咬牙切齒狀)相逼才勉強脫口而出。真正的「使用前」與「使用後」區別,由此絕對見分曉。老人家不是不說,嘴型美從未改變,心意也都還在,只是,用「逼」的手段,對他絕對無效。希望他能多少忌口忌食或是小心行事,從來不可能有言簡意賅回答,永遠都是歪理斜道說不完,不耐之餘,警告說:「…等你老了…看我還理你…老不聽話…」大哥變本加厲立即回槍:「…我告訴你…我老了不必你理我…何況我已經很老了…」狠狠地回瞪說:「…我看你是一點都不老…不然怎會一點都不怕…要是我…可是嚇死了…」這才「閉嘴」。

如果問「怎會每次都這樣呢?……」,只要口氣、音調或是字彙內容,讓對方稍稍感受有「侵犯」的意味,不必多解釋他的大腦立即傳送訊息──「有怪獸!有怪獸!」當場回答送給你的,沒有原先的三倍重量,也有兩倍以上,順便外加「妳自己才是每次都……」,真的頗有招架不住的沉重。「那簡單,如果我是常犯,你舉例我聽聽,真的有,我改。你說…」按捺住即將爆發氣急攻心的火說。「…我才不像妳,我不記得了…」無厘頭的指控再以無厘頭要求收場?這招後來我也學會,的確一句「不記得了」或是也可以Leave it, let it be往往好辦、容易多了。

「滿紙荒唐事,一臉辛酸淚」話說婚姻事,真的難如登天。婚姻,即便是擁有眾多祝福,也有太多的不幸結局是慘敗收場;不被看好的婚姻,卻有更多的佳偶為婚姻的旅程,劃下最完美的句點。婚姻畢竟只屬於兩人的事情,只需要的是兩人同心的經營,然而緣盡情滅,兩人相向,連聽到呼吸、走路的聲音都嫌煩時刻來臨,人生苦短,雖說是「見好就收」,個人強烈建議見「不好」也要收啊。

令人煞羨地,兩人緣未盡情難斷,兩情依舊相悅相看也怎樣都不厭,首先,即便是面對外來的壓力,甚至是阻力時候,不如就借力使力,設法讓其轉向,變成是對自己的助力。偏偏在婚姻裡面,外來的壓力往往都是朋友過度的關切;或是家人有意從中作梗,或是假裝無意地使上小動作,造化最弄人,就是會有一方不知如何應對或是適時制止,造成另外一方的傷害,自然就會形成是「耗損」彼此感情的最大因素。

每個人的配偶,都有令自己不能妥協、不願委屈的「缺點」。截至目前為止,我始終告訴自己,能改的,早改了;不能改的,吵翻天也沒用。不如,自己先改。或是,再轉個彎,大大地、用力地放大對方的好,拼命地、使力地壓制縮小對方不好的;讓好的部份,不斷茁壯,蓋過不好的部份,教不好的漸形枯萎,最後羞愧自行去自殺身亡,永不再現……

真的再不行?都這樣多年了,大部分也都習慣了,還有甚麼好計較呢?隨他去,愛怎樣就怎樣吧!愛到ㄚ,卡慘死啦。(請用台語發音囉)

2009/01/31 12:55p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hyju&aid=260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