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30 07:33:49瀏覽4290|回應16|推薦15 | |
二十幾年前,當我還在就讀清華大華時,當時清大工學院院長李家同曾有一段話,讓我學會了機率與風險的「相對論」。
二十幾年前,清華很小,教職員生全部加起來不到三千人,水木清華生活機能完整,湖光山色優美,是一個自成天地的桃源。在這樣的桃源中,師生關係很緊密,除了「授業」外,也常常有師長樂於「傳道」。
當時的工學院院長李家同,先後任的理學院院長沈君山與劉兆玄都是喜愛「傳道」的師長,有機會就會和三、五個學生席地長談,讓那一代的清學學子受益良多。
三位院長共通的特色,就是很注意「科學與人文」,總愛提醒當年「理工重鎮」清華學子要有「人文素養」,不要成為只有數字與理論之「單面向之人」。
身為工學院長,李家同有好幾次都不斷叮嚀清華工學院學子:科學的機率可能是萬分之一、億分之一、兆分之一‧‧‧但是,任何一個科學成果應用到人世之間,「萬分之一『萬一』發生到一個人的身上,對這個人或家庭的傷害,都是百分之一百」。
換言之,機率,不是那麼冰冷的絕對值;風險也不是那麼的微乎其微,在人世間,任何「意外」,對一個人的生命造成損失,都是百分之一百。
學工程的人,當然都知道不可能「零風險」,任何設計與計算,千分之一的誤差都是高品質了,而且「安全係數」越高,成本也會更大,不可能有完美無瑕的產物。
但是,只要想到對「一個人」而言,意外都是百分之百,面對數據、面對風險,再怎樣精密的機率計算,都永遠要謙卑以對。
這樣的「風險相對論」不僅僅是在學問與工程上要永遠套用,十幾年前,我更在馬英九身上學到了政策也該有這樣的謙卑。
那是白曉燕命案發生後,陳進興流竄行凶,人人自危,對於治安敗壞,以及是否會是下一個被害人充滿恐懼。更對當時的政府充滿憤怒。
那時候的新聞局長叫蘇起,他特別開了一個記者會,拿出厚厚一大疊的新聞稿,積極說明連內閣的「治安改善」的績效有多麼多麼的好,而且「很科學的」告訴社會別擔心,因為變成陳進興下一個被害人的機率是多麼多麼的低。
沒有人敢「反科學」,蘇起既然搬得出大堆頭的數據,套用現在的流行語,人民百姓自己「理盲又濫情」,實在不應該因白曉燕命案而不滿政府。
當時,政府中就有這麼一個「理盲又濫情」的政務委員不吃這一套,那是蘇起的老同學與好朋友,馬英九憤而辭官,更說:數字是冷冰冰的,人民感受才是熱烘烘的。
馬英九的理論很不科學,但他當時說:人民有免於恐懼的天賦權利。任何一丁點會讓人民恐慌的事件,都是政府需面對的責任,不該是單純的「機率問題」。
十幾年後,蘇起官位更大了,還是夸夸大談狂牛風險的機率有多低‧‧‧就不知當年那個雖然不是學科學,但懂得「數字是冷冰冰的,人民感受才是熱烘烘的」的馬英九,此時此刻還記得「人民有免於恐懼的天賦權利」嗎? 天佑中華民國,天佑台灣人民!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