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2 06:58:05瀏覽2370|回應10|推薦7 | |
《野武士周報試刊72》每周評論3 前言:這次水災昭示了台灣「有官無政府、有權沒責任」的狀態,部會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跨部會委員會也祇是虛應故事;加上用人無當,政府機器空轉且亂轉,既不能興利,更不會防弊,甚至被這次八八水災沖垮,突顯出政府的無能。
水,退了;人,暫時平安了;物資,湧向災區了;志工,絡繹不絕奔往災區;不需要口水,以民為本,該面對真正的重建大業了。
最該重建的,當然是要「重建」失靈的政府,而要「重建」政府,沒有霹靂手段難以奏功,如果還是戀棧權位,一樣會造成口水噴飛,無法停損、善後。
馬政府垮了沒關係,台灣廣大人民百姓可不能、更不願陪葬。還是該想一點改進之道,才務實。
鬆散!最簡短的兩個字,就可以道盡馬英九與國民黨的「完全執政,完全不負責」的弊端根源。鬆散,既然是根源。那就從改進鬆散的方法先著手吧!
這次水災突顯了台灣陷入「有官無政府、有權沒責任」的狀態中,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核心的問題,是在結構上,政府的整個行政機器運轉,都出了毛病了。政府有五院、三十幾個部會,幾萬個官員,各有職權,龐大的機器絕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單獨運轉,或個人意志可以完全掌控。悲哀的是,許多規範和制度都崩潰了,政府機制因此變得如今這般之無能,放任權貴無恥妄為。
怎會這樣?政府有幾個功能失調,血脈不通之病根:
病根一:失去了協調、整合功能
國民黨時代,行政院政務委員曾是非常重要的機制,戒嚴時代的時空環境和今不同,在此不表。民主化啟動後到解除戒嚴初期,政務委員往往是由資深部長擔任,如科技教父李國鼎、「福州才子」王昭明、財經政務委員郭婉容等。
總統直接民選後,在蕭萬長時代,也是由擔任過經濟部長的江丙坤,以經建會主委兼任政委的方式,擔負起跨部會協商之功能,而一手參與竹科打造的楊世緘,也以他在科技政策圈的資歷,整合所有教科文之協商。
二○○○年政黨輪替後,民進黨首次執政,因為沒有資深部長可以擔綱政委,政務委員因此成了一些新入閣人士歷練官場的機制,這些政務委員對行政體系不熟悉,手下祇有兩個秘書,又沒有政壇資望加持,政委的協調功能已經在這幾年不復再見。再度政黨輪替後,相同的問題仍延續。
病根二:跨部會委員會形同虛設
協商未必是全要靠政委,為了跨部會協商,行政院中還設置了三個略高於各部會的委員會機制,財經有經建會,教科文有國科會,兩岸則有陸委會,這些單位都是以相關部會的部次長擔任委員,且運作上都是在每周四上午的行政院會之前先協商找方案,希望藉由各相關單位提前協商,在院會中能順利形成決策。
但唐飛組閣後,將行政院會提前,這些跨部會委員會的會議反而在院會後,自此跨部會協商的功能放在院會上,但數十人開會,其實很難有充分討論。而各委員會議反而成了行政院會決議後的工作會議,甚至,連工作會議的層次都說不上了,在不受重視下,這幾年以來,除了陸委會在蔡英文擔綱時代的強勢與政治分量外,其他委員會開會,各部會往往指派科長、專員與會,層次之低,史無前例,也就無法寄望其發揮功能了。
此外,政院的副院長和秘書長,必有一人會得到院長授權,他必須專門對內,如過去的徐立德、劉兆玄,或是王章清、王昭明,每周定期主持「副首長」會議,各部會次長或主任秘書必須到會,也是一個協商溝通之機制,特別是九六飛彈危機和九二一大地震初期,當時的閣揆連戰與蕭萬長都忙著在外參選,行政院內就是這些副首長在看家。後來,連擔任過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也都親口說她從來都不知道政府還有這樣的機制!
到了馬政府時期,跨部會委員會的決策功能不僅更加不彰,陸委會甚至淪為「庶務執行單位」,如此怎麼能夠冀望政府提出跨部會、開創性的政策?
病根三:高級文官團解體
除借用機構當橋樑外,善用文官脈絡也是過去行政院長掌握行政院的利器,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選拔了一百多個優秀有潛力的文官,由政府出資送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這批文官歸國後,分屬在各部會,多數都可以達到局處長層級之地位,他們曾組了「社科人員聯誼會」,每周交誼,形同歐美國家的「高級文官團」。
亞洲金融風暴時,故央行經研處處長簡濟民就是其中成員,他們和經濟部、財政部與經建會的會友,不待政院交辦,已經形成許多因應之討論與默契,在自己職掌範圍中加以因應對策,簡濟民因此可以得到各方協助,在匯率操作奏功,讓台灣安度風暴。
但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經建會、副首長會議都已經功能不彰,扁政府一上陣就演出「新政府、舊官僚」的紛爭,讓這批前朝文官許多人都背上「藍骨」陰影,頗不得志;加上政府財政日益窘困,公務員退休制度面臨改變,前考試院副院長吳容明曾有一分調查,七成五的高階文官打算提前退休,幾年下來,政院內的高級文官團大量失血,連繫機制也形同解體了。馬政府上任,孫運璿的遺產,留在政府崗位的甚至已不超過十人。
病根四:太監政治扭曲常軌
扁政府時代,經過張和游兩任院長,行政院又發展出一套新的連繫機制,「機要控制學」,各部長的機要先是大多出身阿扁「羅馬兵團」,之後游不斷在自己的院長辦公室中吸納新血,熟悉政務後就外放到各部會,形成了一個公交私誼都緊密的幕僚團,一度還要組「二五八聯誼會」。每隔二周的周五晚上八點,在「南方安逸」聚餐,溝通聯絡。
可是,這批人,據一位擁有八年扁政府資歷機要身分者形容:「八成以上都是新潮流」,他們在蘇貞昌和謝長廷二○○八年的競逐中,角色頗尷尬,無法立刻為謝所運用,也不見得能讓蘇揆完全指揮。
馬政府上任後,矯枉過正,政治機要秘書一個也不用,辦公室裡都是行政秘書,如此雖沒濫權疑慮,但也沒有填補空隙的新做法。這也是為什麼這些日子年以來,院長辦公室和部會聯繫,在公交不熟、私誼不深的情況下,會發生了傳導神經斷線的窘況。
搞到這種地步,政府已是七零八落,這部老汽車,常常是左胎向前,右胎向後,還可能同時踩煞車和油門,空轉且亂轉,功能喪失殆盡,既不能興利,更不會防弊,甚至被這次八八水災沖垮,突顯出政府的無能。苦的,當然是小老百姓。
如今馬英九已經確定要留任劉兆玄,問題是政府的老毛病沒有根除,也看不出有大力改革的魄力與決心,小老百姓還要苦多久呢?
附註:本文已授權《新新聞》編輯部登載,於刊於
《相關文章》馬英九政府周年建言系列
¤¤¤¤¤¤¤¤¤¤¤¤¤¤¤¤¤¤¤¤¤ 《國民黨之先贏後敗》
《群龍無首,大吉》 《唱歌吧!新年加油》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