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8 08:02:39瀏覽2982|回應3|推薦9 | |
前言:馬英九傾聽、蕭萬長提點、劉兆玄旁聽‧‧‧這樣的財經「高層」會議,真是最高「決策」嗎?這一百多天新政府決策模式都「很客氣」,相敬如賓,會而不議、議而不決。 「大家這陣子辛苦了,很努力,但全民期許這麼高,還是需要再努力!」 會場上,馬英九與副總統蕭萬長一左一右,並坐在會議桌的正前方上位,行政院長劉兆玄坐在旁邊第一位,接下來是副院長邱正雄、央行總裁彭淮南、以及內閣財經閣員。除了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相陪外,並沒有其他總統府的官員參與,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及國安會內之財經背景諮詢委員,都不在場。 看得出馬英九刻意突顯消聲匿跡多時的「財經總設計師」蕭萬長,每一位相關閣員提出報告後,蕭萬長不需「請示」馬英九就直接詢問相關閣員細節,與會閣員都觀察到:「副總統真的很關心經濟問題,問的非常、非常、非常地細。」 》》蕭萬長問了很多,卻不堅持 馬英九幾乎都沒有發言,他專注地傾聽,桌子上,攤著他那本已經「很有名」的小筆記本,閣員形容,馬英九就像一個最用功的學子,專注地記下所有的發言重點。 馬英九不多言,不知是不是「尊重」正副總統在列之故,劉兆玄也沉默,偶爾提問一些細節;府方惟一代表高朗發言也不多,詢問點技術問題而已。倒是除了比較氣定神閒的彭淮南以外,從邱正雄以降的閣員,據與會閣員形容:「像是面對論文口試一般,戰戰兢兢」。 戰戰兢兢「大會考」快三小時告尾聲了,勤記筆記的馬英九做總結了,很簡短,大意是:「好,大家就去落實,基本面最要緊,過程中,不要在外邊洩消息,讓人民覺得我們在動搖。」眾閣員於是收起文件,各自努力。 會場上,許多閣員都看到一特色:「蕭副總統問很多,卻不堅持」。蕭萬長對細節都問得很仔細,但蕭萬長並沒有作出「裁定」,「很像是一個老師父之『善意』提點,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看個人囉!」一與會閣員如此形容。 》》高層會商,卻不是最高決策 馬英九傾聽、蕭萬長提點、劉兆玄旁聽‧‧‧這樣的一場財經「高層」會議,參與者確實夠高層了,但真是最高「決策」嗎? 這場會議,正是這一百多天新政府決策模式具體而微的寫照,都「很客氣」,相敬如賓,會而不議、議而不決。 以調降「證交稅」的風波為例。據瞭解,當劉兆玄在六月底交待各部會以「鬆綁」為主軸,進行各種政策整理,財政部方面就提出了「維持交易量為前提下」,將「調降證交稅」當成振興股市的一帖藥。 這樣的政策構想到了行政院,邱正雄、朱雲鵬和陳添枝並不絕對反對,但認為「只是一日行情」,還是需要經濟基本面當後盾才對。事實上,在國民黨與工商團體提出呼籲之前,行政院就已經事先研究過「降證交稅」了,也多次在劉兆玄面前討論過了,劉兆玄也向馬英九回報過,馬英九也和蕭萬長討論過,大致的結論都是「原則上,可當是應急政策工具,但未必有效。」 》》國民黨一施壓,政院就亂了套 九月三日,國民黨黨中央開始有中常委發動「調降證交稅」議題,被國民黨黨主席吳伯雄要求代表政院列席國民黨中常會的薛香川與蔡勳雄,面對國民黨立委與中常委連番炮轟後,回到政院很盡責的立刻向劉兆玄回報,劉兆玄詢問邱正雄等「專業意見」後,向相關閣員表示:「現在是搞專業的時代,不必被他們弄亂自己的步調。」 但國民黨中常會都已經發動議題了,當然不會就此罷手。四日,工商團體發難了,還有立委說和總統府打過電話了,馬英九「可能贊成」。負責蒐集輿情的新聞局長史亞平「盡責」地告訴劉兆玄外界聲浪,劉兆玄又要邱正雄等一干財經閣員「研究」一下。 九月五日,行政院開始調動與召集幕僚「再度研商」,並啟動「法規研究」,最後發現「必需經過立法院」,行政院無法以「行政裁量」直接調降證交稅,立院至少需等到 問題是,劉內閣以為在「專業決策」,但動作這麼大,消息當然曝光,沒人出面說清楚、講明白。「馬英九表態、劉內閣鬆動」成了市場預期心理。 「預期心理」在八日財長李述德一席話更破了功,行政院第一反應還是活在自己的「專業」裡,才出面說明原本立場,更催化了搖擺觀感。 李述德為什麼會和政院「不同調」?事後,政院也沒人去追問,因政院方面並不知道是否是馬英九的意思、還是一直「很關心台灣」的馬英九「嫡系」之「新台灣人基金會」脈絡的見解? 》》馬英九不干預,馬舊友喜獻策 這一百多天以來,行政院許多閣員都觀察到新政府的「多頭」意見運作現象了。馬英九確實堅守他「遵重憲法」的承諾,對於大小閣員與官員,都「保持距離,尊重體制」,幾乎不曾直接打電話給閣員,有想法與意見,都是打電話給劉兆玄。要找官員問清楚,也是劉兆玄帶著相關人員到總統辦公室內,那一張小辦公桌上討論,絕不讓指揮體系產生紊亂。 問題是,馬英九本身就是一個不太有信心,喜歡東問西問之人,他不「干預」內閣閣員,但看著社會每每有不同意見,以「愛馬」為職志的「新台灣基金會」系統,就是馬英九的「定心丸」來源。「尊重體制」的馬英九不會自己去亂問,他會透過高朗當窗口,蒐集「新台灣人基金會」為管道的意見。 「新台灣人基金會」一直是馬英九的後盾來源,他們愛馬、護馬,雖秉持「選舉團隊不該是治國團隊」原則,都「不入閣、不入府」,但他們和外圍的學者專家,至少數百人都曾是馬英九研擬競選政見之「國政家教班」參與者,據瞭解,光是財經白皮書,馬英九就訪問過八十幾位學經歷和陳添枝、朱雲鵬不相上下的學者。 他們又都是「單線」領導,彼此間沒見過幾次面,高朗就是馬英九的連絡窗口,眼看著馬英九的左支右絀,許多人都急了,有的大罵馬英九是「庸才」,有的則是想要「力挽狂瀾」,給馬英九一些建言,紛紛雜雜,各有見解。 他們也顧忌馬英九是「總統之尊」,不直接和馬英九「當面建言」,想要「搶救英九大兵」,資訊就透過高朗轉達,或和他們認識的閣員反應,例如李述德或朱雲鵬‧‧‧ 》》總統「善意」提醒,閣員揣摩因應 馬英九拿到資訊,不會「越權」指示劉內閣,他會「善意提醒」劉兆玄,隨手就拿起電話打給劉兆玄反應「有這樣的看法,參考一下」。一百多天以來,閣員都經歷過,一場會議,劉兆玄手機常會響起,劉兆玄起身走到旁邊小房間去,誰能讓閣揆離席?非總統莫屬! 有時,一場會議,劉兆玄起身三、四次之多。 劉兆玄和馬英九一樣,都知道「是提醒,不是指示」,但總統的「提醒」當然不是馬耳東風。回到會場後,劉又會拋出「有些問題,是不是再研究一下」,劉兆玄沒有說是「總統意見」,是眾閣員怎能不如此猜測。 馬英九和劉兆玄往往都自認是「提出思考角度」,也一再鼓勵閣員「專業考量,不要被權威干擾」,但誰敢不將總統與閣揆的「問題」納入考慮?馬英九與劉兆玄都「太善良」,常忘了那些當部下者的「人性」! 偏偏總統與閣揆總是會「不斷」拋出來自各種管道的「問題」,總想要「面面俱到」,結果就是「面面不到」,部屬自然而然想要迎合,政院因而永遠都是端出一盤「大雜燴」。 「多頭」提出意見,「無頭」拍板定案!就如同十日在總統府的最高「決策」會議般,會後‧一切都仍在原點‧‧‧ 協助決策有效率,當機立斷,不再空耗!這才該是蕭萬長協助內閣時,需要處理與克服的第一道考題。 ================================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