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5 09:31:13瀏覽1709|回應0|推薦0 | |
蔣介石身邊有一批侍從,掌握國政大小事;蔣經國也用心腹做為統治爪牙;誰都知道李登輝身邊的大紅人是蘇志誠;陳水扁以馬永成為首的童子軍團,更是他權威的重要支柱,接下來,代表民進黨角逐大位的謝長廷,仍有那種偏寵於特定幾位身旁「小朋友」的習慣,繼續延續著「分身政治學」。 執政者愛用身邊親信,讓這些「分身」雖然未必有法令上與制度上的權柄,但因他們和實權者太緊密了,讓他們有了「如朕親臨」的效果,「非正式權力」凌駕並指揮著「正式權力」,一向都是台灣政治運轉中永恆不變的定律。 僅管政治學的ABC都知道,施政靠心腹、親信當道時,各類政治機器的專業能力雖然可能效率高,但整體效能不小心就會被抹殺,施政與作為不可能不因此產生扭曲。 問題從來不是因為「分身」跋扈,而是根源於「本尊」對權力的不安全感,擔心「大權旁落」,偏愛「天威難測」的「寡頭政治」,讓台灣雖然整個經濟與社會雖然早是「現代化」,但實質的政治運作,總是離不開宮廷密室班的「前現代」親信政治。 這是因為從台灣開府治理起始,台灣的當權者就信心不足,不是不信任沒有關係的人,就是害怕和比自己強的人共處,於是「偏愛徒眾,迴避師友」,也就是相信一些「以己為尊」的跟班、親信;對於那些能力、威望比己強的人,敬而遠之。造成了「分身政治學」一直是台灣權力運轉的真正核心樞紐。 「分身政治學」體系從早期的「侍從官政治」,搞到「幫派政治」,近來更發展成了「總管政治」或「太監政治」,掌實權者喜歡讓幕僚當「分身」,這些新貴施政「值星官」往往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經常造成運轉機制結構性的扭曲。 套句目前最流行的話:「國民黨與馬英九難道不用負責任嗎?」追本溯源,蔣介石當然要負起完全的責任! 一九四九年潰敗流亡來台的蔣介石在朝夕不保危機中,既不信任那些不知是否另有心思之高官顯貴,軍事上也對掌握軍權的孫立人將軍有疑慮,於是在陽明山設立了「總裁辦公室」,下設九個組,用他最貼身之幕僚,建立起官邸的「侍從官體制」。後來,這辦公室就成了蔣介石在台灣「復行視事」後的總統辦公室之主力。 一九五○年代到一九六○年代之間,做為一個外來政權和不信任外人之威權體制,蔣介石就以「自衛性的政權封閉」控制施政,用人特別喜愛用出身侍從室出身的人,外人不可信,身邊人才可靠,蔣介石知名的侍從,有黃少谷、陶希聖、周宏濤、俞濟時、于豪章、沈昌煥、沈劍虹、俞國華、秦孝儀、楚崧秋到最後的錢復等等。另一方面,則是由其子蔣經國掌握情治機器。 由於,蔣介石威權統治從未有過任滿下台的時間壓力,所以他可以好整以暇地規畫這些侍從的歷練與磨練程序,侍從外放到各部門是由最基層使用起,更由於蔣介石的天威難測個性,這批侍從都怕出事,養成了謙恭有節但不太有創意的特質,長達數十年的威權統治下,形成了台灣文官體系長期以來之唯唯諾諾之侍從官特質。 蔣經國接位後,台灣向前衝,他一方面嚴守「祖訓」,以七海官邸侍從為統治爪牙,延續「親信政治」,如郝柏村、宋楚瑜和馬英九,但權力自信顯然贏過乃父的蔣經國也拔擢趙耀東等專業政務官,並鼓勵專業官僚揮灑,特別是經濟領域中,讓王昭明、蕭萬長、江丙坤等專業體系的文官,和官邸侍從成了台灣行政機器的兩大主軸。侍從與文官都講究「忠貞」、重穩定,他們只要照體制往上爬,久而久之,自有出頭天,在自信與穩定的蔣經國主政時代中,台灣也因此創造了國家平順運轉的榮景。 不過,別忘了情治與金融的控制,蔣經國還是靠「侍從政治」在掌控,情治體系有權傾朝野的「劉少康辦公室」,掌舵者就是蔣經國親隨的王昇;國家財政與金融體系,則是在具有蔣家家臣背景的俞國華緊密管控中。 到了李登輝時代,政治領袖流派鬥爭慘烈,起滅快速,所以政治角頭大玩「政治圈地運動」,在自己的職務上各自拉拔心腹官員當自己的新侍從壯膽,在那個多元領袖競逐的時代中,台灣的文官體系成了「幫派政治」之產物,非但不止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還演變成一朝部長一朝局處長,結派成黨,相互競爭。 一九九六年後,連戰和宋楚瑜互爭李登輝接班人地位時,「省府團隊」和「連家班」又成了「幫派政治」兩大主流,一九九八年後,又加入了蕭萬長的「蕭家班」。誰家主子當政,就有一批新的局處長,「押錯寶」的就去當「無事可參」的參事。 政黨輪替後,「新政府舊官僚」的矛盾讓施政運作更混亂,朝中有人的,或是「識時務」的官運像坐直升機,朝中無人的就要回家吃老米飯,加上政府財政惡化嚴重,在升遷秩序紊亂,又擔心未來可能沒有退休金下,二○○二年,當時任考試院銓敘部長的吳容明,在一次受訪時曾提過,他私下調查推估,約有七成五的十到十四職等的文官,想要辦退休。 這麼失序的國家機器,新當政的民進黨政府不知如何運作,因此和當年的蔣介石一樣,採取了「自衛性的政權封閉」策略,他們以自己親信的機要秘書,做為控制施政的工具,如陳水扁的童子軍團,如游錫堃擔任閣揆時外放院長辦公室秘書到部會當機要的「二五八團隊」,又如當隻身北上擔任閣揆的謝長廷,院長辦公室主任林耀文因此立刻翻身成了行政院運作之核心。 雖然政權輪替,但「分身政治」並未輪替,在欠缺完整的權力自信下,又無法發展出可以運轉的「集體決策」,納百川於大海的「協商政治」中,以實力主義、派系山頭林立的民進黨,和蔣介石一樣,深陷到「親信政治」的泥沼中。 但和蔣介石不同的是,蔣介石權歸一統,他的侍從室規模龐大,從黃埔軍校和中央大學中有足夠的年輕人可以挑,而且有足夠的時間讓這些人按部就班歷練成熟。但新政府的領袖們,親信能用的機要秘書就那麼寥寥幾人,一當政就急著想要馬上掌理一切,馬上就讓身邊的幕僚破格扮演「分身」的角色。 這情況在李登輝突掌大政時就發生過,在黨政軍警特都孤立中,總統府的「夾層」蘇志誠因緣際會成了當時恣意嬉笑怒罵,連行政院長都不敢回嘴之人。 陳水扁的總統府童子軍也一度被各界側目相對,當初,孤身北上的謝長廷對人事沒有主導權,各部長的機要中,八成以上不是親蘇貞昌的新潮流,就是游錫*留下來的機要群,謝長廷同樣碰到了如何掌理行政院的大難題。 處理這種困局有兩對策,上焉者,有足夠的自信心以包容胸懷加強和各部門互動,收納各股山頭為己用「和解共生」。下焉者,則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看待所有人物,只信用自己的侍從,「分身」應運誕生,而最親信之分身當然是身邊之「總管」,「總管政治」因此成形。 不幸地,從謝長廷擔任閣揆時,一直想拉拔高雄子弟兵進到中央,各部會猛塞次長,桃園缺水護短李文良,還要拉尹啟銘墊背,以利侯和雄這位自己人進經濟部的種種心態,可知謝長廷選用的是下策。所以莫怪,一個過去都只是打打電話、排排行程的行政院長辦公室主任,竟成了內閣閣員側目的新「總管」了。 無奈的是,雖然已經過黨內初選,謝長廷取得了代表民進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但初選期間,同志間砍到刀刀見骨,傷痕直到如今仍隱隱作痛,加上在上又有一個「抗跛腳」意志力超強,絲毫沒有放手企圖的陳水扁。面對著其他虎視耽耽的「天王們」,加上不知道「轎子」會被陳水扁這位超級「轎夫」扛到哪兒去?迫使謝長廷不信用「分身」親信,也無計可施了。 問題是,過去打選舉,阿扁用的「童子軍」個個是從大學時代就是學運一方之霸,都算得上是「自有一片天」的一號人物,能征慣戰。但謝長廷身邊的這類「總管」們,或許靈巧過人,或許機智靈活,或許善體主子心意,但經過真正的歷練與成長嗎?小心!可千萬別讓分身在不知不覺中,凌駕了本尊。 本文已發表於2007/10/30中時電子報《政治午餐》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