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4 07:58:10瀏覽1791|回應5|推薦13 | |
前言:懂得越多,就越瞭解人類是多麼的渺小,不要以為「人定勝天」、「智冠群倫」,面對群眾、大自然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人類的第一堂課應是:承認自己也只是傻瓜吧! ===【科普視窗】=== 如果,群眾真的都是盲目的,那麼人類數百年以來建立在「集體理性」的人民主權、市場法則、自由、平等與民主和法治,豈不統統變笑話? 如果,菁英與專家都是理性的,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些政治家、戰略家與外交家,怎麼會因一場完全意外的「八月砲火」就將全人類捲入戰火浩劫、還有納粹希特勒的最死忠信徒,竟是一大堆菁英中的菁英之科學家、大律師和醫生與藝術家? 群眾真的就盲目嗎、專家就絕對理性嗎?真實的人類社會,恐怕恰恰相反。 一九二○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家迺特﹝Hazel Knight﹞初期開始進行一連串實驗,她的第一個實驗是要學生評估教室內的溫度,然後再加總平均。群眾猜測的平均值是「華氏72.4度」,而正確的溫度是「華氏72度」,群眾的直覺並不盲目。 後來,社會學家古爾登﹝Kate H. Gordon﹞要求兩百個學生將一堆物品按照重量來排序,結果,正確率達到「94%」,只有五個學生的正確率超越這個數值;他又要求學生觀察黏在白紙板上的十堆砲彈圖形,每一堆的體積都略有不同,用體積排序,正確率則是高達「94.5%」。 財金學教授崔納﹝Jack Treynor﹞則是進行過一個名為「罐中軟糖」實驗,要學生評估他手中罐內軟糖數目,群體評估則是「871顆」,正確的數字是「850顆」,全班五十六個學生中,只有一個人的答案比群體估計值更接近。 大部分這類實驗中,有兩個特色:首先,參與評估的個體並沒有彼此討論或交換意見,完全都是各自評估再加總平均。其次,每一次都會有某些個體的評估優於平均值,但是,沒有證據顯示,某些人可以固定地贏過平均值。 換言之,如果進行十次「罐中軟糖」實驗,很可能每次都有一、兩個人可以擊敗群體,但是,每一次的勝出者並不會相同,而且,若把十次的平均值加總再平均,群體的表現往往就是最好的。 因此,想要達到最最可靠的答案,最簡單、最確實也最穩定的方法,莫過於是去問問群眾怎麼說。 不要太過於迷信所謂的「專家」,「專家,只不過是一隻訓練有素的狗!」這句話是愛因斯坦說的,許多人耳熟能詳,也常常被引用來嘲諷所謂的專家學者。 話的原典,據說是愛因斯坦說的,但也有不少人說是曲解了愛因斯坦的原義。 愛因斯坦的話原文如下: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and a lively feeling for values. 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 更準確的翻譯,可以是:讓學生獲得對各種價值的理解和感受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與道德的良善,否則他的專業知識只是使他更像一隻受過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重點就該是「各種價值的理解與感受是很重要的」! 不能自我限縮在專業知識中而沾沾自喜,更進而看不起其實並不遜於專家菁英的「集體智慧」。 尼爾森‧玻爾( Niels Hendrik David Bohr 1885~1962)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典範。 尼爾森‧玻爾是頂尖物理學派的領導人,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在科學界內和普朗克與愛因斯坦齊名,都是現代物理學的最重要創造者。得到了一九二二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玻爾不但是自己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他的學生,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是發現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玻爾的助手是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在一九四五年以「量子力學」重要基礎「泡利不相容原理」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 這樣的一位物理學大宗師,卻是一個「懂得越多,越知道要更謙卑」的哲學家。 一九六一年,玻爾訪問前蘇聯,出席了莫斯科物理學家為他特別舉辦的歡迎會,在玻爾演講完畢之後,一個蘇聯科學家舉手發問,他問玻爾:「您是如何創造了一個第一流的學派?」 玻爾不假思索,立即回答說:「可能是我從來就不怕去承認自己是傻瓜吧!」 懂得越多,就越瞭解人類是多麼的渺小,不要以為「人定勝天」、「智冠群倫」,面對群眾、大自然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人類的第一堂課應是:承認自己也只是傻瓜吧! 《相關文章:費曼輸了,群眾擊敗天才》 ###《附記》### 二十歲時,受「五四」啟蒙,一生以追求「德先生」 與「賽先生」自我期許,如今已五十歲,雖不能「知天命」,但看到台灣發展,對「德先生」竟有點兒沮喪,那就有時也和「賽先生」神交吧‧‧‧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