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9 23:53:03瀏覽518|回應0|推薦2 | |
認識淺淺海峽的那一頭 沈澤瑋 (2009-07-25) 一個台灣,有外省人和本省人之分,我在中學的時候知道。老師沒有說,課本沒有教,父母沒有提,是台灣朋友告訴我的。 這些台灣朋友,有的拿了新加坡護照,當了新加坡人,有的跑到美國去,在那裡落地生根,有的還繼續保持聯繫,有的已不知何處尋覓。談到新加坡的雞飯、沙爹、叻沙、魚圓面,一樣會流口水。 如果對台灣有任何的想像,可能就是從求學的時候開始的。 不同地方的學生一起學習交流,相互認識及成長應是好事,求學時期的同窗情誼較樸實,同學之間的交流也較單純。 但同樣的場景放到台海兩岸,一切就變得不單純。 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使得任何層面的交往,都引導人們往其背後,友善或不友善的政治目的思考。 馬英九政府去年下旬在接見兩岸清華大學校友時表明,教育部準備要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最快今年實施,引來綠營的砲轟。 綠營的關注點包括:大陸的假學歷一大堆,要怎麼防範?為陸生打開門戶,等於幫大陸打開校園情治監控的大門。承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來台,會搶走台生的工作機會。雖然馬政府說開放陸生來台,可以為招生有困難的台灣高校舒緩困境,但如果承認大陸學歷,台灣學生也會被吸到大陸去,反而造成台灣學府招生難。 簡而言之,綠營認為,大陸笑臉的背後仍是政治陰謀,大陸現在把統戰目標,放在台灣教育,對象是台灣學子。 因為綠營的杯葛,開放陸生來台的草案至今卡在立法院未有進度,反而是大陸動作頻頻又積極,先是在國共論壇舉行期間拋出將開放台灣學生以考試成績申請就讀大陸大學,接著北京大學也表達希望與台灣大學合併頒發“雙聯學位”的構想。 教育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大陸是政治掛帥的國家,如此殷切向台生招手,又熱盼台灣能承認大陸學位,難怪綠營會起疑心。而藍營則是寄望,兩岸大學校園能共同開創一個兩岸雙贏交流的新平台。 不過,有別於上一代“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的感性與滄桑,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台灣人已沒有太多的大陸情結。他們在台灣“去中國化”及“本土化”的年代中成長,對台灣的認同越來越強。他們脫口而出的是“出國”、“回國”,在他們的認知中,台灣怎麼不是一個國家?大陸要讓“文化統戰”發揮人傳人的效果並不容易。 前不久,台灣的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就發現,雖然兩岸關係逐漸回暖,但卻有高達82.9%受訪學生認為,大陸對臺最不友善,反而是日本第三次獲選對臺最友善國家。該基金會是在今年6月初進行高中、大專學生國際觀調查,對象包括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等七個縣市的六所高中和11所大學。 “海峽兩岸大學博覽會”上周日在台北舉行,筆者前去看了一下,和幾位學生交談。他們大多表示,沒想過要到大陸去唸書,對大陸的認識是停留在“不自由、不安全、學生很拼”的印象,甚至有學生說,到大陸唸書“太遠了”。如果台灣承認大陸學歷,他們或許考慮去,但主要是為了人脈和市場,完全從經濟利益出發。 《聯合報》的一篇文章說,很多台灣學生因為參加了交流活動,實際接觸大陸,產生新認知,讓他們改變原來對大陸的刻板印象,也認識了大陸同學,結交成好朋友,甚至變成情侶。文章說,這種不著痕跡的“文化統戰”,效果愈來愈明顯,這也是大陸近年舉辦夏令營、冬令營規模愈來愈大的主因。 這種短期的交流固然會帶來短暫的吸引,但唯有長期居住求學,才能真正增進認識與了解,是增添好感,還是更加反感,就由學生去探索和發掘,不能咬定一方一定會被另一方統掉。或許一到了大陸,發現連台灣藍營媒體的網站都看不到的時候,他們會慢慢思考,這個崛起的大國到底有多強大,抑或多脆弱。 馬英九在就職一週年的記者會上說,兩岸的未來由下一代去決定。台灣青年學子應該有更多認識對岸的機會,是選擇越走越近,還是漸行漸遠,台灣未來的主人翁自有他們判斷的能力。
心得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