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02 21:58:28瀏覽438|回應0|推薦0 | |
日前(5/30)所舉辦的「建成圓環公民咖啡館Call For Ideas-建成圓環再發展創意發想大作戰」活動,堪稱為臺北圓環尋求出路之立意良善第一步。然而,可惜的是,這次的公眾討論活動,除了邀集地方居民、社區意見領袖、社區規劃師、專家學者及新銳建築師…等關心圓環再生事務的社群外,並未邀請商業經營人才一起同「桌」共濟、集思廣益,故雖應能達到廣納民眾意見與民眾參與之目的,但臺北圓環問題依舊未解。 筆者曾初步檢視臺北圓環建築物之狀況,事實上,其內部空間感、裝修與環境條件狀況不錯,就十多年的建築物而言,不該被拆、也無須大幅修改,或許只要調整「營業思維」,即可起死回生。以下筆者基於公民參與精神,試著以「文化歷史涵構」、「生態永續節能」、「複合營運思維」等向度,提出臺北圓環可能的未來! 一、文化歷史涵構 百年來,臺北市的整體環境發展、民眾消費習性等業已改變,臺北圓環所扮演的角色也歷經數次變革。是故,與其拘泥於恢復當年小吃圓環的懷舊氛圍,為何不讓其蛻變成一個現代化城市地標、亮點?何不讓它扮演今日臺北最重要的角色? 將之恢復至歷史記憶樣貌,固然也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是既然2002年時已經將之改建,不如,就讓這個城市、這棟新建築、與這些市民、這處地點,在時間的流裏繼續前進、繼續譜出歷史吧!基此,目前市府提出的圓環北移、全棟拆除、或是大幅改造,雖說未嘗不可,但亦非上上之策,還是從長計議為宜。 二、生態永續節能 目前台北圓環最被人詬病的致命傷,便是玻璃外牆所帶來的熱量、空調耗電過高的問題。然而,台灣推動綠色建築政策多年,也累積了許多綠建築改善案例的經驗,依台北圓環目前的各種建築物理與環境控制問題,運用當今的先進技術,並不難解,欲將其改造成一幢兼具生態、永續、節能的建築物,絕非難事! 三、複合營運思維 經營模式正是台北圓環多年來的難題!但是若能夠跳脫舊有的思維,容許台北圓環能夠有小吃餐飲以外的經營模式和運用機能,必定有助於全民討論出較佳方案。例如,將台北圓環打造成「文青咖啡書店」,吸引人享受台灣高質感的閱讀文化;亦或是規劃成為類似TEDx Taipei 的「公民論壇場所」,透過網路平台向世界展現科技與藝術創意,行銷全球;甚至是建構成「台北城市願景館」,運用縮尺模型陳列展示於眾人面前,再搭配周邊的台灣伴手禮銷售,同時銷售臺北城市歷史與臺灣特產,以上種種構思,或許都是可行之策,總之,只要放開胸襟開始討論,臺北圓環的新未來就是無限可能!
臺北圓環成形於1908年,其原本為一圓形公園,但在日治時期轉變成臺北市最重要小吃夜市的圓環。其亦曾於1943年台北大空襲期間,被改作為防空蓄水池(今已被指定為古蹟),但1945台灣光復後,又被恢復回小吃區的風貌,迄今臺北圓環可說是陪伴著臺北城寫下了百餘年歷史。今日,好不容易有機會能一起靜下心來想想它的過去、談談它的未來,大夥就別太心急了吧?日後,透過一場場的討論、發想,臺北圓環慢病慢藥醫,相信終究能夠推敲出較佳的解法!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