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6 07:30:17瀏覽1012|回應4|推薦55 | |
下文:【胡適沒有完全證實的假設(二)-唐德剛】 本文摘自唐德剛譯著之「胡適口述自傳」(頁一八二,傳記文學社出版). 胡適之先生在這兒還有一條他沒有完全「證實」的「假設」,那就是文言文已經「全死」,它絕對不可與白話文在同一本教科書中「並存」。這句話是當時歐美留學生以夷比夏、想當然耳的老說法,因為在歐洲古「希臘文」、「拉丁文」確已「全死」。那些古文字原是當年希臘、羅馬「公民」和「士大夫」所通用的語言。可是後來希臘、羅馬不但亡了國,甚至亡了社稷。代之而起的卻是千百萬入侵的「蠻夷」(現代西歐白人的老祖宗)。原先那小撮希臘、羅馬的「公民」,早已自歷史上煙消雲散。入侵的蠻夷自有他們的蠻夷鴃舌之音。他們最後偷用一點希臘、拉丁字母就夠了(現在越南、菲律賓還不是如此?)。可是日子久了,方言進步了,夠用了,他們也就不再用希臘、拉丁這些死文字的「外國話」(foreign language)了。 我國的文言文是一種一脈相承、本國本土產生的應用文字。它和語體是有血肉難分的關係,它不是像希臘文、拉丁文那種「全死」的「外國文字」。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發了脾氣,罵人「老而不死是為賊」!現在人民罵那些該死不死、禍國殃民的老頭子,用的還不是這一句嗎?你說它是文言呢?還是白話呢? 一千多年來,全國人民雅俗共賞的唐詩宋詞,什麼「床前明月光」、「清明時節雨紛紛」、「車如流水馬如龍」……是死文字呢?還是活文字呢? 寫長篇小說,當然以白話文最為適宜,但是那些以淺顯文言所寫的《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和《聊齋志異》也有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暢銷的歷史。蘇曼殊的小說也多半是以淺近的文言寫的。那時的中學生幾乎是人手一冊,絕對是一部「暢銷書」(best seller)。以文言而寫暢銷書,這至少證明文言並未「全死」。 至於敘事文、紀錄文、政論文等等的寫作,則淺近的文言反往往比「純白話」更為生動有力!筆者幼年即時常聽到祖父的「清客」朋友們說要指導我們孩子們寫「報紙文」。及長讀各大報社論,才逐漸領悟什麼叫作「報紙文」。抗戰期間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報》,我們一日不讀就若有所失。如不敏記憶無訛,則抗戰八年中的「大公報社論」,就沒有一篇是用「純白話」寫的。能寫出那樣撼搖四億同胞心靈的「文體」,你能說它是「死文字」,不能做公共關係的媒介(public medium)?(待繼) 註:唐德剛將標題命為「胡適沒有完全證實的假設」,乃客氣話.由文中可知,唐認為胡先生之假設並不成立.換句話說,胡先生之假設根本錯誤.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