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玄天上帝和媽祖 吳麗香 (轉載文章)
2023/08/25 04:03:11瀏覽776|回應0|推薦12

台灣到處可見媽祖廟,一般民眾大都認為這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展,然而,根據銘傳大學副教授駱芬美的研究,還原歷史的事實是,「推廣媽祖信仰根本就是清朝統治者的手段」。

駱芬美《被誤解的台灣史》的內容摘要

現今台灣人普遍信仰媽祖,卻很少人知道鄭成功來台之後,主要的民間信仰是「玄天上帝」,從玄天上帝轉變成媽祖,是清朝統治後刻意操作的結果。

玄天上帝和媽祖都屬於海神

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真武大帝、北極佑聖真君,民間通稱「上帝公」,早在漢代就是閩南人的北極星方位之神與守護航海的水神,台灣先民渡海時,以北極星做為航線指標,安然抵達台灣後,自然會崇拜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信仰從宋代開始發揚光大,傳到元代,除了元世祖忽必烈特別建大昭應宮祭祀;元成宗時,玄天上帝更成為中國北方最高神明。

到了明代,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因玄天上帝保佑而打敗元朝,因此在南京建廟奉祀。

當時民間很多人拜玄天上帝,明太祖也想要藉此收攬民心、鼓舞士氣。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戰敗躲入真武廟,他排開廟前的蜘蛛網入內避難並請玄天上帝救難,話畢,蜘蛛網復舊如昔,太祖方免於難,後朱元璋即帝,封贈玄天上帝。

據《明史》記載,明成祖朱棣發動奪位的靖難之役時,除了玄天上帝現身相助,崇奉玄天上帝的武當山道士們也立下大功,朱棣因此尊祀玄天上帝為明朝皇室守護神。

玄天上帝既是明朝最重要的政教神明,明鄭建玄天上帝廟,意味著將明朝皇室視為正統

除了政治考量,也有風水迷信的因素,明鄭時期認為玄天上帝可以鎮住台灣天關和地軸的妖怪。

就鄭成功本身而言,因是藉著海上武力崛起,加上故鄉泉州南安縣信仰玄天上帝,因此很自然地祭祀了玄天上帝,台南延平郡王祠原藏有「鄭成功披髮仗劍圖」,「披髮仗劍」是玄天上帝塑像的基本形貌,鄭成功心理上可能以北極星自居,由此可見玄天上帝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明鄭的諮議參軍(相當於宰相)陳永華為革除荷蘭人所留下的基督教信仰,積極興建39座漢人寺廟,其中以8所玄天上帝廟和9所關聖帝廟最多,還有保生大帝廟、觀音寺等各種廟宇,就是沒有媽祖廟。

台灣最早官建的玄天上帝廟,是鄭經從金、廈撤退到台灣第二年興建的「北極殿」,別名「大上帝廟」,據說奉祀鄭成功帶來台灣的玄天上帝香火。

荷蘭時期此處是中國醫館,鄭成功登陸占領做為救護站,廟中有明朝寧靖王書寫的「威靈赫奕」匾。

鄭克塽投降清朝之後,清朝廷派來台灣的知府蔣毓英,重修了玄天上帝廟。

清朝統治的前40年間,玄天上帝仍是台灣最主要的信仰。

如今台灣有400多座玄天上帝廟,相傳許多是明鄭時代興建的,主要集中在澎湖和嘉義以南,除了台南市北極殿及開基靈祐宮之外,還包括澎湖馬公上帝廟及北極殿、嘉義北社尾玄隍宮、阿里山受鎮宮、高雄阿蓮鄉北極殿及屏東九如鄉北極玄天上帝廟等。

為何會從「玄天上帝」信仰轉換成「媽祖」信仰呢?

「大台奸」施琅攻下澎湖之後,進入澎湖天后宮參拜,施琅入廟見神像面有汗,衣袍俱濕;知為神助。

媽祖助戰神蹟被清將施琅刻意強化.......

1786年,台灣發生最大規模的民變林爽文事件,清朝廷派陜甘總督福康安率軍來台協助鎮亂,從施家所控制的鹿港登岸,歷時兩年平定台灣的起義。

有人指出「只攻下彰化縣城,卻沒拿下鹿港」是林爽文失敗的關鍵因素。

事件平定後,福康安在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建「新祖宮」,並擴建台南市西區長樂街「海安宮」為官建媽祖廟,親自撰寫兩座媽祖廟建造碑文,強調因媽祖相助,10萬清軍才能在一天內順著海潮抵達台灣,而且清軍一到,反亂勢力立刻瓦解了。

據《平台記事本末》記載,大批清軍抵達時,鹿港居民都到海口迎接,並設香案祭拜,簡直像迎接媽祖大軍。

再再都是告誡台灣大眾:媽祖再三幫助清朝廷平定台灣亂事,台灣人民也應順從清朝的統治

媽祖信仰從此獲得清朝廷鼎力扶持,如日中天快速發展;加上清朝廷在台灣設立番屯制度,台灣西岸平原及丘陵地漸漸不再被原住民侵擾,福建和廣東移民大量湧入,各地紛紛建立媽祖廟,建了媽祖廟的地方,即代表著清朝政權掌控所在。

清廷借媽祖顯靈鞏固政權

清廷借「媽祖顯靈」愚民消滅台灣人革命建國運動~

林爽文事件後76年,彰化地區又發生為期3年的「戴潮春之亂」,大甲城岌岌可危,傳說鎮瀾宮的乩童被媽祖附身指示:「今夜大難。」並當眾對著上空畫了一符咒,聲稱已壓住災難。

果然,夜裡四更,賊徒從南門進入並引燃火藥爆炸,天空忽然降下大雨澆熄火勢,媽祖顯靈化解大災難,使得大甲民眾士氣振奮,更心向清朝廷了。

北港朝天宮也傳說戴潮春事件當時,居民迎神轎到廟庭,神轎的擔子突然飛起來,直立在神桌上,寫出「今夜子時速以黑布製旗二面,各長七尺二寸,闊三尺六寸,上書『金精、水精大將軍』字樣,立吾廟前」。

居民立刻照著指示製作旗子,戴潮春徒眾打到北港附近時,民眾請示媽祖得到指示:「避,不吉。戰,吉。」民眾殺賊時,隊伍前端拿著那兩面黑旗,賊兵看到黑旗下彷彿有眾多人馬,而且異常魁武,以為是神兵,因而害怕退卻;之後開戰,北港軍隊一定拿出黑旗,每次都能打敗「亂賊」。

簡言之,清朝廷先是以媽祖替代明鄭奉祀的玄天上帝來攏絡民心,後來多次借媽祖顯靈幫助清軍的神蹟應付民變,強化清朝統治是順應天意,以鞏固政權

政治加商業活動推波助瀾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台灣的媽祖信仰更因商業活動而興盛,各地媽祖廟附近自然而然發展出市集。

清代台灣商業主導者是經營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岸貿易的「郊行」,郊行為祈求往來台灣海峽的船隻在風濤險惡中人貨安全,奉海神媽祖為「行神」

隨著郊行遍及台灣南北重要港市,媽祖信仰也日趨鼎盛。

各郊行除了是總批發商、進出口貨商、同業聯合公會,更有神明會的功能,非常注重祭祀。

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各地郊行會舉行大祭,由郊行領袖擔任主祭者,祭祀後舉行會議,商定公共事宜,如議定貨價、處罰犯規者等,最後獻戲娛樂神明,並藉此聯絡感情,鼓勵同業團結,禁止惡性競爭。

商人之間有了紛爭,都在媽祖神像前立誓獲得解決,官府乾脆在廟前設立公斗、公秤,讓各方做生意秤斤論兩時有所依據。

經過清朝廷計畫性宣揚與祭祀、加封號、賜匾額、建廟宇,台灣人更虔誠篤信媽祖,福建與廣東移民在共同信仰下,逐漸融為一家人;加上商業活動的推波助瀾,媽祖信仰更蓬勃發展。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lian2021&aid=17978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