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設劇場的公眾服務使命
2008/09/03 16:37:23瀏覽2512|回應5|推薦5

台灣擁有非常豐富精緻的文化素養及過去長期累積的深厚文化能量,特別是我們擁有許多相當出色,享譽國際的表演藝術團體,以及一群年輕有為、有理想熱情且願意打拼的藝文工作者,這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文化優勢。

可惜的是,台灣的表演場地長期不足,特別是符合國際級表演中心規格的場所只有國家兩廳院一個,因此,除了曾經提議過的搭設臨時劇場之替代方案,妥善運用國內的公設劇場並好好規劃場館檔期相當重要。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公設劇場就是國家兩廳院,它是台灣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擁有絕佳的硬體、設備、人才以及國家挹注的穩定資源,具有維持國家文化形象以及人民文化素質的功能,同時,也肩負著規劃、推廣優質表演藝術活動的責任和使命,因此,「自行規劃節目」是國家兩廳院最重要的一項業務,也是所有公設劇場的共同任務。

公設劇場藉由「表演場地的主導權」,確保中心演出節目的品質,同時也將國家資源落實於廣大的民眾和表演藝術團體。當然,公設劇場也可以跟民間經紀公司、藝文團體共同合作來達成使命。而我所謂的「自行規劃節目」,包括了「自製節目」、「合作主辦」、「提供場地」以及「預留檔期」四種參考型態,其說明如下:

第一、「完全由中心自資製作或主辦」(自製節目):藉由國家資源的挹注來突破成本效益的障礙,讓許多高品質、具有藝術價值或是時代意義,卻不具票房效益的國內外藝術節目得以搬上公設劇場。如此一來,不僅使藝術家、表演團體及民間經紀公司獲得實際製作和宣傳上的奧援,國人也有機會一睹節目的風采。

第二、「合作主辦」:透過合作的方式,以政府資源與力量,協助將票價合理化,讓一流、知名的藝術節目可以更為普及。一來,可以降低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門檻,二來,經紀公司也可以獲得協助,以更確定的條件進行對外協商,確保節目的品質。

第三、「提供場地」:經過評估,對於品質優良的表演團體或節目,公設劇場以提供場地的合作方式,減少主辦民間單位申請場地的繁瑣行政流程,而省下的場租成本可以讓主辦單位妥善運用於推廣、製作等事宜。

第四、「預留檔期」:對於有優異節目展現且執行良好的民間單位,若有需要提前排定檔期之活動,如各類藝術節、藝術大賽、表演活動,或者是須提前一至二年,甚至於三年確定檔期之國際知名藝術家,公設劇場可以經過評估,預留場地檔期,以利於民間單位提早進行各項活動規劃,並提高行政和節目製作水準。 

對於「自製節目」,曾經有民間藝文團體和經紀公司表達過希望公設劇場的代表-國家兩廳院將自製節目的比例降低,並將場地開放給各類藝文團體與經紀公司租用,不要與民爭利。原因還是因為國內場地不足的緣故,在台灣其他大型劇場尚未興建完成之際,除了搭建臨時劇場,公設劇場必須有一套清楚且妥善的檔期規劃。

只要國內的公設劇場都能多多站在服務大眾、藝術家或是表演團體的立場處事,協助穩定表演檔期,並藉由其豐富的行政資源,幫助國內的藝文團體和民間經紀公司製作出更優質的節目,民間單位就能化解先前的顧忌。在多方良性互動之下,不僅保障藝術的品質,保障最多數大眾享受優質且優惠藝文節目的權益,最終也能促進國內表演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2186706

 回應文章

潘罡
呼應「淹水了」
2008/09/15 12:10

大多數台灣觀眾仍鍾情於名牌、盛會,反映在所有社會文化層面,精緻藝術也不例外。這是我跑藝文新聞多年,很無奈也不得不承認的現象。

與其花小錢(很多小錢累積成大錢)製作觀光客沒有太大興趣的小節目,不如匯集所有資源,開創出如「印象˙劉三姐」之類的大格局展演,結合科技、在地文化與奇觀,為地區打造出名聞遐邇的賣點,既能招徠民眾,也不無發揚地方文化的功效。

任何看過「印象˙劉三姐」的人,對於今年北京奧運張藝謀的手筆,都不會感到訝異,因為創意如出一轍。很佩服大陸官方可以容許張藝謀馳騁創意,而我們的官方只能墨守成規原地踏步。這些年民進黨官員無法踏進大陸,渾然不知大陸的進步狀況。台灣有更好的人才,更多的創意,更先進的技術,甚至更多元的文化,如今卻坐困愁城,何以致之?


淹水了
劇場已經閒置3年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8/09/14 14:25
請問朱老師有來過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嗎?

傳藝中心有兩個設備精良的劇場空間
一個約可容納150人  一個可容納100人
因為這兩個場地被整個觀光園區綁架
曾經我們奮力想舉辦能跟台北抗衡的60至90分鐘精緻專場演出
可惜觀光客為了趕行程 看了20分鐘 導遊大手一揮 
台下馬上就走掉一半阿公阿嬤爸爸媽媽跟小孩
讓企宣人員沮喪放棄
到最後只能搞一些30分鐘的觀光化節目 

我們的遊客非常多 質感卻連台北戲棚都不如
遑論能製作跟國家劇院或新舞台抗衡的節目
傳藝中心園區 每天 每週末 都有大量的表演藝術行為發生
國家也花了非常多的錢 讓園區能一直有節目塞滿檔期
可是傳藝中心舉辦的任何演出
從來就未能對台灣藝術圈產生任何影響力 
沒有人討論 沒有人在意 不能引領風潮 不能造成話題
然後納稅人的錢 每年就這樣幾千萬被花掉 也沒有人知道
有瞄到這些節目幾秒的觀光客 心裡只想去園區裡的7-11買杯思樂冰消暑
而一心想企劃售票演出也會胎死腹中 因為台北的藝文消費主力群
不可能為了一場演出 多開一小時的車子來宜蘭五結一趟  

若想搞一些像<印象劉三姐>的大戲
經營園區的統一集團也不肯投資
文建會的長官也覺得這不是政府要做的事
然後每一場演出的預算都只能壓到10萬塊
每一場演出都沒有看頭
讓這個劇場或園區變得一點競爭力都沒有

不知老師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 謝謝老師!
朱宗慶(jublog) 於 2008-09-24 12:06 回覆:

Dear 淹水了:

    很抱歉遲至現在才回覆你的提問。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是國內很重要的藝文場館,我去過幾次,每次感覺都很好,真得覺得

是一個很棒的地方。但由於我對於中心的運作還不是很清楚,請容許

我有多一點的了解,再和你交換意見。

 


jean lee
劇場經營人才的培育
2008/09/09 10:42

誠如校長所言,

公設的劇場需要對公眾服務使命有清楚的認知

除了兩廳院是全國最高位階的劇場經營單位之外,

國內各縣市也都擁有公設的劇場

這些公設劇場的經營雖不至於荒腔走板,

但是也着實看不出有何理想性或獨到之處

大多處於被動接受民間經紀公司的檔期與地方表演團體輪番上陣

這些公設劇場如何自我定位,建立風格,以協助建立健全的藝文表演環境

再加上未來即將成立的大台北新劇院.衛武營藝文中心等等

都有待更多的劇場經營人才投入


潘罡
聯合報介入藝文活動主辦
2008/09/07 12:01

補充 一點:

最近聯合報積積極介入藝文活動,繼米勒、長毛象後,又大手筆引入太陽劇團,挾著媒體的宣傳優勢以及王效蘭女士多年在政商文化界的經營,對台灣藝術經紀所產生的衝擊,想必某些民間經紀商正「挫著等」吧。


潘罡
條理分明的擘畫
2008/09/07 11:56

校長對兩廳院的陳述,印證了在兩廳院主任時期,您所做的縝密思考與擘劃。尤其在自製節目方面,兩廳院不同於民間經紀公司,無法單以營利作為考量。它所運用的公帑,既要彌補民間經紀公司之不足,又要顧及文化價值甚至本土藝術發展,甚或要著眼於教育,或採取某種市場策略,林林總總,擔負了很多使命,真是為難了兩廳院。

以前跑新聞時期,台灣民間藝術經紀尚稱活絡,還有汎美、大大、亞藝等積極引入外國節目或策劃大型活動,如今銷聲匿跡或轉型。當時,我曾主張兩廳院放棄自製節目,把空間讓給民間經紀。如今大環境改變,兩廳院自製節目又扮演不同角色,真是此一時彼一時。藝術行政似乎如同法案立法,必須因時因地而採取不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