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角色與功能
2008/08/06 13:58:39瀏覽3734|回應2|推薦9

21世紀是個重視「服務」與「產品獨特性」的年代,而現今世界表演藝術中心共同的特質,就是在經營上強調了劇場風格的建立和公眾服務的概念,所以特別受到民眾歡迎。  

然而,服務品質的意義與追求品質的途徑卻不斷蛻變,因此現今表演藝術中心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也會隨著時空、條件的異動有所更迭。今天是200886日,以當下的時空,今日表演藝術中心所發揮的功能,不一定在未來仍會是同樣的內容!並且,各個表演藝術中心因為屬性分屬國家或民間,中央或地方,自身條件、軟硬體設施差異甚大,所以扮演的角色也不盡相同。 

甚至,即使單就國家成立之表演藝術中心來探討,仍會因為中心的經費充裕與否、經營人力多寡、專業人才的素質、周邊的環境以及政府的態度,而呈現不同的外在形象。我們試著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這樣的規模來探討表演藝術中心的角色與功能: 

第一、節目製作者: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與「櫥窗」,其節目呈現就是一國文化內涵的展示,是國際人士體驗該國文化的管道,也是該國民眾接觸參與文化藝術的場域。因此,無論是自製節目或引進國外節目,維持通暢的「文化之進與出」的關係,常保藝術環境和機會的多元、流暢及穩定,使表演藝術團體、藝術工作者有豐富的創作、展演和合作交流的舞台,同時,提供觀眾優質的藝術節目,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責任。

第二、場地維護與管理者:一個劇場場地的品質與專業條件,影響一個節目的成敗,也連帶影響觀眾欣賞的整體感受。因為當觀眾一進到劇場,他的感知接收是全面的,劇場裡的每一個環節,如場地音響的好壞、服務人員的態度都會影響觀眾對整個節目的觀感。對表演團隊而言,場地維護與管理者提供合乎表演需求的設施和技術,藉由技術人員和表演者的良好搭配,表演節目才能順利演出。尤其,場地的「安全」與否,關係到表演者和觀眾的安危,因此,劇場工作人員的充分訓練、專業度以及創新能力,必須被一再強調與要求。

第三、藝術社群經營者:許多表演團體莫不以登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為第一目標,以其檔期作為安排其他場地演出的依據,也連帶影響了其他團體的演出營運規劃。因此,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其「節目製作」和「場地(檔期)」影響了整個藝術社群的互動穩定,包括劇場本身與表演者、觀眾三者的互動。藉由委託製作、合作主辦、協辦節目,抑或是單純出租場地的合作關係,提供機會、刺激和充分的協調,維持三方完美的平衡與互動,使表演藝術團體有公平而穩定的演出機會,專注於藝術成就的累積,同時,也豐富了一國之表演藝術節目內涵,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 

第四、觀眾教育與培養者: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經費來源是人民繳納的稅金,自然必須照顧全民的共同利益。方式有以下數種,一、維持「票價」的低廉,以降低民眾參與藝術的門檻,使藝術可以更為普及。二、可以藉由舉辦藝術教育推廣演出、藝術講座,讓更多民眾接觸到品質精緻的藝術。三、利用電子媒體的傳播,使其節目突破地域的限制,為全民所欣賞。四、中心可以提供為表演團體所能負擔與接受的適當「場租」來直接及間接地回饋表演藝術團體和觀眾。 

第五、我國文化的表徵與展示櫥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國的文化展示「櫥窗」,呈現包括國內、國外優秀而品質精良的節目,藉由相互的交流、刺激,展現豐富薈萃的藝術內涵。無論是提供國人好的節目,或是做為接觸世界著名表演團體,欣賞創意、特色兼備的演出的管道,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皆相當程度地反映了一國政府與民間對於藝術的重視,其品質就是該國文化品味的一種象徵!

以上五項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角色與功能,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北國家兩廳院,我們也期許未來的高雄衛武營、台中大都會劇院、台北藝術中心以及大台北新劇院,也都能有相同的條件成功發揮上述的功能。至於,其他各地方或民間的表演藝術中心,或多或少都承擔了同樣的角色與任務,只是比例上略有調整或是以部份任務為發展核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2109382

 回應文章

peiru
都是好文章,引發對台灣藝術環境的深思
2008/09/25 21:23

校長好:

因為搜尋相關現今的藝術環境概況和相關法規,很意外的發現此部落格,收穫良多,有很多文章的內容,我想下載收集到我的資料夾中,想知道要如何把它一併收集起來?當然,一定會註明作者是朱校長囉!!這是您的智慧財產囉~目前只有先把它加到我的最愛中,讓自己可以方便閱讀。


andyfish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要以未來的眼光看待未來的劇場
2008/08/07 11:15

完全支持校長的看法。國家級藝術中心自該有清楚的文化定位,經營的考量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可惜在台灣,對於座位數、演什節目的討論多,但宏觀的考量少;許多議論如同瞎子摸象,不見全貌。

更嚴重的是,許多議論來自過去的經驗。過去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台灣不會走回頭路,過去的歷程也不會重來。重要的是如何評估未來的需要,而不是永遠以曾經發生的事情,抹煞未來的可能性。沒有定位,何來對未來的期許?所有的討論淪為喊價遊戲,甲認為要3000人的音樂廳,乙堅持要有2000人的劇場。這樣的討論,怎麼會出現真正國家級或國際級的表演藝術中心?

在許多相關討論場合,我們都可以見到爭議落入枝節的技術性問題。這些都重要,但這些都沒有文化定位來得重要。經常出現的現像是「馬侃對歐巴馬」式討論,總是由數位資深前輩一再強調過去經驗如何,年輕似乎成為不能上檯面的原罪,好幾位我們熟悉的中生代的劇場工作者,都遇過這樣的場面。

美國人會選擇馬侃或是歐巴馬,我們還不知道。但目前台灣規畫中的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未來營運的骨幹,將是目前三十歲的年輕行政好手。未來的機會不可限量,大家準備好了嗎?

順便廣告:表盟和北市文化局合辦一個藝術行政人才培訓計畫,徵選八位未來的菁英,安排至八個重要的表演藝術團隊實習六個月,接受「師徒制」的培訓,並且每月給付生活補助25000元。未來台灣表演藝術的歐巴馬們,請自8月7日起密切注意表演藝術聯盟網站!http://www.paa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