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見,宜蘭國際童玩節(下)
2008/06/25 09:12:17瀏覽4380|回應2|推薦9

 200787日宜蘭縣政府以「財務虧損」為由宣布停辦有12年歷史的宜蘭國際童玩節,引起不小震撼!若以經費論之,全世界各國著名的藝術節大多得到政府的資助並且積極協助經營,財務盈虧的起起伏伏是常見之事,若要達到損益平衡皆需要一點時間。不單就藝術節,即使是企業經營商業活動,營利有贏有虧也是兵家常事,況且,以過去的良善經營來看,童玩節有不錯的財務表現,而主辦單位以財務虧損說辭宣告被視為典範之藝術節的落幕不但令人無法理解也深感遺憾!

資深藝文媒體工作者潘罡提及,「具有文化旅遊訴求的節慶,最大目的不在於本身的損益平衡,而是它所帶來的觀光效益。換句話說,地方政府等於是花小錢,幫地區民眾賺大錢,為地方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國外節慶能自負盈虧者寥寥可數,更何況在宜蘭國際童玩節中政府挹注的資金算是相當少,光就童玩節因為彰顯文化藝術核心而創造了旅遊觀光的附加價值,帶動宜蘭產業的發展,提升宜蘭人民以「文化城」居民為榮的信心和對土地的深厚認同感來看已是一本萬利。

當初一手策劃童玩節的總承辦李靜慧提到,「文化是當初開辦童玩節的核心,觀光效益只是附加價值;但是後來的童玩節操作模式逐漸走偏,變成以『追求商業效益』為最大目標,這是本末倒置。」我認為棄守文化核心就是童玩節沒落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童玩節的沒落亦包括了主辦單位的自知不明---童玩節並非是以水上遊樂為主的活動,主辦單位拋棄了真正吸引民眾造訪,有價值的文化藝術核心,改以創造財富為首要目的,自比擬為民間遊樂機構,過多的商業考量,邊緣化的文化思維,都是致使童玩節魅力盡失的錯誤決策。

再者,「組織失去活力」也是因素之一,童玩節的成功很大部分歸功於政府的公信力與民間的活力,但在童玩節一舉成名之後,也逐漸成為政治酬庸的安插之地,組織不顧「質」「量」地迅速擴編,造成外行領導內行。童玩節喪失了工作團隊的專業度與靈活度,方向、品質自然愈形荒腔走板

     「成也政治,敗也政治---政治是眾人之事,「追求良善的生活是政治存在的理由一個賢能有德的政治人物自當以公權力為人民謀求幸福,帶給社會大量進步;倘若政治人物不能了解社會的需求和環境特質,藉著公權力的不當使用,使原本專業團隊的活力因為人事物的酬庸而受到影響以致無法發揮,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我相信童玩節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可以作為未來舉辦類似活動的借鏡。

最後,引述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的一段話,為宜蘭國際童玩節下一個註解,「一個活動的成功,需要很多像靜慧這樣的幕後英雄。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在乎而已,在乎活動的品質、在乎觀眾、在乎理想,而不只是在乎來客數、營收與結餘。如此簡單,卻很難很難做到!」且讓我們互相共勉,期許為政者放大格局,創造下一個真正能讓文化藝術能量有所累積並且永續經營的文化藝術活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1987018

 回應文章

andyfish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不只文化藝術的核心
2008/06/26 15:49

潘公子隨手寫了幾段,更讓人想看他的論文。還是趕快出版吧,不然就做公益,讓大家免費下載。就學術文章而言,增加傳閱次數與被引用次數,比出版成書重要──出書就要用紙,用紙就要砍樹,樹砍了溫度就高了,考慮一下吧

就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來說,節慶活動的價值創造過程,可以用三層的同心圓來表示。最內圈是文化藝術的核心,外一層是文化藝術被轉化的加值過程,大概等於藝管所同學的專長,用文化藝術的核心創造直接營收;最外層是更廣泛的社會附加價值,例如帶動觀光、創造地方光榮感,帶動地方產業等。

回憶宜蘭童玩藝術節,其實文化和藝術的內涵反而較弱。我個人對於童玩藝術節的推崇在加值的部分,因為加值的成功,讓這個文化藝術內涵並不夠深厚的活動,可以創造更大的社會附加價值。

最近和嚴長壽先生談話,才知道巴里島原來沒有 spa的。但是巴里島發展觀光,把spa弄到彷彿巴里島特產,所有其他地方的spa都要來點巴里島風,才讓人覺得真實;真正有spa文化傳統的泰國反而要向巴里島取經,才能迎頭趕上。

童玩藝術節有這種感覺,如同巴里島搞spa。新竹有玻璃,花蓮有石雕,雲林有偶戲,台北三峽有藍染,台中縣有糕餅,這些素材都與地方文化深刻聯結,轉化成藝術節或文化節,有更多在地資源可以挖掘運用,這也是文建會推動文藝季轉型時,首先要各地方調查資源的用意。但童玩不是宜蘭特有,不論風箏、陀螺,與在地的聯結並不明顯,玩水更是到處都可以。這也是靜慧說,沒有林德福的天馬行空,不會有童玩藝術節。但宜蘭可以把這些其他地方也有的元素,包裝成一個豐富的節慶,這是最令我敬佩的地方。


潘罡
商業維繫於文化的賣點
2008/06/25 10:46

呼應校長的一個重點,那就是商業與牟利不能掩蓋了文化的賣點。藝術節之所以能夠喚起民眾的熱情與參與,關鍵就是文化的魅力。我的研究提到,外國學者把這種現象稱為追尋文化「真實性」(authenticity)。

簡而言之,歷史學家把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的歷史階段,稱為「現代」時期,伴隨著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而起的一種機械式、速食、消費式文化與價值觀,逐漸席捲全球,而且到了當代,因為全球化與資訊、交通發達,這個現象越演越烈,也就是李維史陀等人談之色變的「現代性」(modernity)。

現代性席捲全球,導致許多國家、社會的「原生文化」(genuine culture)被掩蓋。不管走在東京、紐約、台北等都會街道上,我們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水泥方塊玻璃帷幕建築,同樣的麥當勞,同樣的成衣服飾店。

這種狀況下,學者認為,現代人掀起了追尋「真實性」的渴望,成了文化旅遊的核心訴求,而文化節慶則是其中一圜。

依循上述的理念,民眾到宜蘭參觀童玩節,主要目的並非單純的遊憩或消費,否則他大可就近找個風景區或賣場即可,何必舟車勞頓?他們到童玩節,更希望看到宜蘭當地的原生文化、童玩節帶來的文化賣點。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單憑風景或商業操作,童玩節很難在短時間內招徠各地民眾踴躍參與?

文化節慶的核心價值--文化,就是它的商業賣點。地方政府如果不了解這點,誤以為只要打著「節慶」的名號,就可以引來商機,那只會毀了一個藝術節,變成浪費公帑。

最近一兩年的童玩節,不知能否用上述理論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