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藝術節慶與文化旅遊
2008/06/11 00:04:05瀏覽3912|回應3|推薦7

        具有特色,且定時定點舉行的國際藝術節,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吸引全球觀光人潮、活絡當地文化與經濟的重要活動。而早在1979年,台灣就有了第一個藝術節--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台北市音樂季」,隔年,新象藝術公司也推出「新象國際藝術節」,開始為台灣帶起一股藝術節風潮;直到目前為止,台灣各地每年仍推出為數眾多的藝術節,只是礙於資源或者各種配合條件,能夠長期且持續舉辦的藝術節並不多。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盛行,「產值計算」成為顯學,藝術節因為與觀光旅遊關係密切,而獲得強烈關注,結果各種短線炒作型的藝術節紛紛出籠,甚至,「觀光」的設計還凌駕於藝術與文化的特點。這讓我產生一種感嘆--政府近年來一再訴求發展國家的軟實力,但是卻始終見樹不見林,徒然以口號「消費」文化。我認為,初期發展以文化為名,短期營利的活動不是不行,但是切莫為了「加值」而粗淺了文化。文化觀光,文化是關鍵,旅遊只是形式,是它的周邊發展。 

最近閱讀了資深藝文記者潘罡先生的一篇論文,我對於他提出的「文化旅遊之於節慶建構-作為台灣舉辦藝術節的參考」深表贊同,也認為建構在充分融入當地原有特色上的「文化旅遊」確實是台灣值得發展的方向林懷民老師也曾說 :「先談『文化』,再說『產業』」。沒有文化,哪來的文化旅遊?有了文化深度,周邊的旅遊才能真正產生價值,也才能擴大產值。而我相信這也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真正的意義。 

        以第六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為例,參與的外國人不僅更多了,在表演專業領域之外,他們更表現出熱衷參與台灣文化生活的興趣。我推估,下一屆我們將能吸引500位外國人士參與。試想500位外國人在台灣一週的生活除了欣賞音樂會,充實票房收益,他們更創造了300-500間房間的旅館住宿率。白天,他們造訪故宮,到新莊看製「鼓」,到宜蘭看製「鑼」,去鶯歌欣賞陶瓷,參訪法鼓山、龍山寺,遊覽北藝大的藝術園區和展演教學設施,購買布袋戲偶等民俗藝品;飲食方面,他們吃欣葉台菜、川鍋、好記、鼎泰豐小籠包,喝台灣啤酒。台北之外,他們也造訪中、南部,認識當地文化。一週七天,這些國外旅客全程發掘台灣,我也相信,他們會帶著一份美好感動回國,透過分享所見所聞,也成為台灣文化最好的宣傳利器。 

        因為專業的藝術,讓旅遊有了深度與活力,對於台灣的形象也有幫助;而活躍的文化觀光活動,則可以回過頭來,讓藝術節多了長期、持續舉行的原動力,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環。在打擊樂節給予我的震撼和感動之餘,我深深體悟到這種從「文化節慶」衍生出來的「文化旅遊」,具有高度潛力。政府相關單位積極發展文化與觀光產業時,或許可以作為一項參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1948796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19:50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頁!部落 旅遊 深度 中南部比價

 回應文章

潘罡
謝謝校長的啟發
2008/06/13 21:08

校長一刊登這篇文化觀察,馬上引來回應,可見這個議題應該有很多人關心。2006年我起意寫文化旅遊之於節慶建構,至今台灣的文化節慶仍然方興未艾。校長的說法我很同意,文化旅遊的賣點與本質應在文化,而且只有夠份量的文化,才能形成賣點。正確的文化旅遊操作,必能兼顧文化發展與觀光收益。我正尋求管道讓論文出版,雖然它引用了大量外國文獻,而且「大提小作」,但畢竟文化節慶在台灣還在起步階段,有很多實務工作者正投身其間,所以我認為會有若干參考價值。


shawn
大家加油
2008/06/13 13:47

我滿贊同Vincent的看法。

最近在做一個專案,就是希望把一些小而美的表演團體拉到一個固定場域,結合觀光導覽,變成一個推展台灣藝術表演的曝光平台,沒想到短短幾週獲得不少團體的支持,她們都缺乏資源、要養團體、還兼跑單幫的大有人在。聽她們的故事,沒有辛酸,只有佩服與感動,看到的就是他們為了表演的理想而奔波。

真的希望政府聽聽各界的聲音,拼經濟不是只有兩岸才是指標,內需也不是各縣市政府的先搶先贏毫無策略與計畫留下債務讓百姓與未來子孫來扛。

文化是百年大計,需要長遠計畫、需要投注更大的心力與投資,不是炒短線,如果真要炒短線,也可,就把經濟徹底搞好,再以富豪心態去包裝門面,也是另一種思維。政府加油!文化表演團體加油!


Vincent
短線炒作贏了什麼
2008/06/12 23:57

網路時代的來臨,特色之一就是『吸引力』的反應時間變短了,連帶影響到『判斷力』,記得有個報導是這樣的:一個網頁如果超過6秒鐘,那麼讀者就會失去耐性繼續等待下去,也就宣告『等待』是一種屬於劣質的詞彙,幾乎會斷定這樣的產品是很糟的。如果『藝術節慶』與『文化旅遊』也必須在很短的時間捉住這些外國人的注意,又要在精彩可期,可能就是您所提『各種短線炒作型的藝術節紛紛出籠』,顯然短線在現今社會才是王道,台灣固然有很多深具地方特色的景點,但對於富有特色的台灣表演藝術在哪裡?與故宮或鼎泰豐比起來顯然有些遜色。我們到了紐約去看百老匯、到了巴黎去看看表演聽聽歌劇覺得是必經的景點與過程,而這些演出的觀眾絕大部分都是觀光客耶,可是,今天如果我的外國朋友想要看場有『台灣』特色的演出,請問答案是什麼?我有時會驚覺:天阿,我總不會帶老外去小巨蛋看『獅子王』吧,或是省道路旁的『檳榔西施』!請問什麼才是有賣點又有台灣特色的表演呢?而這樣的表演可以有朝一日推升到類似百老匯的規模,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國人掏錢買票來看,如果案是沒有,自然產值就會被『短線型』的觀光商品搶走了,音樂、舞蹈、戲劇等國際藝術節真的很好,讓許多外國朋友瞭解台灣的生活文化特色,但各位前輩推動之餘,是否脫去西裝吃著便當的馬總統聽到我們的心聲,給真正懂得專業人來落實文化政策吧!至少,我們很久以前就脫去西裝吃著便當,一直很克難的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我們繼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