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遺書來調整自己的生命
2008/02/28 22:44:08瀏覽524|回應0|推薦4

 曾經寫過一封遺書,交代自己的後事,不過終究還是熬了過來。也許遺書是一個階段的結束,就像葬禮一樣。英文中,遺書並不是「遺留下來的書信」而是一種「意願(will)」。中國人說:「死者為大。」這一當下,是讓人最和其他動物不同的時刻:能為自己做安排。

為什麼人會走上絕路?那時候我想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其實想開的時候就會發現,人生並沒有什麼需要主動結束生命的理由──除非自己先預設了生命目標的極限。換個目標就好了,我當時想著。換目標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怎麼老是在舊目標打轉。我想起了《阻力最小之路》:趨吉避凶。有一天在麥當勞看《TIME》,看到了大腦的構造和功能。如果所謂的「個性」或中古英文講的「脾性(manner)」都只是大腦的遊戲,那人這種具有後設思考模式的動物,應該可以主控這樣的遊戲。就像《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中的約翰‧納許(John Nash)那個諾貝爾獎得主一樣,這只不過是一個問題而已。所謂的生命目標、人的尊嚴、所謂的絕路,都只不過是大腦給的指令,而下指令的,就是你自己。

很多人用宗教尋找自己生命的理由,包括我也曾經這麼做過。「如果可以知道為什麼要活著就好了!」我曾經看著我家那條任性的狗想著,好像只有人才會去問這種問題。就活著咩!我想起《あたしんち(我們這一家)》中,有一次橘子想著人為什麼要活著,還被她媽媽臭罵一頓,沒事胡思亂想做什麼。喧騰美國社會一時的新興宗教領袖奧修(Osho)認為,不論是活著或是死亡,都要有意識地選擇。他的爭議也在於此。

回到遺書這件事,如果遺書不等同於死亡,的確,就像孫越所說,整理一下生活,這樣也未嘗不可。我的父親,在我們最沒有準備的時候離開,沒有留下隻字片語;然而他的生命簡潔規律、以身作則;在他將生命交給我們處理時,我們才深感他早已一步步地為自己做好了準備、為我們省下許多憂愁。

有幾個人願意時時提醒自己調整生命,又,有幾個人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孫越〈用遺書來調整自己的生命〉
口述:孫越/整理:李文茹

常有人會問起我從前做演員的一些點點滴滴,雖然那些早都是過去的事,不太想再談。不過,在累積一些生命的功課後,我覺得人都是活在責任中;我們對自己負責,也對周遭的人負責;你扮演什麼角色,就要演好他。

聖經上有句話:「我們都成了一台戲,演給世人和天使觀看。」這不僅對演員受用,即使是一般人,也可以藉著這句話,讓自己的行為不傷害別人也使自己滿意。

在從前演藝環境及後來從事專職義工的十年裡,我看到在台灣大概有 95%的弱勢團體都是由女性負責。看到這種狀況時,我心裡常想:「我們這些男人都到哪裡去了?」對弱勢團體的幫助、對家庭價值的提醒、對社會福利的參與,看到的都是專業職業婦女及媽媽們貢獻她們的所學及熱情;是因為她們的參與,才使得台灣在「愛」裡能稍稍佔有一個位置。

有很多男性常用「養家」、「責任」等「理由」告訴我:「等我退休後,我一定……」。在現實的環境裡,很多機會是不等人的,如果我們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就會清楚在自己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或許,你就不會再「等」了。

我也建議每一個人都試著寫遺書,當你拿著筆要寫此生與家人、朋友最後一封要「交代」的信時,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會如何下筆。這時候,我們非得要把自己的所有關係,做一個整理,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滿意的、也有遺憾的;或許你會對某件事情後悔,懷疑自己曾經積極追求的目標,是否對生命有益。如果我們可以藉此重新整理自己,情況必定會有所不同;我們也會在這種整理中,發現其實在一生裡,最想得到的是「愛」,最想給的也是「愛」。

完成後的遺書,就是你調整自己生命的藍本。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上一次寫的遺書,檢視自己的改變,你就會看見自己的進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qgmkadh&aid=165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