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13 12:43:07瀏覽315|回應0|推薦4 | |
九月十一日,再度赴古殿欣賞盤帶音樂。計有 EMI 福老貝五 1954,雪夫蘭的大提琴演奏和維也納金廳演出的莫札的協奏曲。 【一】、EMI 福老貝五 1954 1). 關於EMI 福老貝五 (1954.2.28-3.1)的一些感想 自從知道了EMI 在1951拜魯特的福老貝九是個後製拼湊版後,對李格的做法十分感冒。沒想到這次聽的54年福老指揮維也納的貝五,也是兩天(二月28日和三月1日)演出的拼盤,再加上EMI對聲音的處理方式,整首曲子就和51年的貝九一樣,缺乏一個從頭到尾可以遵循的、屬於指揮者的樂念變化主軸。我在家先行聆聽日版的EMI時,就和先前聆聽51年的一樣,不得其門而入;展現的只是屬於純美學範疇的意味,而且恐怕是非常李格個人的品味和偏好。巴倫波因曾說過,福特萬格勒在排演時是哲學家,到了晚上正式演出時就化身為詩人。( ⋯⋯他在指揮時所表現的:哲學家引導排演,到了晚上詩人指揮演出;兩者缺一不可⋯⋯參閱《為什麼 威廉‧福特萬格勒 至今依然感動我們......》) 換句話說,他的指揮既有結構又有自由闡發的向度;既是有機的整體又是非常個人化的詮釋;這是福老的指揮特色。但是我們在EMI的51年貝九和54年貝五裡就只看到音樂美學上的結構,缺乏導引整首曲子進行的、他個人意(樂)念的變化。這一點,盤帶主人喻紹發先生早有所察覺,他個人覺得錄音顯得有點呆版。我相當同意,並認為這是李格根據自己的主張,可能將兩場次的演出交叉剪接,甚至加入排演的部分,因而破壞了音樂原有的演繹邏輯,扭曲甚至剔除了藝術家原來的詮釋意圖。於是我們只聽到哲學家,詩人不見了! 雖然如此,盤帶錄音仍有其一定的魅力;我還是做了聆樂筆記,摘要張貼於下,作為個人體驗的紀錄。 2). EMI 福老貝五聆樂筆記(錄音時間:1954.2.28-3.1於維也納金廳 / 見圖二) 第一樂章: 進入再現部: 結尾:更肯定與命運共行 第二樂章: 弦樂在變奏中顯現抽絲剝繭的源源反思 結尾: 第三、四樂章: 過門:鼓聲輕輕 結尾:弦樂開始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