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5 00:32:35瀏覽4200|回應5|推薦27 | |
第23屆東京國際影展,兩岸在稱謂問題上「又」起波瀾。 . 基於國際現實和台灣現狀,彰顯與PRC區隔,ROC早已不再簡稱自己叫「中國」,為避免「被」解讀為PRC範圍之內的一個省,亦拒絕在台灣以及轄屬任何地名前「被」冠以「中國」這個名詞。 、 從UN、WHO、奧運......資格與名稱,到日本北海道一家小旅館的旗幟,洒家已記不清楚兩岸之間出現過多少樁此類糾葛。狀況連連,紛爭不斷,歸根結底就是那點兒事:台灣「被」中國。 、 兩岸經濟方面的事好辦。ECFA猶如架橋鋪路,商人無國界,管它叫什麽橋、稱什麽路,你來我往能賺錢就是佳橋好路,君不見鄧公有曰:「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平心反思,李登輝時期「戒急用忍」國策,其功效究竟有多大呢?早在ECFA簽訂的二十多年前,精明的台灣商人早已突破政治囹圄西進大陸。拋開當時政府兩岸政策層面的良莠不提,埋怨李扁鎖國二十年,還真是有點兒「冤」。 、 那麼,何為不好辦的事兒呢?毋庸置疑,就是本文標題所指的那點兒事! 、 馬英九總統十月一十九日接受美聯社專訪,關於兩岸事務一個誘導式的詰問,最終演繹成了「傾中賣台」的政治風波,府方疲於解釋、聲明、指正與澄清,忙著與北京政府厘清關係。一個典型的台灣版「被」中國事件,真乃「時值歲破,大事不宜」。 、 翻開兩岸的政治黃曆,「大事不宜」已六十餘載。國共這對昔日的老冤家雖冰釋卻未棄前嫌,論壇走秀、白手套握手,雖異口同聲唱著「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高調,心裡卻揣著各自的心事。在此暫且按下北京政府不表,單說馬政府的「政治談判的時機未成熟」、「任內不考慮政治談判」云云,貌似1997年「戒急用忍」的山寨版。 、 誠然,馬政府的望而卻步不無原因。台灣政壇,「統」就不必提了,這一個字已經成為「諱」字。單憑兩岸之間預開展政治談判的話題就足可以讓整個台灣社會過敏、打嚏噴。誰會在意你談什麽?怎樣談?只要談就意味著「傾中、賣台」。一旦「被」貼上「中國」標籤很要命,稍有不慎,會造成藍綠版圖的變化、政治勢力的消長、選票的流失。 、 台灣是個民主社會,人人參政、議政。對於兩岸開展政治談判的話題,張三說:等到大陸民主了再談;李四講:等到大陸崩潰了再說;王二道:必須經過全民公投做決定。七嘴八舌,都很有主見,不過,也很難有共識。 、 不談也罷!民意綁架著政府,無可厚非。遺憾地是有個現實難題擺在大家面前,不管你願意與否,都得去承受、去爭吵,諸如兩岸代表團在東京國際影展「抬杠」此類的事件。台灣「被」中國只是一個政治現象,說明彼此有分歧才會產生爭執。政治談判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分歧並盡可能去解決爭執。 、 「被」中國也好,「去」中國也罷。兩岸政治談判,並非商討如何簽訂「城下之盟」,也不是台灣的末日。有談才有立場,有談才有信任,有談才有空間。「無為而為之」是一種境界,「有為而不為」則是一個遺憾。 、 參考新聞:名稱問題 東京影展中、台槓上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