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預見死亡前,記事※之「訛史」
2007/09/26 03:22:46瀏覽624|回應0|推薦28

 
 
 
 
 
「訛史」‧
 
 
 
 


既然,關於出世,我無法幸運能從石頭縫給蹦出來,那麼我就(只能)必須接受我所「聽說」而來的前人故事。
 
「聽說」的來源,直接只受制於我的父親…一個不夠腳踏實地而粗俗的人。
 
儘管~他所陳述的一切,在這麼多年以後,少部分已經無法證實真偽;不過,撇除他個人所可能挾帶的「恩怨情仇」之外,極部分我都願意相信是事實。
 
 
 
遙遙遠遠之前,我的祖先從唐山飄洋過海而來,就在今日的台中縣卓蘭鎮山坡區定居下來。(我曾隨父親回去過,只不過相隔「太多代」的陌生,一點都感覺不到仍散發祖先的氣息)
那是個窮鄉僻壤的時代,人們所能目睹與運用的交通工具,只是那一雙腳。他們種菜、蔬果,在天未亮前,就得兩肩重擔徒步幾個小時到臨近市集兜售;直到月上東山才疲緩的踏上回家的路。 
 
我的祖父歲入少年時,終於無法安於這種平淡,隻身前往「大城市」奮鬥(即是現在的台中市~當時應該還是「民國初期」吧!!)他當然歷經台灣歷史上各種變革;尤其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他在一名日本高官處擔任「打雜」的工作。(聽說是因為他沒學歷~否則有更好的待遇)。 
 
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當高官被迫整備離台時,把整片他轄區的土地給了祖父,範圍涵蓋台中車站前不遠的一整條街。

擁有廣大土地並沒有帶來好運,沒多久,祖父猝逝,留下寡婦孤子,米甕仍是空洞。「土地」餵不飽肚子,一小塊一小塊被詐騙掉換一隻雞幾斗米。最後,祖母搬遷的只剩下東區最後一棟房子,才勉強養大包括我父親在內這一群小孩。
(父親這一段口述,是最讓我不予置評的歷史~難道,愚笨是我們血脈的傳承?!再則~日本撤台之後,「贈地封王」行的通嗎?!…不過,以我有知的部分,沒有人厭惡過日本人。父親總是一再地闡述當初管轄地區的日本人,如何的善待鄉井百姓,又如何嚴厲確保治安) 
 
 
曇花一現的地主夢,最後瓦解於祖母的「分家」儀式。父親與四個兄弟各自很快的散盡敗掉僅有的一丁點微薄。(這應該還是跟智慧有關~幾乎沒有人唸過很多書,聽說裡~歷代沒有任何一名家人有過「功名」)然後,各自成家後,才協議按月輪流「刻苦」的分擔祖母的「住養問題」。事實上,祖母最後就一直定居在我家。原因是…我母親夠傳統賢淑,讓她能住的開心。而逐漸的,父親的兄弟間也因為各有際遇,在某些懸殊下也漸行漸遠。
 
 
那母親這邊呢?
除了外公之外,往上則是從沒得聽聞。扣除甫出生即夭折的兩男之外,排行長女的母親則剩有六個姊妹。經濟窘迫養不起之餘,早早送走讓人領養去其中兩個阿姨。
外公在我印象裡,一直是俊俏而風流倜儻。雖然稱不上才子,身邊總是不乏知己紅粉圍繞。我佩服外婆的肚量如此包容…這麼多年來,儘管外公到了半百歲數,我依然親眼目睹他拎著「外面的老婆」與外婆一同出遊。 
(我始終半信半疑這種「代價宿命」…莫非外公的遊戲情愛,才換來這種膝下無子的遺憾報應?!)
 
 
或許因為無子繼承香火,才發展出後來的一場「騙局」。(「騙局」的說法…只是原始引用於「阿姨」給我的界定說法) 
 
父親認識了母親,低姿態而獻殷勤的奪得「兩老」歡心,在論及婚嫁的同時,父親「委身」接受了「兩老」的條件。這條件是…父親「入贅」住進娘家,頭一胎長男「過繼」娘家從母姓,傳延外公的香火。
 
父親答應。卻…在結婚第二天,有計畫的帶著母親強行搬離外公家。當然,在我出生之後(我是長男),更沒有履行當初的承諾。
 
 
 
我想,無論上一代面臨怎樣的糾紛,站在記實的立場,我都無權去渲染任何批判。…無論爾後我將再寫下任何屬於父親或者母親的歷身功過,他們都是我唯一該摯愛的人。

 
*****
 
 
 
 
寫到這裡,我不妨附帶一提,關於這事件演變之下的另一則莞爾的插曲。如果可以定名,應該叫:「弟弟,你到底叫什麼名字?」
 
 
 
弟弟出生那一年,這「承諾」重新被溫習。

外公退而求其次,把冀望放在弟弟身上。
於是乎~弟弟報戶口被取名叫:「張志忠」。滿月不久,被送到外公家生活馬上更正成「邱志忠」。
 
到了他三歲,又發現與外公族系某個祖先同名,只好又算命改名為「邱炳南」。而他直到七歲為止,一直達不到外公的期望(據說很壞、不好帶,還經常偷錢),最後還是遭遇被「退貨」的命運,重回我們身邊唸小學。只好又改回我們姓氏成「張炳南」。
 
 
「炳南」,「炳南」~一用就是二十幾年過去,他發現這個名字有夠難聽(用閩南語發音,意思像是粗俗的「把男性生殖器翻出來」)。於是,他自己又專程去算命排字改成了「張譯文」。
 
最後這個名字,他僅僅用了三年多。
(我不得不質疑~是否這名字,注定促使他走向死亡之路?!)

 
 
 
 

 

 

(※預見死亡前,記事※之「訛史」2007/09/26栽心)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ly0203&aid=1256700